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通过国民经略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介绍了中国省域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章详细分析了五经普调增、省域经济分化、东北三省经济崛起、资源型省份的经济变化、省域经济未来的变化等关键话题。
全国GDP大幅调增3.4万亿,省域经济出现明显分化。广东率先迈过14万亿大关,连续36年蝉联中国第一,但粤苏差距有所收窄。山东、浙江等省份经济稳步发展,四川赶超河南并守住了第五大省之位,而河南经济实现强劲反弹。
东北三省摆脱上一轮“挤水分”的阴影,辽宁重新开启反超西南之路。大连、沈阳两大双子星城成为东北第一个万亿城市的有力竞争者。地缘大变局给东北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但产业振兴仍是东北崛起的第一要务。
山西未能守住20强大省地位,被内蒙古赶超。内蒙古之所以能超越山西,原因在于其跃居中国产煤第一大省,并在新能源领域踩中了新的增长点。而山西则需要一场全面变革来跳出能源、资源依赖的舒适区。
2025年,省域经济将面临关税大棒的不确定性影响、房地产调整与产业革命的影响以及新旧动能的洗牌。省市竞争不进则退,押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就是押注未来。同时,也需关注经贸博弈的大环境变化和短期或中长期的趋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省域经济,谁进谁退?
时隔5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经济普查,由于增加“虚拟租金”,全国GDP大幅调增3.4万亿。
与上一轮经济普查不同,当时14省遭遇“挤水分”,这一次全部调增,可谓“雨露均沾”。
与此同时,过去一年,外界大环境日趋复杂严峻,内部有效需求不足,房地产仍在深度调整,加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省域经济出现明显分化。
考虑到五经普调增,加上各省经济面临不同的压力,区域经济版图再次重构。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b2YlTLuGbKAOqqPficXSibFPc5BwwyRVeX04J51XibKlqlg42cCjagfaJ2HnPTwSZY6ZYiaaXQL5qZLEy79lqTbg7Q/640?wx_fmt=png&from=appmsg)
谁升级了?谁掉队了?
一
10强省,谁进谁退?
总体来看,粤苏鲁浙位次仍旧保持不变,广东率先迈过14万亿大关,连续36年蝉联中国第一。
需要注意的是,粤苏差距有所收窄,面临江苏“追兵渐进”的风险。
粤苏之间,除了GDP总量最为接近,税收净上缴、养老金净贡献、出生人口等核心指标仍旧相距甚远,可参阅《经济第一大省,定了》一文。
山东、浙江双双站上9万亿,山东离10万亿只有一步之遥,即将成为北方第一个10万亿大省。
在最新2035规划中,山东获得“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工业基地”,无论对于缩小南北差距还是区域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b2YlTLuGbKAOqqPficXSibFPc5BwwyRVeXM2iaqhDvicicTm2HBU1E0GoPWm04KjApOJyp3qblSZRiczO2Wmf7X8dzibg/640?wx_fmt=png&from=appmsg)
同时,最受瞩目的第五大省之争结果揭晓,四川赶超河南并守住了第五大省之位。
借助新能源汽车陆续投产,河南经济实现强劲反弹,但仍落后四川1000亿元左右,未来几年,第五省之争仍将继续。
湖北同样站上6万亿大关,并拉大与福建、湖南之间的领先优势,彻底摆脱了当年疫情带来的超预期冲击。
过去一年,最大的变化当属上海赶超湖南,跃居第九,而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安徽,离前十仍有一步之遥,与上海的差距有所拉大。
上海晋级,主要得益于第五次经济普查的助力。借助虚拟租金、第三产业调增,上海GDP一跃迈过5万亿大关,成为全国首个5万亿城市。
无独有偶,在十强省之外,北京GDP总量再次赶超河北,重回京津冀第一大省之位。
上海、北京都是这一轮经济普查的最大受益者,调增幅度分别达到14.2%、13.9%,彻底拉开与深圳、广州的距离。
显然,作为直辖市和超级城市,京沪无论行政级别、国家定位还是政策优势、战略倾斜,均非其他城市可比。
二
东北,终于再次支棱起来了。
东北三省摆脱上一轮“挤水分”的阴影,辽宁重新开启反超西南之路。
上一个10年,西南赶超东北,堪称最受瞩目的经济现象。不仅黑龙江、吉林被一众西南省份赶超,就连“老大哥”辽宁,也一度被重庆、云南超越。
要知道,高峰时期,辽宁一直都是名副其实的十强省,黑龙江也一度跻身十强之列,东北当时才是全国转移支付的重要贡献者。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b2YlTLuGbKAOqqPficXSibFPc5BwwyRVeXDsJoXicP7LVuHskcvibe5RkcwsEdM0PBFTTLMnzdibPYrEWBDBoELI5zw/640?wx_fmt=jpeg&from=appmsg)
