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大学堂
与传统严肃的讲历史的不同,这里有最新鲜有趣又有料的历史秘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六神磊磊读金庸  ·  2025生存法则:心比天高,命比砖厚 ·  2 天前  
大河报  ·  痛惜!路遥逝世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大学堂

清代考生抱麻袋馒头参加殿试,康熙当场宣布:你就是状元

历史大学堂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1-03 10:26

正文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加关注不迷路


1620年的一个秋日,43岁的李蟠站在徐州城外,心中满是忐忑与希望。

他是江苏徐州一个家境普通的人家的孩子,然而他却怀有一腔热血,立志通过科举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祖辈们孜孜不倦地努力,祖父考中了举人,父亲成为了南明宫祖师,这为李蟠种下了科举的种子。

李蟠的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36岁时就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然而满腹才学的他,却一次次在考试中受挫。

每次参加科举,都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家中的妻儿老小也等着他养活,李蟠肩上的负担越来越重。

时代的冷漠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在家庭和科举之间挣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让他倍感煎熬。

尽管如此,李蟠从未放弃。

白天,他忙于做工补贴家用,晚上则挑灯夜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终于,机会来了。

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有人看到了李蟠的才华,他的文章在众多考生中熠熠生辉,引起了康熙帝的注意。

徐州到京城的路途遥远,且交通不便。

李蟠每次赴考,都要在路上行走几个月的时间,住宿和吃饭的费用几乎耗尽了他的盘缠。

为了节省开支,他总是带上许多干粮。

这一次,他更是带上了36个馒头,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看似寻常的举动,却在进考场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考试当天,李蟠怀揣着36个馒头走进了考场。

考官们见到这一幕,都吓了一跳,纷纷围上来检查。

有人怀疑这些馒头里是否藏有作弊的猫腻,于是命人掰开馒头仔细查看。

确认一切正常后,李蟠才被允许进入考场。

考官们的这一举动,让他感到些许不安,但他的心依然坚定。

科举考试的时间很长,一般要考三天两夜,期间考生不得随意离开考场。

考试期间,考生们的生活起居都在这个狭小的隔间中解决,不得随意走动,甚至连如厕也要在考场内完成。

李蟠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了三天两夜。

他一边吃馒头,一边答题,虽然反应速度较慢,但他的决心却从未动摇。

考试时间即将结束时,李蟠已经将36个馒头全部吃完,但试卷上的作文却依然未动笔。

他急得满头大汗,考官见状,出于同情,延长了他的答题时间,甚至派人拿来蜡烛,为他续上光明。

在这些延长的时间里,李蟠终于完成了试卷。

这一举动不仅让他如愿以偿,还让他在考场上赢得了一丝尊重。

李蟠的卷子很快传到了京城的高层,最终被康熙帝亲自批阅。

康熙帝在阅读完试卷后,不禁赞叹:“此人乃奇才也,仕途、军事等方面的见解都很独特。条理清晰,虽不全面,但每一条都是合理正确的。”这样的评价,对于一个普通考生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荣幸。

康熙帝决定,将头名状元的荣誉授予李蟠。

李蟠凭自身才华一举夺魁,成为了当年的状元。

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徐州,甚至传到了整个国家。

人们纷纷传颂他带36个馒头参加考试的奇闻,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贫苦的出身,更体现了他的坚韧与决心。

李蟠成为了徐州在明清时期唯一的状元,他的故事激励了许多和他一样怀有梦想的穷苦人。

然而,朝堂并非只有赞誉和荣誉。

李蟠在朝廷为官后,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情。

他任人唯贤,刚正不阿,这些品质让他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却也得罪了众多权贵。

一些权贵为了打击他,甚至合伙编纂了一本《通天榜传奇》,诬陷李蟠的清白。

康熙帝虽然知道李蟠是被诬陷的,但也为了平息民心,不得不将他贬到沈阳。

三年后,李蟠才回归故里,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仕途之路。

李蟠的一生充满了大起大落。

从一个贫苦的书生,到备受康熙帝赏识的状元,再到因权贵的诬陷而被贬官,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然而,正是这些挫折,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他在朝堂上的一系列作为,不仅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也为家族洗刷了名声。


· 完 ·


/ 推荐阅读 /

妃子来例假,竟然让侍女陪皇帝睡觉,没想到造出了个千古一帝!


古代青楼的内行话,如今却变成口头禅,你说过几句呢?


发现更多皇宫秘闻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紫极女史】


点亮“在看”,让历史不再是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