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栏欲言
央行数据,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9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3%,社融同比增速8个月来首次低于13%。
流动性再次刹车。
01
没有钱是个长期问题
2020年,中国的宏观杠杆率是279.4%。分部门来看,居民、政府和企业三个部门的杠杆率分别是72.5%、45.7%和161.2%,分别比2019年上升了7.4、7.1和9.1个百分点。
中国居民杠杆率已经基本追平甚至反超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然而一个问题是,居民杠杆率有两个测算方式,一个是以居民债务总量/GDP,另一个是居民债务总量/可支配收入。
中国计算居民杠杆率数据口径采用前者,这会低估中国居民部门的实际债务压力。
一般来说,新兴国家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GDP比例偏低,这个特征在中国特别明显。
统计局数据,202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2万元,而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居民可支配收入仅占GDP的44%,而美国这个数据达到76%。
用居民债务总量/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国居民杠杆率超过160%……
消费潜力=可支配收入+新增借债-应还债务
1)
可支配收入很低
2)
杠杆率很高,还债压力很大
3)
新增借债很少用于消费,主要用于购房。2019年末,住房贷款余额占全部居民债务总额比例已经高达54%。
没有钱是我最大的问题。
02
上游涨价潮,下游靠印钞
2020年企业杠杆率增长9.1%,是三个部门(居民、企业、政府)中增速最高的,企业杠杆率161.2%,妥妥的世界之端。
疫情之后,中国大力加强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以信贷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这里出现了两个问题:
1)
企业产能迅速复苏,增加了对上游原料的需求。
2)
大量流动性释放,M2-GDP-CPI数值创10年最高,这显示实体企业根本消耗不了这么多钱,大量的钱只能去空转套利。原料需求反弹增加了炒作空间。
上游原料需求复苏,闲钱又多,大宗价格就炒起来了。
但下游商品价格却受制于需求萎靡无法提价。
面粉贵过面包出现了,
下游亏损无法避免。
但亏损不代表会出现破产。企业亏损是出现破产的关键条件,但并非只要亏损就会出现破产。只要有人愿意借钱给亏损企业,企业就不会破产。
1990年代有大量的国企是亏损的,但为了
保证国企就业
,政府印钱保国企,企业就可以存活。
疫情后,大量中下游产能的存活,依赖于是不是有人愿意
冒着风险借钱给小微企业
。
如果可以借到钱,长期亏损的企业也可以不破产。
疫情后,中国企业支持政策的一大着力点就是,提高商行风险容忍度,让银行借钱给中下游企业
(中下游大都是中小微企业)
,让下游产能活下去。为了让下游产能活下去,
中小微企业应延尽延政策一再延期。
中小微企业产能没有进行出清,下游商品价格就很难上行,通胀就稳定。
一个好处是,印钱保中小微企业,可以让大量终端亏损产能不出清,这既可以稳定
居民就业,又可以压低通胀。
一个问题是,如果这是一个好办法
,1990年代国企破产潮和下岗潮,
就不可能会
发生!
03
1994的印钞与通胀
保产能是个印钞问题,越是保产能通胀越低,似乎已经与常识(放水会通胀)完全相反。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滞后作用。
在长期上,常识是对的,越放水越通胀;
但在短期上,越放水,越容易造成下游产能过剩,通胀就会越低;而收紧货币后,下游过剩产能却会出清,通胀会修复历史扭曲,反会升高。
上图,越放水通胀越低。
1992年,流通中的货币增速36.4%,中国经济增速13.2%;
1993年,流通中的货币增速35.3%,中国经济增速13.4%;
1994年,流通中的货币增速24%,中国经济增速11%。
单就1994年来看,中国货币增速降超10%,货币增速与经济增速的
匹配度
也明显
提高,但1994年通胀反而更高。原因就是前两年印钞太多的滞后影响。
2021年,货币增速开始明显下降,开始与经济增速相匹配。
但前的十几年,印钞都很多。
04
刹车背景比较
1990年代为何会出现破产潮和下岗潮?
无非是印钞刹车了
。
在之前,中国国企的亏损是长期问题,一直以来都靠印钞维持僵尸国企运转。
而流动性一刹车,就没有能力保僵尸企业了,只能甩包袱。破产潮与大下岗出现了。
94年为什么刹车呢?
92改开之后,大量投资与基建,大量货币增发,中国原材料价格暴涨,加速向通胀传导,94年通胀超过20%。中国汇率和通胀都受到很大压力(1994年汇率贬值近半),最终迫使中国政策收紧。这时候市场化程度较低,流动性主要由政策意志主导。
2021流动性为何刹车?
2021年,中国的市场化程度更高,问题也更趋复杂,政策一般要通过影响金融体系流动性来
市场化间接影响实体流动性
,既然是通过市场化影响,市场就会有自己的想法。
流动性不再单单由政策决定,而是由政策意志和市场两个因素决定。
2020年11月信用债市场动荡之后。
1)
央行加大了投放,银行间流动性以SHIBOR(3M)参考来看偏松,SHIBOR(3M)自2020年11月以来总体下降。
2)
实体市场流动性指标参考社融来看偏紧,社融增速(图2)自2020年10月以来持续下降。耗时五个月自13.7%降到12.3%。
这充分显示出政策意志和市场想法之间的冲突,这也决定了,哪怕货币政策看起来似乎还有空间(
通胀似乎还不够高
),
但如果空间太小,会无法扭转市场趋势。
社融增速是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与实体融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