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聚焦于
小提琴
这个乐器
,同时聊聊其中的一两位代表。从17世纪意大利小提琴家科莱里的奠基开始,这门乐器的发展如其它音乐体裁一样,先后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以及近现代时期。每个时期的人文、历史、审美取向也影响着作品的风格,至今仍然常演不衰的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简称:巴赫小无),无疑是巴洛克时期的翘楚,也许是受当时厚重的宗教精神影响,小提琴的演奏还是相对单调纯粹,缺乏炫技性。
到了古典主义时期,随着维也纳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横空出世,音乐的多样性显现,乐句的情绪对比也开始逐渐强烈起来,旋律自然更为生动,由此也孕育了更多小提琴演奏技巧。而以小提琴作为主奏乐器的弦乐四重奏,也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裁出现。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不再只出入于王公贵族的宫廷,而是真正成为了平民化的乐器。彼时欧洲各大音乐学院开始兴起,借着这波东风,职业小提琴演奏家的培养,也逐渐进入了规范化和系统化。也因此,浪漫主义时期是小提琴发展的黄金时代,我们能说的上名字的音乐大咖,几乎都有传世作品问世,比如帕格尼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拉罗、圣桑、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格里格、西贝柳斯等等,数不胜数。
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先生曾说过:要真正了解一个作曲家的作品,就必须努力学习各个时代、不同作曲家的不同作品。此言不虚,每个时代的作品虽然风格迥然,但历史的发展毕竟是一脉相承的。既然浪漫主义有如此多的大神都在小提琴文献中留下了瑰宝,那我们不妨就从中选取一位代表来聊一聊,他就是出现在12月10日星广会曲目单上的小提琴家
弗里兹·克莱斯勒
。(
音乐会详情请戳:
玲·听——跨越三百年的琴音 | 陈瑞玲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
当描述起神童这件事,套路自然不可少。克莱斯勒也是如此,1875年出生于维也纳,由于天赋甚高,七岁便破格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也是该校首例十岁以下的学生;九岁参加第一场公演音乐会,并在音乐会所设立的奖项中获得金奖,奖品则是一把四分之三的阿玛蒂小提琴。略懂小提琴的朋友一定知道,阿玛蒂这三个字与和斯特拉迪瓦里、瓜奈利一样,是名琴的招牌,不过小克莱斯勒可没想那么多,年轻气盛的他更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琴的价值上,因为他真正想要的,是一把全尺寸的小提琴。
帕德雷夫斯基
20世纪初曾任波兰总理兼外交部长,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钢琴家帕德雷夫斯基曾打趣道:“如果克莱斯勒选择弹钢琴,我将会失业。”当然天赋只是成名的基础,克莱斯勒之所以能成为那个时代数一数二的王者,还有更多的故事。1885年,克莱斯勒获得奖学金,来到巴黎进行学习,在学校的音乐比赛中获得一等大奖,由此获得更多邀约,前往美国等地演出。
1890年回到维也纳后,他在小提琴的学习进程似乎被一些事儿分了心,先是在维也纳学了医,后于1895年在奥地利军队中当上了军官。1896年,他更是因视力不佳,被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予以回绝。但好在天不妒英才,在1898年,看似举步不前的艺术生涯终于重新启动,在汉斯·李希特与维也纳爱乐的音乐会上,克莱斯勒以独奏家身份出现,一年后更是首度与柏林爱乐合作,指挥则是大名鼎鼎的尼基什。
克莱斯勒为红十字会演奏
可以说,这两场演出犹如“及时雨”,让克莱斯勒重获了信心,也让更多人有机会见识到他的绝世琴技。来到了20世纪,克莱斯勒更是春风得意,不仅重返美国进行巡演,更是以“27天内举办57场音乐会”这样的高运转高强度被人所称道。当然,1910年在女王大厅的一场音乐会不得不提,曲目为
埃尔加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为克莱斯勒而作,首演演奏者正是他本人。
要知道,这可是埃尔加生平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珍贵性可想而知,当然,为克莱斯勒作曲的音乐家也不仅仅于此,法比学派小提琴(法国、比利时)代表人物、
比利时著名小提琴家欧仁·伊萨伊曾作有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其中的第四首便是为克莱斯勒所作。
伊萨伊参照了克莱斯勒的多部作品,以他喜欢的风格像他致敬,其中的前两个乐章,让人联想起巴洛克作曲家巴赫帕蒂塔中的舞曲,而克莱斯勒本人似乎也正热衷于复古热潮,他那三首著名的《爱之忧伤》、《爱之喜悦》和《美丽的罗斯玛琳》,都归入一部《古维也纳舞曲》中,从标题就可以看出。
而在改编这件事上,克莱斯勒从来就是热情满满。如今我们听到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华彩乐段,其中之一就是由他谱写的;在勃拉姆斯的提议下,他更是花了将近20年时间,改编了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
在作曲方面,克莱斯勒同样成绩斐然,虽然也有弦乐四重奏甚至歌剧这样的体裁问世,但更多的精力还是在小提琴上,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写的作品都是反映了自己的音乐品味”,也正因如此,我们能更清晰的从他的诸多小提琴小品中,闻见他琴弦上的独到之处。
“音乐超越国界”,克莱斯勒曾如此说到。而在小编看来,他的人生经历更是印证了这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他被授予法国国籍,之后在美国成功的演出,则一举成为了美国公民。他本身对技术的热衷也有目共睹,在小提琴上,他独到的颤音技巧为众人所折服;在音响方面,他也善于把握最新的录音技术,为之所着迷,甚至他的不少作品是为78转唱片而量身定制的。更有传言提及,他在一战时期的一些留声机录音被锁在巴黎歌剧院的穹顶,直至2007年才示众,由此可见,他被称为“20世纪小提琴之王”不无道理。
文字于音乐而言,难免捉襟见肘。即使我们领略了克莱斯勒的各种传奇,但更多的精彩,依然需要去现场聆听,才可直观感受一番。
撰稿:x0
编辑:应玥
☞
相关星广会预告
☜
12月10日
公益票价:30/40/50元
玲·听——跨越三百年的琴音 | 陈瑞玲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本场星广会,活跃在欧洲乐坛的优秀青年小提琴家
陈瑞玲
将携法国钢琴界当红新秀吉约姆·拜隆,共同展现弓弦和琴键之间碰擦出的音乐火花。
本场星广会的曲目涵盖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当代作品,乐曲的创作时间横跨三个世纪,其中包括
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的《爱之歌》与《中国花鼓》
,都是令中国乐迷再熟悉不过的小提琴作品。
音乐会还有少量余票,
可点击底部“阅读原文”链接购买
。
走进经典音乐,从星期广播音乐会开始
可添加小星的个人微信(ilovexgh)
在朋友圈看更多音乐会幕后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