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产品的更新越来越快,以前一台电脑可以用3年,但是现在不到一年就要更新了。这种现象正反应出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事实,而这就给生产预测带来了麻烦,像备料等工作就无法准确完成,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正是供应链管理所要讨论的问题。
在制造业,不知从何时起,“全球化”成了当下最时髦的名词。这个浪潮把商家纷纷推到“全球运筹”的境地。所谓“全球运筹”就是着眼于世界范围,进行采购、生产以及配销的行为。
制造供应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客户,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一个企业的客户包括很多种,比如说经营自有品牌的客户,还有代工生产的客户等,从客户需求的角度看,不同客户,对供应链的需求也是完全不同的;另一部分就是自己的工厂,以电脑为例,这台电脑可能是在大陆进行零部件的生产,然后拿到美国组装,最后销售给墨西哥的客户,这是典型的全球性的供应链管理;再有就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供应商了,这里是指产品的原材料、零件甚至服务,可能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
对于生产厂家而言,要做到的是以如何好的产品、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价格、用最快的速度送给客户,最终达到供需平衡。而这个结果也是衡量一个供应链好与不好的重要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讲,
准确的预测和快速的反应速度是保证一条供应链良好运作的必要条件。
很多人认为一次准确的预测远比速度快好,但是从统计数字看,快速的反应速度比一次准确的预测更有效!所以关于一条供应链好或者不好的评判标准就归结为制造供应链的速度。
以戴尔为例,他们已经没有自己的制造工厂,但是对于客户的各种需求,他们都可以满足,而且3天内就可以完成,这一切就不得不归于快速反应的功劳了。
对制造业和机体电路行业的供应链稍加比较就会发现,二者地突出重点是完全不同的:
制造业原物料的采购等占到50%-80%的比例,而积体电路行业则完全不关心原料,他们关心的是产能,因为该行业诸如机器之类的固定资产投入非常大,一台机器经常要花费几千万的成本,所有他们关心的重点是如何充分利用产能。从这个层面说,二者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但是稍加注意也不难发现,现代供应链的正向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供应链一般包括制造、供应商和客户三个部分,但现在,半成品的组装以及测试等可能已经被外包,配销可能已经转让给第三方物流,财务由银行完成……每个公司只负责自己核心竞争力的部分,越来越复杂的供应链给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各个交易伙伴之间缺乏协同合作的机制;形成断裂的供应链:信息无法共享、管理无法协同;供应链中的库存、成本增加,对市场反应能力降低。不同行业的供应链管理各有所侧重,但最终都朝一个方向发展,正所谓“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