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点拾投资
点拾是由行业最专业的投资研究人组成,专注于中国和海外新兴领域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等行业研究。我们的研究,已经获得行业内最优秀的投资者认可,特别是消费,科技互联网和跨境比较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能为您的投资助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独角兽智库  ·  DeepSeek本地部署与全球资产配置组合跟踪 ·  2 天前  
铅笔道  ·  宁波杀出超级IPO:年入557亿,全球第二 ·  昨天  
南极圈  ·  分享图片 ·  1 周前  
独角兽智库  ·  DeepSeek将如何影响科技股走势? ·  3 天前  
财联社AI daily  ·  都来了,DeepSeek“朋友圈”再扩容 ·  3 天前  
财联社AI daily  ·  都来了,DeepSeek“朋友圈”再扩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点拾投资

一个康宝莱和两个华尔街大佬的故事(上)

点拾投资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20-11-14 18:52

正文

导读:过去几个月,我们除了基金经理的访谈外,也和一些自愿者们新做了一个公众号”杰晶维基“,这个公众号是一个公益翻译计划,通过翻译海外的好书、对冲基金报告、优秀公司的年报等内容,帮助大家提高投资能力,也更好开拓全球视野。


在我们的翻译报告中,比较受欢迎的就是华尔街大佬比尔.阿克曼和卡尔.伊坎的公开信。他们两位是对冲基金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基金经理之一,也都有鲜明的个性。有意思的是,他们也曾经在一个股票上有过一次对抗:康宝莱。这个故事真实而生动,告诉了我们华尔街真正的运作方式。我们也把这个故事,以视频和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今天先分享康宝莱故事的上半部分,大家可以点击下面的两段视频了解这个故事的大概,当然文字部分会更完整。




康宝莱做空的由来


2011年初,比尔·阿克曼坐在他曼哈顿第七大道888号的办公室里。突然他的电话响起,一个女人用非常紧急的口吻说“比尔,我找到了下一个MBIA”(注:MBIA是阿克曼的成名作,美国城市债券保险公司,阿克曼在次贷危机做空这个股票赚了14亿美元)。


阿克曼和MBIA之间做空的缠斗,要追溯到2002年。阿克曼很早就认为这家公司的信贷资产质量有问题,并非外界认为的那么完美,阿克曼在这段时间中,不断增加其空头的头寸。阿克曼也很早看到了美国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当然,这一次成功的做空最终要归结“好运气”。当次贷危机来临时,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相继倒闭,阿克曼在这一次做空中,获利了14亿美元,也让阿克曼跻身了美国对冲基金行业大佬的地位。


当然,这一次做空也让阿克曼留下来一些“后遗症”。最明显的就是长期公开做空后,带来的疲惫感。阿克曼和电话那头的女人说,自己再也不想公开做空一个股票了。电话那头的女人叫克里斯丁·理查兹,她比任何人都了解阿克曼,她甚至写了一本阿克曼的书:Confidence Game: How a Hedge Fund Manager Called Wall Street's Bluff。在彭博工作了多年后,她加入了独立研究机构Indago,专门给对冲基金做独立研究服务,阿克曼也是他们的客户。


这家机构就是给对冲基金提供可以做空的公司。2011年,他们挖掘了一个财务报表有重大嫌疑的公司:康宝莱!


康宝莱有着典型的传销公司“金字塔式”结构,历史上看这种传销公司非常容易和财务造假牵连在一起。


然而克里斯丁和阿克曼的第一次见面并不成功。阿克曼简单听了几句后,就因为“家庭事务”因素要离开,留下他的分析师进行交流。阿克曼的分析师似乎也兴趣不大,他们一边交流,一边进行快速计算,看看这个做空的主意到底有多“靠谱”。


比尔·阿克曼的对冲基金潘兴广场(Pershing Square)每周二都会进行投决会,分析师会提供他们认为有意思的投资建议。在这一次的投决会上,阿克曼的分析师详细讲解了康宝莱做空的投资建议,其中有大量数据来做克里斯丁的报告。不过,这时候阿克曼本人似乎兴趣不大,他提出了许多质疑。而且,和阿克曼争论似乎永远不可能取胜。阿克曼发现,康宝莱模式也已经运行了30年了。在此期间,从来没有被监管过,或者出过任何丑闻。那么为什么现在这个公司就要挂掉呢?


