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都周刊
《南都周刊》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岛晨报  ·  大S骨灰已运抵台湾!生前遗言曝光 ·  2 天前  
半岛晨报  ·  大S徐熙媛离世!年仅48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都周刊

宋人相亲:若是相中了,男生就往女生头上插支钗|史太Long

南都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18 12:36

正文


史 太 Long


对宋朝人来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不一定就是「包办婚姻」,而是说,他们缔结婚姻须经过这样的程序。

文◈吴钩


今天许多大龄青年,不是正在相亲,就是走在去相亲的路上。很多「剩男剩女」还为频频被家长逼着相亲而陷入深深的烦恼当中,视相亲为家庭「公害」。

说起来, 这相亲的习惯,应该起源于宋朝 。宋朝之前,或许有个别的相亲行为,但将相亲纳为缔结婚姻过程的其中一个环节,却是始自宋代。

相亲环节的出现,应该说,是一个进步。你知道,古人结婚,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法律也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一桩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合法的。

这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通常被当成是「包办婚姻」的渊薮,一桩婚事,只要经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同意,便可宣告成立,至于新郞与新娘本人的意见,可以不予考虑。

但是,宋朝人缔结婚姻,在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法的同时,又引入一个「相亲」的环节, 请男女对象先见个面,如果双方不合意,便停止说亲 。换言之,因为有了「相亲」的习惯,年轻人对自己的婚事取得一定的自主权,并非全然由家长说了算。

那么宋朝人是怎么相亲的呢? 说起来,过程还有些「火爆」。




《东京梦华录》 的记载,凡二姓欲结婚姻,聘请媒人说合之后,可先议定要不要「相媳妇」:

若相媳妇,即男家亲人或婆往女家看中,即以钗子插冠中,谓之插钗子;或不入意,即留一两端彩段,与之压惊,则此亲不谐矣。


《梦粱录》 的记述更详细一些:媒人说亲之后,

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男以酒四杯,女则添备双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如新人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二匹,谓之‘压惊’,则姻事不谐矣。


根据宋人笔记的记述,我们可以了解到 宋朝人的大致相亲过程 :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时间见面,地方通常是女方之家,或者找一个比较惬意的园圃、湖舫之内。男家要带着礼品。

相亲时,如果准新郞觉得满意,就用一支金钗插到准新娘的发上,这叫做「 插钗 」。插钗即意味着速配成功。如果准新郞看不起准新娘呢?就给女家送上送彩缎二匹,这叫做「 压惊 」,暗示这门亲事说不成了。




明代冯梦龙根据宋话本 《西山一窟鬼》 整理的《一窟鬼癞道人除怪》,讲述有 宋人相亲的具体经过 ,我们来看看——

话说南宋绍兴十年间,有个秀才,是福州威武军人,姓吴名洪。离了乡里,来行在临安府求取功名,却一举不中,吴秀才闷闷不已,又没什么盘缠,也自羞归故里,只得胡乱在杭州州桥下开一个小小学堂度日。

这一日, 吴秀才 正在学堂里教书,只听得青布帘儿上铃声响,走将一个人人来。吴秀才看那来人,不是别人,却是半年前搬走了的邻舍 王婆 。原来这王婆是个媒人,专靠做媒为生。

王婆见吴秀才二十二岁,尚未婚配,就给他做媒,说眼下正好有一门亲事等着秀才您,女方是一个叫 李乐娘 的小娘子,长得一表人才,又知书识礼,租住在旧邻舍陈干娘的家里,说亲的都踏破了门槛,但李乐娘却说,「我只要嫁个读书官人。」这小娘子,跟秀才您正是天设地造的一对。

吴秀才一听大喜,便托王婆说合。王婆离去,找陈干娘约好了日子,带了小娘子来梅家桥下酒店里,同吴秀才「过眼则个」,亦即相亲。

到了相亲之日,吴秀才换了几件新衣裳,放了学生,一程走将来梅家桥下酒店里,远远地王婆早接见了。两个同入酒店里来。到得楼上,陈干娘接着,吴秀才便问道:「小娘子在那里?」陈干娘道:「在东阁儿里坐着哩。」吴秀才走到窗外,用舌尖舐破窗眼儿,喝声采说:「她不是人!」

陈干娘说,如何不是人?吴秀才说:分明是天上的仙女。原来,那李乐娘长得:

水剪双眸,花生丹脸,云鬓轻梳蝉翼,蛾眉淡拂春山;朱唇缀一颗夭桃,皓齿排两行碎玉。意态自然,迥出伦辈,有如织女下瑶台,浑似嫦娥离月殿。

吴秀才都看呆了。

吴秀才当下就插了钗,定下亲事。过了几天,便将小娘子娶过门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对宋朝人来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不一定就是「包办婚姻」,而是说,他们缔结婚姻须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程序 。在定亲之前,男女双方还要见面相亲,相互中意则「插钗」,不中意则赔礼道歉,一拍两散。



▲ 来欣赏一下 电视纪录片《南宋》片头的插钗细节


宋人这一相亲的习俗,一直沿习至近代。清代蒲松龄(对,就是那个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整理的「聊斋俚曲」 《琴瑟乐》 ,便是对清代山东淄博一带相亲婚俗的生动展示。我们来看看:

园里采花,园里采花,忽见媒婆到俺家。这场暗喜欢,倒有天来大。爹正在家,娘正在家。若是门户对的好人家,祷告好爹娘,发了庚帖罢。

说的是 媒人登门提亲 来了。


亲事初步说定之后,便是相亲的程序:

媒人又来了,媒人又来了,说是婆婆要瞧瞧,明天大饭时,候着他来到。故意心焦,故意心焦,人生面不熟,是待怎么着?嫂子来劝我,我仔偷眼笑。

说的是媒人说亲之后, 男方家长前来相亲


相亲之日,「准新娘」很是激动:

婆婆来相,婆婆来相,慌忙换上新衣裳。本等心里喜,装作羞模样。站立中堂,站立中堂,低着头儿偷眼望,看见老人家,倒也喜欢像。丢丢羞羞往外走,婆婆迎门拉住手,想是心里看中了,怎么仔管咧着口?头上脚下细端详,我也偷眼瞅一瞅。槽头买马看母子,婆婆的模样倒不丑。

跟着「未来婆婆」而来的还有「准新郎」 ,两个年轻男女也相互偷偷打量:「那人装娇,那人装娇,往我门前走几遭。慌得小厮们,连把姑夫叫。他也偷瞧,我也偷瞧:模样俊雅好丰标,与奴正相当,一对美年少。」看来双方都对上了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