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马靖昊说会计
财政部新理财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客座导师,《财会月刊》、《财会信报》特约主编,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聘专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民革党员。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马靖昊说会计  ·  DeepSeek+小红书,这才是未来5年财务 ... ·  昨天  
马靖昊说会计  ·  火眼金睛:资产端财务造假识别的预警指标 ·  3 天前  
会计雅苑  ·  上海农商银行2025-2027年报审计会计师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马靖昊说会计

火眼金睛:资产端财务造假识别的预警指标

马靖昊说会计  · 公众号  · 财务  · 2025-02-18 20:51

正文

注: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 马靖昊说会计 的文章,记得将我们设为 “星标” ,多点文末右下角的 在看 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星标方法 点击页面左上角蓝色 马靖昊说会计 进入 主页,再点主页 右上角 "..." 然后选择 “设为星标” (账号旁显示五角星标记表示成功。)


图片

在财务报表的世界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是“连体婴儿”,利润表中的虚增利润,必然会在资产负债表中露出马脚 因为只要一家公司在利润表上虚增了利润,那么它必然会在资产负债表上通过虚增资产来“消化”这部分利润。 今天, 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如何揪出资产负债表中的那些 “假把式”资产

1. 货币资金造假:假存款,真危险

货币资金,听起来是不是很安全?但别被表面的数字蒙蔽了。 货币资金造假是最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之一。如果一家公司的货币资金看起来很多,但利息收入却少得可怜,那就要小心了。

预警指标:

“利息收入”/“货币资金”<2%,危险。

“利息费用”/“货币资金”>10%,危险。

解读: 如果一家公司的货币资金很多,但利息收入却很低,说明这些钱可能根本不存在,或者被挪用了。反之,如果利息费用远高于货币资金的比例,那可能是公司在借高利贷来维持表面的资金充裕。

2. 应收账款造假:假销售,真泡沫

应收账款是公司销售商品或服务后,客户尚未支付的款项。如果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过高,可能是公司在虚增销售收入。

预警指标:

“应收账款”/“总资产”>20%,危险。

解读: 应收账款过高,意味着公司虽然账面上有收入,但实际上钱并没有到账。这可能是公司为了虚增收入,故意放宽信用政策,甚至虚构销售。毕竟, 真实的销售应该伴随着货款的回笼,而不是一堆收不回来的白条。

3. 存货造假:假库存,真忽悠

存货造假通常是为了掩盖成本或虚增利润。如果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过高,且应收账款也居高不下,那就要警惕了。

预警指标:

“应收账款”/“总资产”>5%,且“存货”/“总资产”>15%,危险。

解读: 存货过多可能是公司为了虚增利润,故意不结转成本。而应收账款过高则可能是销售不实。两者结合,往往是财务造假的信号。比如,一家公司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8%,存货占总资产的20%,这说明公司可能在存货上动了手脚。 存货造假就像在仓库里堆了一堆“空气”,看起来库存满满,实际上根本不存在。

4. 预付款项造假: 假购买,真洗钱

预付款项是公司为了购买商品或服务,提前支付的款项。如果预付款项占总资产的比例过高,可能是公司在虚增资产。

预警指标:

“预付账款”/“总资产”>10%,危险。

解读: 预付款项过高,可能是公司通过虚构采购 用来转移资金 ,进而虚增利润,以掩盖利润表中的问题。 预付款项造假就像公司把钱提前打给了“假的供应商”,看起来有交易,实际上可能是套取资金去虚增利润 ,也可能是用来弥补资金亏空。

5. 在建工程造假: 假工程,真黑洞

在建工程是公司正在建设的项目,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转化为固定资产。如果一家公司的在建工程金额远高于同行,或者多年不转化为固定资产, 这背后的故事可能就不那么简单了。 是不是钱都被“吃”进了某个看不见的黑洞里?

预警指标:

“在建工程”/“总资产”的值对比同行,若远高于同行,危险。

“在建工程”连续多年保持很高数额,而且不转化为“固定资产”,危险。

解读: 在建工程过高,可能是公司通过虚增工程项目来转移资金,或者掩盖虚增利润问题。

6. 固定资产造假: 假资产,真浮夸

固定资产造假通常是为了虚增资产规模,进而虚增利润。如果一家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天数远高于同行,或者固定资产金额与营收总额的比例异常,那就要警惕了。

预警指标:

固定资产周转天数明显提高,若远高于同行,危险。

与同行对比其固定资产金额/营收总额,查看是否有明显的差异?

解读: 固定资产周转天数过高,说明公司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可能是虚增资产的结果。 正常情况下,固定资产与营收比值不会过高,除非公司有特殊的经营模式。如果比值过高, 则可能是公司通过虚增固定资产来掩盖利润虚增问题。

7. 商誉造假: 假收购,真陷阱

商誉是公司在收购其他企业时,支付的溢价部分。如果商誉占总资产的比例过高,可能是公司在通过虚增收购价格来转移资金。

预警指标:

“商誉”/“总资产”>10%,危险。

解读: 商誉过高,可能是公司通过虚增收购价格来转移资金,或者掩盖利润表中的问题。

总结

在投资一家公司之前,务必仔细计算上述7个预警指标的数值。如果这些指标都没有问题,那么这家公司的财务报表相对可靠,可以放心投资。但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指标出现异常,那就要提高警惕,进一步深入调查,避免踩到“地雷”。

用精炼的语言阐述深刻的财务逻辑,如文章得到您的认可, 希望您看完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 以示鼓励。长期坚持原创不易,多次想放弃,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一路陪伴,一起地老天荒,谢谢。

图片


推荐阅读

财务造假万变不离其宗

以分红排除财务造假的智慧

财务造假的闭环:从虚增资产到灭失利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