在上海时装周主办的MODE TALKS行业聚谈上,H&M中国区采购总监许绮诗被提问如何权衡快时尚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她谈到了该品牌在解决环保问题时的诸多尝试,比如将环保概念融入选款,从科技上研究衣物的循环经济,以及联合设计师开发、使用环保面料等。
对于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快时尚们总有一套自己的应对说辞。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将使服装成本越来越高,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快时尚低价的本意。因此,虽然快时尚们热衷谈论环保,但仍被很多人认为是伪善行为。
当然,在这里,我们不想就环保命题探讨太多——这可能涉及更多人道及社会层面的问题——而是想谈谈品牌、风格和时尚产业本身,如何受到快时尚的影响。
“时尚,说穿了不过是人为的传染病。”
1906年,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乔治·伯纳·萧曾这么轻蔑地宣称,“需求是可以被灌输的,这点完全被时髦的商人所理解。对他们来说,要说服消费者在旧衣服还没穿坏前旧换上新衣,一季买下他们并不真的想要的东西,易如反掌。”
100多年前,文学大师精准预测了当下服装产业和消费群体的现状。购买衣服似乎已经变成一种冲动,根据季节和流行趋势刷新衣柜,而非出于对风格的喜爱或崇敬。
快时尚们或许是罪魁祸首?有调查数据显示,女性衣橱里64%的衣服不会穿超过3次,只有20%-30%会经常穿着。《好奇心日报》进一步概括,快时尚真正的“原罪”其实是“过度消费文化”。“比起其大量、廉价、一周更新两次的商业模式对环境的直接冲击,危害更大的是快时尚文化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降低了冲动购物和浪费行为的经济成本。”
而丧失对风格的判断,不仅让消费者盲目,也让更多中小服装品牌迷失在流行大潮里。
要想获得挑剔的市场,以及手握预算的买手们的认可,设计师们势必将在个性与好卖之间作出权衡。如何将风格鲜明的品牌与流行元素相结合始终是一个难点。
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独立设计师品牌和买手店正试图作出风格上的对抗,一些电商平台、线上集合店也在作出努力。在一位拥有原创设计品牌的淘宝店主看来,即使是快节奏的电商,拥有好的产品设计,仍然能够让你在合理的范围内“慢下来”。对比之下,追求量的更新速度,好的设计能够让品牌更有生命力。
即使与H&M同样出身于瑞典,雨衣品牌Stutterheim也与之完全不同的服装创造逻辑。它将雨衣做成一件售价2000元、可穿一辈子的时尚单品,在全球开出1000多家零售店,要让大家一到下雨天就能想起它。
快时尚有快时尚的规则。但将服装重新定义为有意义的投资,而不是日常消耗品,这种转变实际上掌握在更多人的手里。
编辑 | 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