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帝都小五妈
学霸不可怕,就怕学霸生了娃。从衡水中学到北京大学,从文学硕士到西城妈妈,分享学习经验和养娃日常,让自己和下一代越来越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泰睿思  ·  华泰 | 哪吒2带火衍生品,潮玩IP龙头持续景气 ·  10 小时前  
中国证券报  ·  002594,历史新高 ·  昨天  
中国政府网  ·  国务院关于《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帝都小五妈

当我意识到,孩子的学科启蒙即将进入瓶颈期

帝都小五妈  · 公众号  ·  · 2020-12-23 21:00

正文



我真正对小五进行有意识的学科启蒙,大约是在孩子两岁的时候。


这半年来,以前最反感晒娃的小五妈,不知不觉在公众号晒了好几次娃。没办法,孩子进步太快,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啊!


但是,我最近意识到,等到了明年,小五很可能要进入学科启蒙瓶颈期了。


不是孩子不喜欢学习,而是我发现可以快速收割成果的部分已经剩的不多了。


比如数学,认识数字、颜色和形状、比大小、比多少、找不同、拼图……这些基础能力她已经掌握了,剩下的只是巩固练习。



我会发现,其实她目前学到的只是对事物的具象认识,而涉及到更复杂的计算、推理、空间想象,不是这个年龄段能理解的,我不能揠苗助长,只能是慢慢等她成长。


再比如孩子说话和认字,过去半年进展神速,因为她在能说话以前就积累了足够的直观认识。


这是桌子椅子、那是冰箱空调、我要吃饭、我想出去玩、我要尿尿……这都是她日常可以接触到的内容。她需要做的只不过是把早已熟悉的一切变成音节,然后把音节和文字符号连接起来而已。



她能理解的绘本,其实也没脱离她的日常生活,别看绘本里有各种肤色的小朋友,有小精灵和各种小动物,但实际上故事主角经历的,无非是她本来就熟悉的玩滑梯、逛动物园、坐汽车等活动。


至于英语嘛,虽然目前还保持着快速见证成果的状态,但其实跟她学汉语一样,也是先快后慢。她会先快速掌握自己在生活里已经接触的词汇,然后进入瓶颈期。


这个时候,我鸡英语就像鸡识字一样,主要的障碍其实是孩子的认知局限。


就拿刷分级读物来说,raz aa级和F级的区别仅仅是词汇量吗?



比如这一页选自F级的,如果她不了解各种动物吃什么,不能从动物吃的东西里总结规律,就没法理解食物链,那就算孩子把plant meat food chain animal等词汇都掌握了,又有什么用呢?



当然,当孩子进入学科启蒙瓶颈期,我不是要干巴巴地等待,我希望通过适当的引导, 让孩子的瓶颈期变成飞跃期。


就拿孩子数学启蒙来说,当前边说到的那些基础能力孩子已经掌握了,头脑思维又还不足以掌握更复杂的能力,我在这段等待孩子成长的时间里需要干什么呢?


我觉得,我最需要做的,是培养她 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保持她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这才是未来孩子在求知路上的底层能力。


再比如,怎么让孩子进一步提高说话和认字能力(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其实是要 丰富她的经历、扩展她的认知范围, 否则她就只能是继续简单重复已经掌握的语句和词汇。


那,具体的实现路径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就是帮孩子认识更大范围的世界。


让孩子的认知范围里,不止有小鸡小鸭小狗、小水塘小公园,还有草原、沙漠、深海、绝谷、大气层、太阳、银河、人马座。



认知的范围大了,才会引发联想、比较、归类,才能一直保持对世界的新鲜感。


当然,这个“大”,不只是物理范围的“大”,更重要的是认知角度的不同。


认识的角度多了,才会激发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


孩子的头脑里不光是水可以喝、可以洗澡,火可以做饭、可以发光,还可以有——


水是什么?鱼为什么可以在水里不出来?如果海里没有鱼了,海洋会变成什么样?


火是什么?为什么家里的燃气灶可以点火?燃气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永远用不完呢?


电灯也可以发光,为什么不能做饭?电饭锅也可以做饭,为什么不能发光?为什么家里那么多东西的名字带“电”字?


想象一下,当孩子突然发现,那习以为常的世界,居然有另一种打开方式的时候,那是多么惊喜、多么自豪的感觉?


思维、词汇、表达、情感 ,是不是一下子就都丰富起来了?



大家一定猜到了,为了实现以上路径,我的选择就是让孩子多接受科普。


跟大人编出来的故事相比,科普给孩子呈现的是真实世界。故事世界是人为造出来的,会受到编故事的人的头脑局限,里边的逻辑线索是有限的。而且故事世界是相对孤立的,这个故事和那个故事之间可以不相容。


而真实世界,要丰富得多,并且有严密的逻辑链条,每一个线索都可以作无限拓展。


比如,“食物链的秘密”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不需要编,因为大自然早就编好了。从食物链的故事,可以延伸出无限线索。小鸟吃植物的种子,于是植物在小鸟肚子里实现了迁徙,植物在石缝里生长,石头破裂风化,这就开启了一个新故事。


这些故事之间,环环相扣,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所以,科普可以给孩子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 大自然,就是最高明的故事家。



那科普会不会让孩子觉得枯燥而抵触?


人们觉得枯燥的东西,第一是早就听腻了的东西,第二是听不懂的东西。而科普,就是用易懂的方式让孩子去接触新鲜的东西。


比如带孩子打疫苗,孩子怕疼,我们是讲一个勇敢的小熊/小狗/小恐龙打针不哭的故事来鼓励他,还是给他讲——


打疫苗就是给你身体里打进去一些老弱病残的病毒,你的免疫系统发现它们后,用抗体把它们消灭掉,顺便把它们登记备案。


以后如果真的有身强力壮的病毒进入身体,免疫系统就会立刻认出它们是同类,就根据上次的经验,制造更多的抗体来消灭它们,这样你就不会生病了。


这样的科普,孩子会觉得枯燥吗?


我也曾经考虑过,让孩子大量接触科普,会不会耽误孩子的想象力。


后来我想通了, 想象力本身不是一种能力,有逻辑的想象力才是能力,而这必须基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发现和认知。


我坐在镜子前,想象自己变成了肖战的女朋友,王一博为了追我而跟肖战断交—— 这种想象力不用锻炼,这甚至不叫想象力,只能叫做白日梦的能力。


孩子如果观察到很多动物都有尾巴,想象自己也有一条尾巴,这样的想象是浅层的。



而如果孩子知道了,动物的尾巴可以有防寒、保持平衡、抓握、游泳、赶苍蝇等很多功能,进而想象自己因为有一条像松鼠的尾巴而可以在宿营时不带帐篷,想象自己因为有一条鱼一样的尾巴而可以在学校的游泳比赛中获得冠军,想象自己因为有一条像壁虎一样的尾巴而可以挣脱敌人的控制…… 这是因为对世界认知的加深,而发展了更深层次的想象力。


我在上周的文章里提到过刘慈欣的小说,这是一位科学知识非常丰富的作家。在小说《流浪地球》中,他想象人们用行星发动机使地球停止了自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