克里斯丁对于康宝莱的质疑在于,公司通过传销的方式在全球发展了67000家营养俱乐部。事实上,购买康宝莱产品的,都是其一层层的销售人员自己,而非终端客户。这个模式,最终是无法滚动下去的。


阿克曼依然对这个公司将信将疑,在2012年1月11日,他亲自来到了康宝莱位于奥马哈的营养俱乐部,眼见为实看看这个公司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他们遇到了这家俱乐部的运营负责人。这位负责人抱怨说,每个月的成本都要3000美元,但是一个月的销售额也就3450美元,根本没办法赚钱。


到了2012年2月22日,克里斯丁所在的独立研究机构发布了一篇关于康宝莱100页的深度报告,报告认为康宝莱的成功故事是基于一个谎言。康宝莱其实是通过一层层分销,不断给新加入的销售洗脑,用所谓的财富故事骗取他们的信任,最终实现公司的持续增长。


阿克曼对于康宝莱的信心不断提高,他开始思考一个完美的做空时间。而且,虽然嘴巴上说不希望再次公开做空了,但是阿克曼本人就是一直喜欢生活在聚光灯下的对冲基金大佬。



阿克曼的出身和成长


阿克曼从小在一个富裕家庭长大,他成长于纽约市旁边的富人区Westchester,退休的克林顿总统也住在那个区域。阿克曼从小就获得了巨大的资源投入,在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参加各种户外俱乐部。他的姐姐毕业于哈佛,而阿克曼考大学唯一的目标,也是进入哈佛。当然,在1984年阿克曼如愿被哈佛入取。


毕业后阿克曼先在父亲的家族企业工作了两年,之后回到了哈佛攻读商学院。是的,比尔·阿克曼的人生就是一路开挂的赢家,从富家子弟成为了哈佛-哈佛的社会精英。也是在一次父亲举办的鸡尾酒会上,阿克曼预见了以为资深投资人Leonard Marks,后者建议阿克曼去看看格雷厄姆的经典《聪明的投资者》,这也打开了阿克曼价值投资的大门。


很快,阿克曼在富达开了一个股票账户,用4万美元买了人生第一个股票:富国银行。阿克曼认为富国银行的贷款要求更加保守,导致其比竞争对手更加出色。这时候是1990年10月,巴菲特也刚刚开始买入富国银行。


阿克曼开始阅读巴菲特的每一封股东信。功夫不负有心人,阿克曼居然在一次纽约Fordham大学活动上,坐在了巴菲特的天天苏珊旁边。阿克曼很快打动了苏珊巴菲特,让之后的午餐环节中,能够和巴菲特坐在一次吃饭。但是那一次见面给阿克曼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巴菲特对于市场的观点,而是巴菲特太太在丈夫所有拿的食物中都加入了大量的盐,包括他的甜品巧克力蛋糕。


之后,阿克曼和哈佛商学院的同学David Berkowitz开设了自己的对冲基金:Gotham Partners。公司最终管理320万美元资金,全部来自父母和哈佛的教授。他们最早的办公室在230号公园大道,这里有大量初创的对冲基金,他们分享会议室和办公桌。


虽然在第一个月净值下跌3%,但他们很快扭转了局势,第一年净值上涨了20%以上。很快,他们找到了第一个大客户,Ziff Brothers投资公司的合伙人Daniel Stern,他们孵化了大量对冲基金。他们给了阿克曼的对冲基金1000万美元,并且同意在基金规模做大前由他们承担开支成本。


1994年年仅27岁的阿克曼第一次控制公司管理层的“激进投资”。他和另一家公司一起,要控盘持有洛克菲勒中心的房地产基金公司。27岁的阿克曼对决洛克菲勒家族,最后以他的胜利告终,1995年他的对冲基金盈利39%。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97年阿克曼又看中了一个高尔夫俱乐部的投资案例。阿克曼认为他们全国的高尔夫球场土地会大幅升值。在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后,阿克曼加倍下注。这也导致虽然2001年公司扣费收益率达到19.65%,但是投资者认为高尔夫球场投资会变成一种不良资产,导致大量的赎回。这也让阿克曼寻找下一个能迅速带来收益的投资建议。


