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长江商学院MBA
长江商学院MBA项目官方微信。一个不浪费你时间的微信,一个有价值,有故事的微信。为所有想通过长江MBA实现Big Dream的有志青年,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有效的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影像沙龙  ·  顶级罕见!一辈子都可能难遇的病例! ·  昨天  
新浪科技  ·  【#DeepSeek相关算命软件售价可达数万 ... ·  昨天  
放射学实践  ·  RSNA2024心脏CT及MRI ·  昨天  
虎嗅APP  ·  中国GDP十强省,又变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长江商学院MBA

为什么我不建议你“秒回”微信

长江商学院MBA  · 公众号  ·  · 2021-04-01 18:00

正文

你有没有察觉,似乎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了?


为了在快节奏的碎片化时代中保持高效率,人们不得不在微信、邮件、电话等之间来回切换,结果逐渐变得难以沉下心去做一件事情,没两分钟就想去看看手机。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却缺少了内在的充实感和价值感。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指出,其实这都是缺乏深度工作能力的表现。


越是在碎片化时代,深度工作愈显重要。今天的文章,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的读书感悟。他将与你分享如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作者 | 宋志平

来源 | 正和岛

*本文摘自宋志平著作《企业心语》


深度工作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说什么是深度工作。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卡尔·纽波特先生认为, 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的职业活动,从而使人的认识能力达到极限

他认为,深度工作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心无旁骛和专心致志,是深度工作的精神状态。

和深度工作相对应,纽波特也提出浮浅工作的概念,他认为,浮浅工作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这类工作往往在受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浮浅工作通常不会创造太多的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深度工作才能创造更高价值,其成果才难以复制,深度工作才能使人有所见树和获得成功 。纽波特认为,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深度工作的价值在社会经济中日益提升。

因此培养深度工作这项技能,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深度工作。在现代社会,无论是经济生活还是技术进步,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静下心来,深度学习,深度思考,深度工作。



当前,我们大力提倡工匠精神,我觉得 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深度工作 。工匠精神必须是一丝不苟,必须是见微知著,必须是持之以恒,而这些特点正是深度工作所必需的。

我常想,我国古代一些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那不仅需要精密的计算和设计,还需要精益求精的建造。那个时代虽然科技并不发达,但工匠们凭着比较单一的知识和经验,全神贯注地去做,把工作做到了极致。

在当代社会,陈景润破解歌德巴赫猜想、屠呦呦发明青蒿素靠深度工作,袁隆平培育新稻种靠的也是深度工作。

我们今天提倡深度工作,对于重拾和筑牢我国的工匠精神至关重要。

为什么工作会浮浅化?


为什么我们的工作越来越浮浅了,为什么我们的专注力越来越不够了,为什么我们做的事情越来越平庸了,这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我们主观上的原因。

客观上,有现代知识大爆炸、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才复合化的取向,尤其是互联网占用时间的影响;主观上,我们缺乏对深度工作的认识,缺少对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和深度工作的行动安排。

甚至,我们已经习惯了浮浅的工作,还常常把浮浅的工作状态当成自己日理万机的一种成功工作状态。



1. 客观原因


首先,现代知识大爆炸使得我们淹没在知识碎片的海洋里, 如果我们不进行专业知识的选择,就会使得大量时间用于浮浅地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 ,什么都懂点,什么都不精,大家都浮在表面,无法深入下去。

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我们疲于应付,我们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但做的事越多,反而成功和出彩的事越少。

现在社会也讲究通才,创造出不少“万金油”式的干部,实际上 知识系统越复杂,越需要专才,应该是绝大部分是专才,少部分是通才

其次,互联网社交对人们的影响,尤其是智能手机的使用,手机微信的应用,占用了人们大量时间。

互联网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传递,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互联网确实引发一场社会和经济变革,但是互联网社交也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尤其是一些浮浅和重复信息常常使人不胜烦扰。

过去,我们最害怕孩子玩电子游戏上瘾,不能说玩游戏机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没有一些好处,但确实占用孩子大量学习时间。微信时代的来临,使用互联网社交更便利,让我们成年人的大脑和习惯都被“手机化”了,往往手机不能离手,无论开会还是听课,大家都在旁若无人地看手机。

