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崛起》王者回归,再掀战国风云,列国征伐,权谋较量,交织出惊心动魄、群雄逐鹿的大争之世。七国割据到秦齐赵三强鼎力,秦昭襄王时代秦国异军突起,最终至秦始皇一扫六合,强国精神闪耀后世。
战国时代,大争之世,历经战火洗礼和自身变革,名义上的七雄割据其实已转变为三个强国——秦、齐、赵的势力对决。《大秦帝国之崛起》再现了秦、齐、赵三强鼎力惊天动地的形成过程,沙场点兵,金戈铁马,倾巢而出,一决生死,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齐国薛公孟尝君合纵伐秦,齐国失败退回本国;秦国名将白起率兵攻打魏、韩国,杀敌二十四万,秦国虎狼之师威震天下;孟尝君离齐远走魏国为相,并领魏、韩投靠赵国。自此,老牌强国齐国、胡服骑射后国力大增的赵国、新崛起的秦国,三强鼎力,新的战国格局形成。
经历秦孝公的变法自强、秦惠文王的纵横捭阖到秦昭襄王的一跃崛起,秦国国力大增拓土开疆,与大国分庭抗衡,雄傲列国。经过几代君王的努力,及至秦昭襄王的曾孙秦始皇,打败各诸侯国,一匡天下。
远交近攻,削弱六国。秦昭襄王拜魏人范睢为丞相后,采取了“远交近攻”策略。结交一批,打倒一批,最后全部打倒。六国开始了选择困难症,在强秦面前,依附还是对抗,这是个问题。北宋著名大家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单纯“赂秦”而不发展自身,才是六国自毁长城的根本原因。
四大战役奠定统一六国基础。秦昭襄王时代,秦昭襄王与白起这对君臣以凌厉军事手段,在执政期间不断东征,名将白起发动了伊阙、郢都、华阳、长平四大战役,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开启了秦国真正的崛起时代。“一国对六国,秦能敌否”,事实给出了答案。长平之战后,山东六国闻秦皆惧,秦昭襄王用铁血手段为曾孙秦始皇奠定统一六国的基础,而战神白起当真做到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强国精神勉励几代君王。秦国曾经积贫积弱,“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却一跃崛起为超级强国一家独大,列强六国需合力抵抗。几代君王求变求存,奋发图强,正如秦昭襄王嬴稷发愿“此生当克己勤免,自强不息,将秦国建为傲视周氏天子,中原诸侯之华夏第一大国”。秦之强盛,莫过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几代王者的励精图治与秦人子民的努力进取,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持之以恒,国富而民强。
秦之崛起于后世,在于其强国精神的代代相传。从秦孝公的变法图强,到秦惠文王的合纵捭阖,再到秦昭襄王嬴稷的帝国崛起,这种强国精神深深刻入几代君王血液,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最终一扫六合,天下归秦
强势生存,锐意进取。秦昭襄王继承先祖秦孝公、秦惠文王“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征天下、弱六国、纳九鼎、战国七雄争霸格局,最终秦国一家独大。秦昭襄王的“为了我秦国能进取,何人不可舍,何人不能弃”,这种强势生存和锐意进取,不仅鞭策着秦国几代君王,更是流传后世的宝贵精神财产。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国与国之间,言辞语气,身份地位,全凭国力说话”,宣太后老司机开车轻松回绝韩国使者的出兵请求,凭的是秦国国力强大。曾经的中国也积贫积弱,在国际社会中“弱国无外交”。百年中国的发愤图强,锐意进取,中华民族再度崛起。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提升,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切都是因为国强。现在的我们,依然需要传承这种强国精神。
国强则民安,强势生存,锐意进取,强国精神代代相传,泽被后世,照耀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