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厕所革命”为代表的农村卫生条件改善工作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各地虽下大功夫整改,但部分地区仍存在问题。记者在辽宁省沈阳市采访发现,由于设计缺陷大、工程质量差、后续保障弱,5年来,政府投入过亿元改建的8万余个厕所弃用超过5万个。
惠民工程成“伤心工程”,归根结底是作风不实、形式主义作怪。政府上门改造厕所,群众一分钱不用花。为什么这样的好事办砸了?群众说:“北方冬天冷,巴掌大的粪坑用一次就结冰,也不能每次上厕所都烧热水冲啊!”
由于没有走村入户调研、倾听农民意见,改造工程稀里糊涂上马。显而易见的设计缺陷导致2016年到2018年建设的室外厕所大多废弃。
惠民工程成了“伤心工程”,更与基层干部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脱不了关系。沈阳部分农村为完成改造数量的考核指标,连没人住的院子也安了厕所,废弃的房屋和崭新的厕所对比鲜明。“我弟已经搬走10年了,按户装厕所不管有没有人住都给安。”群众的话狠狠打在了形式主义的脸上。
农村厕改只管建、不维护,没有定期清理粪污的服务保障,还要老百姓自己掏腰包,这样的惠民工程谈何“惠民”?
惠民工程必须倾听民声,心怀民生。农村厕改要改设施、改环境,更要改观念、改作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差异大,推进厕改绝不能“一刀切”,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农村厕所改造是否实用,老百姓希望建什么样的厕所,到农民家一看就清楚。必须俯下身到群众中去,把百姓合理的利益诉求、实际需要充分纳入规划中。
惠民工程必须配套严格的监管和督促机制,从方案规划、工程立项、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全流程监管,严防腐败和作风问题。
建小厕所需要花大心思。落实推进“厕所革命”,绝不能欺上瞒下,更不能“忽悠”老百姓。只有搬开“绊脚石”,才能让惠民工程真正惠民。
以上短评(以及本篇文章标题)来自新华社旗下的快看。
说得挺好的,有我小时候看《焦点访谈》时的熟悉味道。小厕所大民生,形式主义作怪,必须配套严格监管,严防腐败,杜绝欺上瞒下,忽悠百姓,要做到真正的惠民!
出发点是好的,充满善意,结果并不理想。8万厕所被弃5万。
惠民政策的手段确实有待商榷。
拿着别人的钱(财政拨款)去满足陌生人需求,人性都差不多,执行的结果差异不会太大。这里说的人性问题不单纯只在基层执行人员身上,还在需要帮助的村民身上。
假设一个高尚无比的基层干部,他一心想办这件事办好,他要怎么做,他必然不愿意选择“一刀切”,而是如同新华社评论里提到的那种“应该”,应该去家家户户询问具体的困难和需求,这时要面对是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细节要求,完全不合理的要求也必然会出现。更不用说还要求后续定期的清理等维护上的保障。在一定的预算里绝不可能同时满足。最终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限定条件下,还是沦为“一刀切”。需求得不到满足,老百姓肯定也不满意,甚至觉得是帮倒忙。
若真要谈民生,那么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厕所改革这件事可能是他们生活中不紧急且不重要的事。改造厕所的费用,平均下来一个厕所也得有上千的人民币。我相信如果可以选,多数村民会选择拿钱去改善紧急且重要的事,而不是改造厕所。
“惠民工程必须配套严格的监管和督促机制,从方案规划、工程立项、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全流程监管,严防腐败和作风问题。”
这种思路极为普遍,全中国起码有几亿的网友都会习惯性地在多数负面社会新闻里像喊口号一样说,必须加强监管和监督机制!
不管有没有作用,首先就又得支出大量的人工成本,监督和监管是需要人的。然后我们再判断是否真的有用。很遗憾,执行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的可操作性空间是巨大的,细节就不展开了。这中间可能发生的事并不难猜到。
改革厕所,让农村地区的人有个相对卫生的生存环境是很美好的愿望,但如此统一的改造思路是有待商榷的。基层在执行时大概率只能搞形式主义了,这很大程度上并非意愿问题。或许退一步,哪怕给每家每户发放厕所改造补贴金,最终的执行效率也会高出许多。当然了。就惠民政策的可持续性而言,绕不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得流动,区域得发展,得有事情做。人收入更高,自然会按实际需求改造厕所。
这是个非常鲜活的案例。
真正理解了“厕所改革”存在的问题,就差不多能理解更多惠民政策可能存在的问题。
上篇:
农民工的收入是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