2. 主观原因


我们对于深度工作的意义缺乏认识,人们在脑海里没有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的概念,大多是工作忙和不忙的概念。比如,我们总挂在嘴边上的“五加二”“白加黑”,这实际是强调工作的时间,并没有强调工作效率和效果。

事实上, 深度工作并不一定是长时间工作 深度工作往往取决于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 ,这三者互为联系,没有深度学习就没有深度思考,没有深度思考就不会有深度工作。

不管深度学习、深度思考还是深度工作都需要进行认真的规划,大多数人并没有像每天规划健康运动量那样来规划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和深度工作。在自我认知上,不少人认为工作忙、工作累就是工作在状态,其实这些忙和累往往是大量地重复着浮浅工作。


怎样进行深度工作?


围绕怎样进行深度工作,纽波特介绍了不少方法,我想结合我们的实际谈几点简单的做法,就是合理安排使用手机、规划深度工作时间、订立有挑战的工作目标、学会快乐生活放松身心。


1.  关于合理使用手机


这是大家要深度工作最难的一关。因为对许多人来讲,时常、不间断地看手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或者说和吸烟、喝酒一样上了瘾,要戒掉谈何容易,但又必须过这一关。

我觉得可以规划一下使用手机的时间,比如每天早餐前后可以处理一下手机信息,也可以浏览一下新闻,上班前可以处理一下信息,午餐后再处理一次,下午下班前处理一次,晚上睡觉前再看一次,每次处理时间大概在15分钟以内。

其实即使这样,每天也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用在手机上了, 这样的好处是把手机使用时间集中化了 ,而不是时不时地几分钟看一下。因为大脑有延迟记忆的功能,如果你总有新的信息进入,大脑就会被这些纷乱的信息干扰,无法摆脱,所以要想深度工作,就必须对使用手机进行一定的限制。

现在人们常把及时回复信息作为一种美德,对延迟回信常有微辞,其实大家可以理智地想一下, 每个人都在秒回信息、都像过去的话务员一样终日盯着手机,还能做工作吗?

尤其是在参加会议和重要接待时,要把手机放在办公室,这样我们才能集中精力开会和谈事。

试想一个会议,如果参会者都把手机放在桌上或接待客人时,不时地翻看手机会是怎样的情景?

大家会觉得你很忙或很有效率地处理事情吗?恰恰相反,大家会觉得你很不专心、很不得体。

2. 关于规划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和深度工作


深度学习应保证每天有1-2个小时的阅读,这种阅读最好在晚上9、10点钟 。深度学习也包括定期参加培训和一些研讨会、沙龙,去认真倾听。

学习有读者型和听者型,也可以是两者兼有型,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深度学习,但时间应该保证。

深度思考应是在每天清晨醒来后,进行1-2个小时的思考 ,每个月也应选一个周末的一天作为 “思考日” 进行深入思考,每年选一整周的时间作为 “思考周” 进行深度思考。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一些知名企业家都有进行深度思考的习惯,像美国的比尔·盖茨每年的思考周,像日本的稻盛和夫定期的面壁思考。


深度工作要在非常安静无打扰的环境中进行。

深度工作就是要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在深度工作时不应处理一些杂事,要静下心来才能把工作做好, 不受打扰和保持专注力的工作是完成深度工作的核心

罗琳在写作《哈利·波特》时,曾一度因家里环境嘈杂而写不下去,她干脆在爱丁堡一家五星级饭店租了一间每天需花费1000英镑的大套间完成了最后写作,她认为无人打扰和美丽的环境让她产生了很多创作的灵感。


3. 关于深度工作的时间把握


正常时候, 每天上下午至少要保证有两个小时处于深度工作的状态 ,当然如果是要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可能深度工作的时间会更长些。即使是深度工作,我也赞成合理地规划时间,而不必一次工作时间过长,更不要经常通宵熬夜,因为人的耐受力有限,过长时间和过累工作是不可持续的。

保持深度工作的状态,就要给自己订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 。人无压力轻飘飘,对于许多人来讲,其实都有一些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重要工作,对于这些工作,大家首先要把心放平,不要急躁。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把重要工作做个很细的规划,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任务计划书,把工作任务量化和按时完成。

对于长时间的大目标来讲,要分解成若干个阶段任务按时完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