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脉通临床指南
关注临床指南,关注最新医学指南,指南翻译,专家解读,了解最新医学动态。临床指南,医师身边的好帮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界  ·  突发交通意外,知名三甲主任医师去世 ·  23 小时前  
医学影像沙龙  ·  乳腺疾病MRI筛查和诊断... ·  2 天前  
菠萝因子  ·  过敏体质如何测?这些化妆品千万别乱用!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脉通临床指南

最新共识:抗TNF-α单克隆抗体治疗炎症性肠病

医脉通临床指南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10-26 18:06

正文

炎症性肠病(IBD) 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 和克罗恩病(CD) 。治疗IBD的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单克隆抗体包括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 、阿达木单克隆抗体(ADA) 和赛妥珠单克隆抗体(CZP)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组织专家提出《 抗肿瘤坏死因子α 单克隆 抗体治疗炎症性肠病专家共识(2017)》。

以下主要为共识中TNF-α临床应用的相关内容。


适应证


非狭窄非穿透型克罗恩病

中至重度活动性CD,对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者,和(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治疗无效者,或不能耐受上述药物治疗(存在禁忌证或严重不良反应)者。对确诊时具有预测疾病预后不良高危因素的CD患者,可早期应用抗TNF药物。

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包括

(1)伴肛周病变;

(2)病变范围广泛,小肠受累长度>100cm;

(3)伴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

(4)发病年龄<40岁;(5)首次发病即需要激素治疗。

优先推荐使用抗TNF药物的指征

(1)考虑因疾病活动并发的消化道出血;

(2)广泛结肠受累,存在结肠深大溃疡;

(3)肠外表现突出(如关节、皮肤损害)者;

(4)有妊娠愿望的育龄期患者;

(5)接受过激素治疗而复发频繁(每年≥2次复发);

(6)病程<2年;

(7)存在炎性非纤维性狭窄性病变。


瘘管型克罗恩病

CD合并肠皮瘘、肛瘘或直肠阴道瘘经传统治疗(包括充分的外科引流、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等)无效者。复杂肛瘘经充分外科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建议早期应用抗TNF药物。


儿童及青少年克罗恩病

上述适应证同样适用于6~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CD患者。

此外,儿童和青少年CD患者具有如下危险因素,建议早期使用:

(1)经足量激素和/或全肠内营养诱导,病情仍持续活动;

(2)明显生长迟缓,身高Z评分>-2.5;

(3)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

对于6岁以下发病的极早发性CD患儿,建议需排除遗传缺陷和免疫缺陷病导致的CD样表现,传统药物和肠内营养治疗失败后,方可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谨慎使用抗TNF药物。使用前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伦理备案。


肠切除术后克罗恩病

抗TNF药物的早期干预有助于预防CD术后内镜和临床复发。

CD肠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

(1)吸烟;

(2)肠道切除手术史;

(3)穿透型CD;

(4)伴肛周病变;

(5)肠切除组织病理可见肉芽肿;

(6)肠切除术后仍存在活动性肠道病变。


溃疡性结肠炎

抗TNF药物适用于以下UC患者的治疗:

(1)静脉激素抵抗的重度活动性UC;

(2)激素依赖活动性UC免疫抑制剂无效或不耐受(存在禁忌证或严重不良反应)者;

(3)活动性UC伴突出肠外表现(如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结节红斑等)者。

65岁以上老年UC患者应用抗TNF药物合并感染风险可能增加,建议用药前充分权衡手术和药物治疗风险。以上适应证的推荐是基于临床研究证据,并考虑抗TNF药物应用的效益-风险比及费用-效益比,依据国际有关共识并结合我国应用经验和实际情况而制定。


禁忌证


抗TNF药物治疗前应排除以下禁忌证:

(1)过敏 :对IFX、其他鼠源蛋白或IFX中任何药物成分过敏或对ADA或其制剂中其他成分过敏;

(2)感染 :活动性结核病或其它活动性感染(包括败血症、腹腔和/或腹膜后感染或脓肿、肛周脓肿等CD并发症、机会性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等);

(3)中重度心力衰竭 (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Ⅲ/Ⅳ级);

(4)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

(5)近3个月内接受过活疫苗接种


用药前筛查


抗TNF 治疗前需完善活动性感染的筛查,特别需注意结核分枝杆菌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抗TNF治疗期间患者新发结核感染、潜伏结核感染再激活的风险增加。因此,应用抗TNF药物前须详细询问结核病史、结核病接触史,并对结核病进行筛查。