这时候,他找到的是Pre-Paid法律服务公司,这家公司向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这家公司在华尔街被许多人做空,大家觉得其提供的服务一文不值。比尔·阿克曼并不这么认为,他很快就买入了100万股,这家公司很快成为了他的第一大重仓股,持仓占比13-15%。


2002年11月19日,阿克曼在公司的网站上发布了一篇报告“Pre-Paid法律服务的投资建议”,认为公司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果然,公司的股价开始上涨。而好景不长,此前阿克曼重仓的垃圾资产“高尔夫球场”本来预计的财务合并被司法部门拒绝,这意味着其对冲基金Gotham Partners将出现流动性问题。在接下来的两周内,他们不得不卖出20%的Pre-Paid法律服务公司的持仓。


到了2003年1月,Gotham Partners在成立了十年,资产规模从3百万美元变成3亿美元,年化回报率取得了20%后,宣布清盘。更糟糕的是,他当时在MBIA上的做空被美国司法局调查,阿克曼被当时的纽约司法局长Spitzer拷问了半天。这是阿克曼人生的至暗时刻。



阿克曼和伊坎第一次结怨


但是阿克曼的对冲基金有些资产流动性很差,其中有一个就是达拉斯的房地产基金。阿克曼认为公司的股价至少值140美元,但是当时股价60美元。这时候,他拿起电话,给一个华尔街的老狐狸打去了求助电话,这个人的名字就是:卡尔·伊坎。阿克曼寻求伊坎的帮助,伊坎是华尔街最让人闻风丧胆的激进投资者,他名声不好,但从不触犯法律底线。伊坎同意支付80美元一股的价格给阿克曼。


阿克曼当然知道伊坎不是什么慈善家,背后可能有诈。于是他要求伊坎的律师出具一份声明,这份协议中写明,如果伊坎三年内以更高的价格卖掉,伊坎和阿克曼将平分10%以上的利润。这样,阿克曼不会在伊坎之后大赚一笔后,看上去像一个白痴。


没过多久,2003年7月29日伊坎就宣布以132.50元每股价格对这家房地产基金进行收购,比阿克曼卖给他的价格高了87%!之后公司拒绝了这个提议,到了2004年同意将价格调整到137美元。


阿克曼以为,伊坎要给他平分差价呢,就如同协议写到的那样。阿克曼在家里等了两天,发现伊坎根本没有给他打款。阿克曼马上给伊坎打电话,老狐狸伊坎说,“哥们,我可没有卖掉股票哦”。很快,两个人就争吵起来了。最终,只好闹上法庭。


2011年10月,法院宣布阿克曼获胜,伊坎支付900万美元给阿克曼,另外加上利息。这件事情,让两位对冲基金大佬第一次结上梁子,最后搞得两边都不愉快。


作为“有仇必报”的伊坎,一定不会放过阿克曼,他一直等待下一个教训阿克曼的机会……



阿克曼的二次崛起


回到阿克曼这一边,在关闭他的对冲基金后,阿克曼很快再次崛起,从老朋友这边拿到5000万美元的投资额,他重新开始了对冲基金,取名华尔街的地名潘兴广场(Pershing Square)。他的投资方法也非常简单,买入低估值的公司,然后对管理层进行干预。一个漂亮的投资是美国第三大汉堡连锁公司温蒂。在买入了温蒂后,他要求温蒂将著名的加拿大连锁咖啡品牌Tim Horton分离出去(这家咖啡店马上会进入中国的,是加拿大全民咖啡店)。果然,温蒂的CEO照办了,公司股价也创了一年内的新高。阿克曼成本价30元,而股价上涨到了51.70元。


他们用同样的方法投资了麦当劳,虽然麦当劳管理层并没有听从阿克曼建议,但公司的确增加了分红,也推动了股价上升。


尝到甜头后的阿克曼,开始一个个投资低估的实体零售企业。但是也不是每一个投资都是能赚到钱的,阿克曼一直对于实体零售店上,赚不到钱。在错误投资了连锁折扣店Target之后,阿克曼又重仓了百货公司JC Penney。是的,就是那个被亚马逊打得没有还手之力的JC Penney。


