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低价进行到底
王传福葵花宝典里的宝贝很多,什么国际化、新能源、“唐”、“秦”“宋”系列。当然,他最大的法宝还是价格!但是,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王传福自然有自己的几把金刚钻。
一是通过自产自销降低生产成本。除了玻璃和轮胎,王传福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是自己生产。2009年,当他得知电池负极制造材料钴占了40%的成本后,马上联合深圳一家供应商联合攻关,仅此一项,一年就为比亚迪节省3000多万。
二是通过人工降低制造成本。当时,买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5000多万,而且老外禁止出口,王传福想买也根本买不到。这个时候,王传福的技术优势发挥了出来,“买不到就自己造!”他自己动手把关键设备造了出来,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
为保证生产线上的人工可以像机器手一样精准,王传福专门设计了许多夹具。例如在放螺丝的位置设计一个洞,人手只要把螺丝放进洞里就不会歪掉。最后只花了100多万,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愣是把一个原本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三是通过研发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对于燃油汽车,王传福的主要重点将百公里油耗控制在7升以内。而对于电动汽车,王传福的目光聚焦于续航里程与充电时间上,他的杀手锏就是充电电池的电芯,“快充只需10-15到分,续航能力达到350公里。”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爆发,电池产品价格一个月内暴跌40%,三洋、东芝等日系厂商纷纷停产。这时,王传福的低成本优势就发挥了出来,、诺基亚、摩托罗萨,索尼、通用等先后成为了比亚迪的大户。王传福只用了2年时间,便抢占了全球镍镉电池近10%的市场份额,一举成为全球老大。
也正因为价格便宜,消费者可以容忍比亚迪汽车存在的异响、漏油、大灯进水、油表不准、水温不正常等小毛病,依旧疯狂为王传福买单,,F3甚至成为2010年最畅销的轿车之一。
如今,比亚迪市值将近1700亿,14年前王传福那些“痴人说梦”的想法已经全部一一兑现,虽然过程如忽上忽下的过山车,但最后成功了!
如今,王传福已从当年的农家苦孩子,成长为知名企业家,他依然朴素,路边吃盒饭,坐二等座,来回经济舱,也从不摆前呼后拥的“老板”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