检查应包括胸部影像学(推荐胸部CT)和结核菌素试验,有条件者建议行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

诊断为潜伏结核感染的患者,在抗TNF治疗前建议给予1~2种结核杀菌药预防性抗结核治疗3周,抗TNF治疗时继续用该抗结核方案6~9个月。

既往陈旧性结核患者在抗TNF治疗期间是否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建议根据既往治疗等情况采取个体化方案,并与专科医师讨论后决定。

在抗TNF治疗期间,应至少每年评估结核风险,警惕肺外结核和播散性结核。治疗期间一旦诊断活动性结核,应立即停用抗TNF药物,并予规范抗结核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关于慢性HBV感染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处理意见,抗TNF治疗前均应筛查血清HBV标志物和肝功能。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并对HBsAg阳性、抗-HBc阳性者定量检测HBV-DNA。

高病毒载量是发生HBV再激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HBsAg阳性且肝功能正常患者,不论HBV-DNA水平,均需预防性使用核苷酸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推荐在抗TNF治疗前2周开始,持续至抗TNF药物停用后至少6个月,并建议选用强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

对潜在HBV携带(HBsAg阴性、抗-HBc阳性)的患者,不推荐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在抗TNF药物治疗过程中定期(每3个月)监测HBV血清学指标和HBVDNA,若出现病毒再激活需抗病毒治疗。如HBV血清学标记物均阴性(抗-HBs和抗-HBc阴性),推荐于抗TNF治疗前接种HBV疫苗。


临床使用方法


诱导和维持缓解的剂量和疗程

IFX :在第0、2、6周以5mg/kg剂量静脉注射诱导缓解,随后每隔8周给予相同剂量的维持治疗。

治疗过程中药物剂量应随体质量增长而相应调整。长期规律使用IFX可有效维持缓解。若根据症状变化不定期间歇给药,可致疗效下降、不良反应增加。因此推荐定期规律给药的长期维持疗法。判断IFX原发无应答的时间应不早于初次使用后的第14周。原发无应答的预测因素,包括病程长、疾病表现复杂(如纤维性狭窄并发肠梗阻、肠内瘘等)、低体质量指数、低白蛋白血症等。

ADA :建议初始(第1天)剂量为160mg[1d内皮下注射40mg×4支,或连续2d皮下注射(40mg×2支)/d]。第2次用药为初次用药2周后(第15天),给予ADA80mg。第2次用药2周后(第29天),开始隔周40mg维持治疗。对于UC患者,仅在治疗8周时(第57天)达到临床缓解的患者继续维持用药。目前ADA尚处于我国SFDA审批中,使用方法仅供参考。


药物联合治疗

与激素联用 :在使用抗TNF药物前正在接受激素治疗者,在开始抗TNF治疗时应继续原治疗。在取得临床完全缓解后可将激素逐步减量至停用。

与免疫抑制剂联用 :IFX治疗早期(前6个月)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可降低其免疫原性,提高临床缓解率和黏膜愈合率。但长期联合治疗可能增加机会性感染和淋巴瘤的发生风险,老年患者及年轻患者(<25岁)联合治疗需谨慎。选择单药或联合治疗,建议根据临床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


继发失效的处理和优化治疗方案

继发失效指患者对IFX存在初始应答,之后随时间应答反应逐渐减弱。临床上表现为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升高>70分且总分>175分,或CDAI升高≥35%,或由于疾病活动需要更换新的治疗方案。

IFX治疗中继发失效与药物的免疫原性相关,可首先考虑优化药物剂量,增加剂量或缩短疗程。如优化剂量仍无效,需考虑换用另一种抗TNF药物。有条件的单位可根据药物浓度(即IFX谷浓度和抗IFX抗体水平)监测结果进行个体化优化治疗。IFX谷浓度低而抗IFX抗体水平高,建议IFX联合免疫抑制剂或同类药物转换治疗;IFX谷浓度低且抗IFX抗体水平低,建议强化IFX剂量;IFX谷浓度高而抗IFX抗体水平低,建议跨类别转换治疗。鉴于国内尚缺乏统一的药物浓度检测方法和结果的指导意见,结果的判读需与临床实际情况相结合。


停药和复发风险

目前,尚缺乏足够证据给出何时停用IFX的推荐意见。对IFX维持治疗达1年、保持临床无激素缓解、黏膜愈合、C反应蛋白正常者,可考虑停用IFX,继以免疫抑制剂维持。停药后复发患者重新给予IFX,80%患者可再次获得临床应答,但输注反应和过敏反应发生率可能增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