阿克曼并不认为这些百货公司是受到了所谓电商冲击,他认为经营不善来自于年轻人不去,还是和公司的设计以及品牌相关。于是在购买力10亿股公司的股票后,阿克曼将CEO解雇,换了来自苹果的Ron Johnson。他们将百货店铺重新设计,更加年轻和时尚,百货店中间包含着各种小店。


既然苹果手机成功来自设计,那么这位来自苹果的高管也可以将百年老店JC Penney焕发新春。


这个巨大的计划,最终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在Ron Johnson接手公司的16个月之后,公司股价暴跌50%,19000员工被裁掉,销售下滑25%。Ron Johnson被解雇。而大量零售企业巨头纷纷站出来,指责阿克曼不懂装懂,对传统企业的干预太多了。其中包括著名的星巴克创始人施瓦茨。


阿克曼被JC Penney看做是其人生最失败的一次投资。当你做了一笔失败的投资后,你需要干什么?真正理性的决策应该是好好休息一下。但是大部分人的决策是找到下一个扳回来的机会。


阿克曼也是如此,他需要一次大胜来扭转局势。康宝莱,看上去就是一次完美的机会……



康宝莱的诞生和崛起


2000年5月21日的11点,在加州豪宅区Malibu安静的马路上,急驶进了好几辆救护车。一个六英尺高,190磅重的男人被发现倒在了家里的地毯上。他就是这栋价值2700万美元豪宅的主人,44岁的康宝莱首席执行官Mark Reynolds Hughes。


Hughes的太太告诉警方,前一天晚上她的丈夫为87岁的祖母过生日,喝了很多酒后就入睡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丈夫已经不省人事。一个月之后,警方公布了调查结果:Hughes因为饮酒过量身亡。


去世后的Hughes,留下了价值4亿美元的资产,他控制了康宝莱超过一半的股票,在加州和夏威夷都拥有房屋。就这样,康宝莱的创始人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在Mark Hughes年仅13岁时,他的父母就离婚了,Mark跟着妈妈一起生活。从小他就有嗑药的习惯,经常被送入戒毒中心。1975年4月27日,就在他年仅19岁时,Mark Hughes的目前因为嗑药过度死亡。据说她的母亲由于过度肥胖,尝试了大量的减肥药,最终死亡。警方发现,在死亡的时候,她身体里有大量的止痛片,去世时他的母亲只有36岁。


这件事对于Mark Hughes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之后的岁月中他告诉别人,这就是为什么他一生致力于帮助别人减肥。


到了70年代中期,Hughes开始销售减肥产品。他开始发现市场真的对于保健品需求极大。这让Hughes看到了一个巨大机会。之后他还去了中国,学习了中药调理。回来后,他认为研发一款中西合并的保健品,一定会有巨大市场空间。


于是在1980年初,Mark Hughes在自己家创立了康宝莱,那时候他只有24岁。康宝莱最早的产品是一款代替餐食的奶昔Formula 1,可以帮助大家减肥。要买一整套的产品,非常昂贵,全产品线售价3000美元。于是,Hughes同意给愿意成为经销商的人25%产品折扣。这些经销商也能够向下去招募新的代理。最好的销售会进入总统俱乐部,如果更加优秀,他们会进入主席俱乐部。在这个等级的人,每一个人都是百万富翁。


从五年的时间内,康宝莱从38.6万美元的收入成长到了惊人的4.23亿美元。Hughes作为公司的创始人,更是公司的首席形象官。到了1985年,康宝莱拥有了超过70万的经销商遍布全球。关于康宝莱创造的财富故事也数不胜数……


1986年10月25日,康宝莱上市。到了Mark Hughes去世的时候,康宝莱的年销售额高达17.9亿美元。然后这位公司的领袖去世后,康宝莱一度股价暴跌,三年内换了四位CEO。2002年两家西海岸的PE公司JH Whitney和Golden Gate Capital将公司以3.5亿美元不到的价格私有化。2003年4月3日,他们给公司找到了下一个“真命天子”:来自迪士尼国际的CEO Michael Johnson。


在经历了最初的调整期后,Johnson很快就带公司走出泥潭。在他上任后的一年半后,公司重新在纽交所IPO。同时,通过赞助足球明星重新走进大众视野,贝克汉姆,梅西都成了康宝莱的代言人。