然而,在资源枯竭、重工业衰退、人口流失等共同影响之下,东北经济一度陷入停滞,时至今日仍没有一座万亿城市。
不过,最近几年,辽宁经济增速连续多个季度跑赢全国,且扩大对西南省份领先优势。
同时,大连、沈阳两大双子星城双双突破9000亿大关,成为东北第一个万亿城市的有力竞争者。
这背后,与新一轮东北振兴的举措不无关系,各类中央投资的纷至沓来成为最大支撑之一。
数据显示,2024年辽宁省投资增速达5.3%,创十年来新高;其中,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增速高达27.8%,连续第二年保持两位数增速。
此外,地缘大变局,给东北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在全球化时代,我国对外交往的重心在于欧美,但随着世界形势发生变化,东盟、东北亚成了新的战略方向,与东盟毗邻的云南、广西,与东北亚毗邻的东北,成了最大受益者。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b2YlTLuGbKAOqqPficXSibFPc5BwwyRVeXfHsUY74LQ2ckP2JialgMHj7ujzNicVzpUdNxRvhfj64ibVkzwJQaFKvAA/640?wx_fmt=png&from=appmsg)
过去几年,东北三省外贸进出口的狂飙,就得益于此。
去年虽然外贸增速有所回落,但黑龙江外贸总额创下历史新高,辽宁出口额也创下2014年以来的新高,一改当初长期低迷的处境。
当然,无论是固投还是地缘,都是短期因素。
东北要崛起,产业振兴仍旧是第一位的。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东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
20强守门员,再次易主。
上一个十年,贵州在大基建加持之下,一度跻身20强;随后在新一轮能源周期中,被山西赶超。
然而,山西未能守住20强大省,在2024年被内蒙古赶超,山西也成了唯一一个名义增速负增长的地区。
同是资源型省份,同是能源大省,同样以煤炭为主要支柱产业,为何内蒙古与山西,经济走势出现明显分化?
一方面,内蒙古赶超山西,跃居中国产煤第一大省。
2024年内蒙古原煤产量12.97亿吨,跃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5.4%;同期山西原煤产量12.69亿吨,同比下降6.9%。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b2YlTLuGbKAOqqPficXSibFPc5BwwyRVeXC4t7befuxr7sTcpRFDzdwIGrcib2MMKQXQ5bO3d0RschNzAHtjbdrxQ/640?wx_fmt=png&from=appmsg)
煤炭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随着地缘变局、经济周期而剧烈波动。前两年俄乌冲突一度带动能源价格暴涨,内蒙古、山西同时受益,名义GDP一度大增两位数。
然而,煤炭价格大幅回落,众多资源省份经济遭遇巨幅震荡。
作为老牌煤炭大省,山西受到安全监管加码、煤炭价格下调的影响更深,而内蒙古部分新发掘的煤矿正处于扩产阶段,此消彼长。
另一方面,作为全国面积第三大的省份,内蒙古不仅有传统能源,更踩中了新能源的东风,经济多了新的增长极。
且不说内蒙古传统资源不局限于原煤,不乏稀土、钢铁等加持,同时近年来构建了以光伏、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带动相关制造业的崛起。
2024年,内蒙古规上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1%,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长42.4%,而全区新能源总装机及年内新增装机、新能源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
与之对比,山西仍旧“一煤独大”,这些年重点培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仍未形成替代效应,而谋划布局的高速飞车、绿色氢能、量子信息、前沿材料暂未形成规模优势。
跳出能源、资源依赖的“舒适区”并不容易,在争取国家战略和政策支持之外,山西更需要一场全面变革,参阅《这是全国最缺高铁的地方》一文。
四
2025年,省域经济何以变化?
过去一年,内地31个省份中,有23个省份增速持平或高于全国增速,但只有8个省份完成了年初的既定目标。
今年各地的增速目标又如何?光大证券统计,2025年有15个省市下调GDP目标,15个省市保持不变,只有天津从4.5%上调到5.0%。
省市层面相对谨慎的背后,在于大环境出现了一些或短期或中长期的变化,前者指向的是经贸博弈,或者则是房地产调整与产业革命。
其一,“懂王”卷土重来,关税大棒四处挥舞,或对外贸带来一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