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美亚
来源
|
美亚在港村(
ID
:
wangjinshan2015
)
基友突发感慨:你觉不觉得,现在我们处于朋友真空状态?
我:那我是谁?在和谁说话?
基友: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老朋友不知道你的新近况,新朋友不知道你的旧脾气。」觉得很有道理啊!
我:那你觉得我脾气怎么样?
基友:撕天撕地,堪称暴脾气界的泰迪。
我:这不就得了,咱俩认识才半年,你知道我最近买了什么衣服鞋子,打了几次老李,又知道我脾气差但心地善良人仗义。
通讯如此发达的当今,阻挡老朋友不了解对方近况,进一步导致无话可说,无旧可续的,是因为你们不再处于一个阶级。
新朋友不知道你旧脾气,那只能说明你们还算不上朋友,充其量是彼此互有好感的新相识。
我暑假去南京省亲,去之前把老闺蜜们拉了个群,单刀直入:谁来接我?
经过了激烈的勾心斗角你死我活之后,她们把我四天的行程安排画了一张表格,每人分配到珍贵的几小时,并暗自盘算是否雨露均沾,自己是否被冷落。
这几个老闺蜜,最短的都定情7年,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她们每一位都是我结婚时的伴娘,我儿子的干妈。我在香港负责给她们倒贴代购,做她们驻港办事处主任,偶尔做个和老公撕逼的军师。
她们负责在南京替我守住回忆,看着青春,默默等待我一年or两年一次的翻牌。
我从来未觉,她们不知我的近况,天涯咫尺,不都在朋友圈点赞评论调侃互掐里?甚至一句好好的请、谢谢都不会说,有事儿说事儿,无事退朝,是亲人般自然而然的安心存在。
当然,你也必须接受,大浪筛掉的沙,也曾是你视若珍宝的砂金。
闺蜜接我去吃夜宵的路上,就聊起我们曾经的一个女友。在我们各自好好工作、忙于结婚生子的转折期,她还混在酒吧里歌舞升平,觥筹交错。
对酒吧没有任何偏见,而是后来量变导致了质变,她去做了酒吧外联,就是那种在酒吧,想方设法让男人买酒请她喝,以此来赚取分成的职业。再后来,有人听说她去夜总会做了小姐,被熟人认了出来。
我听到后第一反应是否认,然后是心痛,最终是默认。我并不需要核实消息的真伪,因为在我极力规劝她好好收心,想想未来,她那副不可一世的态度回应里,我就知道,纵使有一起捱过失恋失业的金坚之情,也注定要走散在岔道口。
她后来发的朋友圈,我也不再看得懂。倘若进修学习,我能点个赞;倘若恋爱成正果,我能发个大红包;倘若吵架分手,我尚可好为人师;倘若怀孕生子,我也可绵薄进言。
可我不知道对每天深夜的灯红酒绿和各式鸡尾酒评述些什么。大约,她面对我的家长里短也有无力招架之感。我们成了隐形的黑名单者。
你不能否认的是,到了这时,你内心不再有任何波澜。这种心如止水,有朋友最后的义气: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尊重你。
但你从此明白,过去种种,曾经沧海难为水。她只能是揣着你故事的故人,而不再是朋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依旧留在你身边的那些老朋友,即使不在一个城市,经历不同的人生。可坐标是一致的,我们的情绪、遭遇、挫折、快乐是同质同步的。太阳底下、同一阶层,翻来覆去,都能解读对方的忧愁与幸福。
一句「有中年危机了」
、
「孩子在哪儿读」
、
「今年Gucci的新包适合我吗?」,没头没尾,可答案就在嘴边。
甚至于,有了对方的存在,会产生一种微妙的比对和努力——至少我要和她活得一样好。这份微妙来自于人性里自我的一部分,也来自于彼此要维持在一个圈的友情使然。
阶梯式上升并肩,我们不但不会因为距离与时间远离,反而会成为对方的壁垒,有朝一日能相互「利用」。我们也延续了青春里的证人身份,继续见证彼此的重大事件,直到鸡皮鹤发,仍能坐在一起,互相回忆对方的前男友们。
这种温馨的内核其实很残酷,背后有无数无疾而终的友情做炮灰。
成年人沉淀下来的最后友谊,其实就是阶级筛选。
同理,他日有朋友荣升王侯贵胄,我也只能遥遥相望。无关势利,无关冷漠,分离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