2008到2011年,康宝莱的股东回报达到了870%,那一年康宝莱销售突破了34.5亿美元。2011年,Johnson也成了全美收入最高的CEO,包括股票期权在内,获得了惊人的8900万美元。康宝莱重新成为了一个给股东创造惊人回报的公司。



康宝莱做空的第一枪


每天早上,Michael Johnson都要骑行30英里去公司上班,这是一个他整理自己思路的方式。2012年5月1日,他像往常一样骑着山地车从位于Malibu的家中来到公司。只是这一天和往常有些不同,是康宝莱的业绩发布会。当然,每年要应对四次业绩发布会,Michael Johnson早已经驾轻就熟了。


早上8点,康宝莱的高官们在会议室一字坐开,从CFO、投资者关系负责人到法律顾问全部到齐。像往常一样,Michael Johnson先把公司的业绩情况阐述了一遍。过去一个季度,康宝莱每股收益增长了24%,又是一次强劲的业绩增长。


财报电话会议的终点,当然是分析师电话接入提问。于是,在各个业务条线的介绍结束后,他们开始接听电话问题。电话会议公司的助理说:你的第一个问题来自绿光资本的大卫·埃因霍温。


什么?这种电话会不是只有卖方分析师才能打进去吗?怎么来了一个买方机构投资者提问,而且是华尔街最著名的空头,大卫·埃因霍温(关于他的事迹,大家可以看看他的自传“一路骗到底”)。


埃因霍温的第一个问题就十分尖锐“你们的销售中,到底有多少是卖给了自己的经销商,多少卖给了经销商网络以外的客户?”康宝莱高管强调,经销商也可以自己使用公司的产品。但是埃因霍温不屈不挠,直接问到底多少比例是卖给了经销商网络之外的客户?


公司管理层说,大概有70%的比例是给了经销商网络外的客户。


显然,这个数字听上去就像是编出来的。


很快,大卫王埃因霍温质疑康宝莱的事情马上传遍华尔街,股价迅速暴跌10%,之后20%。到了收盘,康宝莱股价单日大跌40%!



华尔街无人不知的超级明星大卫王


在密尔沃基长大,毕业于纽约州康奈尔大学的大卫·埃因霍温,在1996年和自己的同学Jeff Keswin一起创办了绿光资本。最初管理的90万美元也是全部来自亲戚朋友。一开始为了省钱,他们不得不在主券商提供的免费工位上办公,和其他五家小型对冲基金共同使用打印机等设备。


当然,大卫王第一年业绩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没有一个月出现亏损,最后三个月回报率达到37.1%。第二年,他们业绩更加出色,收益率超过了57.9%。那一年的收益主要来自做空连锁餐饮企业Boston Market。大卫·埃因霍温的强项就是做空高估值的股票。到了2001年,他们又取得了31.6%的回报率,在对冲基金行业树立了自己的招牌。


大卫王真正的传奇,要从2002年做空美国联合资本公司(Allied Capital)说起。他认为这家公司从头到尾就是一场骗局,并且在2002年5月15日公开演讲,发表了自己对于公司的质疑。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自己看空的观点,但绝对不是最后一次。第二天,公司股价就暴跌了20%。


然而这场做空拉锯战比一开始预期的要困难得多。联合资本开始反击,并且上升到了法律诉讼的程度,要求美国证监会SEC对大卫王的对冲基金绿光资本进行调查。在这个过程中,大卫·埃因霍温提供了几百份的材料。最终在2007年6月,美国证监会确认了联合资本有欺诈行为,这家公司股价两年后跌到了1.56美元,最终破产。关于这个故事,大家可以去翻阅《一路骗到底》(fooling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当然,大卫王其他公开做空还包括2008年5月21日针对雷曼兄弟的做空,当时他做了一段15分钟的演讲,认为雷曼兄弟在会计处理上很有问题。关于雷曼兄弟的结局,许多人也已经知道了。如果看过《大而不倒》,里面也提到雷曼前CEO看到这段演讲后,对大卫·埃因霍温是咬牙切齿。


其他著名的做空,还包括大牛股绿山咖啡,导致公司股价一度暴跌50%。



一个世纪玩笑?


2011年,同样给比尔·阿克曼提供独立研究服务的克里斯蒂,也给埃因霍温发送了对于康宝莱的看空报告。和阿克曼一样,埃因霍温一开始没啥特别大的兴趣。不过克里斯蒂不断提供新的信息,强调她研究的可靠性,最终大卫王开始和分析师对康宝莱的实体店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他确实感觉康宝莱产品的大部分销售都不是客户,而是经销商本人。那些营养俱乐部里面的店长,自己一天消耗很多康宝莱的代餐奶昔。


在进行了大量实体店考察后,埃因霍温扣动了扳机,建立了一部分康宝莱的空头仓位。他的分析师甚至早在3月23日康宝莱的年度大会上,向公司的管理层提出了终端销售的质疑。这让管理层有些警惕,但是很快就被他们忘在了脑后。因为第二天是康宝莱总统俱乐部的大会。这一天,CEO Michael Johnson会给350多位康宝莱最顶尖的经销商,支付高到5200万美元的奖金支票。每一张支票的交接,都会引发如雷的掌声。


回到我们的故事,第一次面对大卫·埃因霍温这样的交易对手,让康宝莱的管理层寝食难安。他们知道,过去被这位“空军司令”看空的公司中,许多最终破产了。就在业绩发布会电话过后的两周,2012年5月16日,埃因霍温将在下午3:30分,在纽约的林肯中心进行一场公开演讲。演讲的主题当然是他下一个最看好,或者最看空的公司。


在西海岸的康宝莱总部,管理层全部坐在了办公室,电话接入这个演讲,他们屏住了呼吸,不知道大卫·埃因霍温会说些什么。很快,埃因霍温上台了,他打开第一页PPT,上面写着三个英文字母:MLM。


MLM对应的是多层级市场销售的缩写,也是华尔街质疑康宝莱的关键点。康宝莱的管理层想,这下要完蛋了……


然后,埃因霍温打开了第二页PPT,写着一个公司的名:马丁原材料。原来,MLM对应是这个公司的代码。这时候,连大卫·埃因霍温本人也大笑起来。这是一个世纪玩笑,他根本对康宝莱的做空不再有兴趣了,也意味着绿光资本不再持有任何的空头仓位。


就在那一刻,康宝莱股价暴涨15%。这是埃因霍温招牌式的虚幻一枪。他不仅仅是对冲基金中的明星,更是全球最优秀的德州扑克选手。他知道,应该怎么去吓唬(Bluff)对手。看上去,康宝莱只是他用来吓唬交易对手的一步棋子而已。


然而这时候,台下坐着另外一个明星:比尔·阿克曼,他盯着埃因霍温的PPT,陷入了长久的思考……



阿克曼的公开做空


我们在连载的第一部分中,讲到了比尔·阿克曼在2011年流年不利。在2011年夏天的时候,他的对冲基金Pershing Square回报率是-15.6%,这让长期习惯了双位数回报的阿克曼难以容忍,他需要快速找到一个能让自己翻盘的股票。但是他持有的JC Penney百货公司,根本没有任何反转的迹象。阿克曼把公司的CEO抄掉,换成来自苹果的Ron Johnson。认为只要把百货公司的设计重新搞搞就能反转了。


但是在Ron Johnson接受后的16个月,公司的股价大跌50%,19000员工被裁掉。2012年春季公司报出了低于预期的业绩,同店增长居然同比下滑了18.9%,公司的总收入同比下滑20%,公司股价在一天之内暴跌19.7%!最终这笔投资成为了阿克曼职业生涯的一个笑话。


阿克曼当然不允许这样的失败,他一直在寻找下一个猎物,这个猎物就是康宝莱。特别是他看到大卫·埃因霍温公开接入电话会,并且对公司看空,导致股价暴跌了40%。这时候就像打德州扑克,既然已经有人先开枪了,那么阿克曼跟进就可以了。而且他知道几天之后,大卫·埃因霍温会在纽约的Sohn对冲基金大会上做主题演讲,这将是另一个导致康宝莱股价暴跌的催化剂。


就这样,阿克曼以“投机”的心态,跟着做空了康宝莱的股票。2012年5月16日,他从自己的办公室走了八条街,来到了曼哈顿的林肯中心。在这里,他和大卫·埃因霍温都会做一个15分钟的主题演讲,分享他们最看好的投资品种。阿克曼分享的当然还是重仓的JC Penney,当他做完主题演讲后,安静的回到了台下,等待大卫·埃因霍温的上台发言。当大卫王上台发言时,大家都认为他将再次重锤康宝莱,没想到这只是一个世纪玩笑。马上,阿克曼回到了办公室,他的第一反应是把手上的康宝莱空头仓位全部卖掉。既然大卫王已经走了,我也不想在里面了。


然而就在他和团队成员做了一番讨论后,比尔·阿克曼改变了主意,他决定自己来做下一个做空康宝莱的催化剂。他要求分析师日夜加班,做出一个完美的PPT。同时,阿克曼大幅加仓他的康宝莱空头仓位,在股价40美元的价格,做空了价值10亿美元的股票,占到了20%的流通盘!


当然,接下来就是阿克曼的“作秀时间”了,他给一个好朋友打电话,让他在2012年的Ira Sohn大会中给他一个主题发言的机会。一边阿克曼不断推动他的分析师做出一个完美的PPT,另一边阿克曼将自己公开演讲的时间定在了12月20日。再晚一些,许多华尔街的大佬就要休假过圣诞节了。


这还没完,12月19日,就在大会开始的前一天,阿克曼又给在CNBC电视台的记者朋友打了电话,告诉她自己做空了康宝莱的消息。很快,当天两点CNBC播出了这个重磅新闻:比尔·阿克曼做空了大量的康宝莱股票,并且认为这是他一生看到最好的做空机会。几秒钟后,康宝莱的股价就暴跌15%!


在洛杉矶的康宝莱CEO约翰逊,突然被一个叫做比尔·阿克曼的人搞了一下,也是怒火中烧。他马上通过朋友接入到了CNBC的电视节目,马上对阿克曼进行了正面反击。“有问题的不是康宝莱的商业模式,而是比尔·阿克曼的商业模式!”康宝莱CEO约翰逊对于阿克曼的反击,已经上升到了人身攻击。


两位大佬也正式结上了梁子。


在当时的电话中,CNBC的记者问道“康宝莱到底有多少产品是卖给了经销商,多少是卖给了经销商网络以外的客户?”而约翰逊的回答是“90%的产品都是卖给了经销商网络以外的客户!”


坐在电视前的阿克曼知道这是赤裸裸的谎言,这个CEO已经无法控制情绪了。明天,他要好好给他上一课。


终于来到了12月20日的早上9点,阿克曼在简短的介绍后登上了演讲台,打开了准备了几个月的康宝莱PPT。这份PPT的第一页写着:谁想成为一个百万富翁?这是康宝莱的口号,也是阿克曼对于康宝莱口号的一种嘲笑。


阿克曼从康宝莱的历史开始介绍,一个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快消品公司,一个市值50亿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产品的公司。随后他开始质疑康宝莱的旗舰产品,减肥奶昔Formula 1。为什么这个年销售额达到20亿的品牌,居然没有一个人听过?康宝莱凭什么销售额是著名连锁保健品公司GNC的六倍?


之后阿克曼放了一段视频,是来自康宝莱一位超级销售的。他激动的说,我第一年的收入就达到了35万美元。第二年,当我年仅30岁,我和自己25岁的太太加起来,收入达到了110万,我们成为了百万富翁,这都要感谢康宝莱。


阿克曼说,这就是康宝莱的成功之道,依靠层层代理商制度,产品从一个经销商转到另一个经销商,却没有真正的用户。


最终阿克曼和他的团队做了三个半小时的演讲,过了整整343页的PPT!


康宝莱的股价,继续暴跌10%。两天之内公司股价跌幅超过20%!当然,阿克曼认为公司的股价不会就此停止,他说如果康宝莱的商业模式是一场骗局,那么公司的价值就应该归零!


从来没有一个对冲基金大佬,如此在公开场合攻击一个公司。不仅仅做了300页的PPT,还在网络公开直播的演讲中,足足讲了三个多小时。又马上接受电视台记者的采访。阿克曼已经被打上了“做空康宝莱的人”标签。



多头的反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