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有大量的搜索需求,内容包括知识、行业信息、产品动态、公司业务、新闻事件等。
过去,满足我这些需求的产品是百度和谷歌这类搜索引擎,后来也添加了知乎、小红书、抖音、微信这类产品。
现在,我发现变化又在发生。
我的大量搜索需求被新一代的 AI 产品承接了,比如豆包、秘塔、kimi、以及最新的 DeepSeek。
早上和几个朋友在群里讨论这个话题,我发现他们的搜索习惯也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同样的变化。
对于国内的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搜索需求一般是被百度、360、搜狗这类产品消化的,还有最近几年增速很快的微信搜索。
不过,上述产品也只能是传统搜索引擎。
即便这些产品目前已经集成了 AI 能力,但是固有模式依旧没有变,也无法改变。
原因很简单,受制于既得利益。
就拿百度来说,它不会把自己变成豆包这样的产品,所以它做了文心一言,这是因为百度搜索本身的商业模式制约了产品形态。
这种制约就产生了一种用户体验,我们在传统搜索引擎结果列表里需要寻找答案,有时候甚至是在广告里寻找答案。
显然,这不是一种好体验。
基于大模型的 AI 产品提供了一种新范式,AI 不再是去全网搜集和整合内容结果,而是自我理解、推理、产生答案。
对用户来说,搜索产生的结果就是答案,这和过去搜索产生的是信息有很大区别。
因此,这就是一种生产力的转变。
要说现在一些大厂产品里谁最着急,我觉得大概率是百度。
对于百度来说,他们的用户迁移成本极低,新产品提供的新体验又十倍好于旧体验,发生迁移是必然的。
但是,对于腾讯、阿里、字节这样的大厂就还好,因为他们有用户生态、交易生态、内容生态。
这些生态壁垒比较高,用户迁移比较难,不是一个更好的体验能轻易撬动的。
所以你们会发现,当新技术出现时,往往第一个大规模产品都是搜索引擎。
同理,现在 AI 应用化最成功的领域也依然是搜索。
如果说 2024 年是模型的竞争,那 2025 或许会看到一些 AI 应用的比拼。
另外,我也想聊聊对 DeepSeek 的认知。
很多人会把 DeepSeek 类比成 ChatGPT 一样的产品,属于应用,但我不这么看。
DeepSeek 和 OpenAI 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前者选择了开源模式,后者是闭源。
如果非要找一个对比,那就是开源的 Android 和闭源的 iOS。
虽然这种比喻可能并非最合适的,但比较好理解。如果你了解 Android 的生态威力,就知道当年诺基亚、黑莓、Windows Phone 是怎么失败的了。
开源最大的魅力在于可演化,所有人都可以基于 DeepSeek 这个基座去做自己的产品,甚至是基座,同样类比基于 Android 的 MIUI。
闭源的 iOS 并非操作系统的成功,而是硬件 iPhone 的成功,这是有先后关系的。
闭源有一个好处,说白了就是独家,你有话语权、定价权、决定权,这在商业世界里都是利益。
单论格局,DeepSeek 甩了如今的 OpenAI 几条街。
如果抛开 DeepSeek 的用户交互界面,那它就是一种底层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被其他人使用去泛化出新的产品,这一点很强。
如果 DeepSeek 真的有机会做成 AI 时代的 Android,那我们国家在这一轮技术竞争中就站在了前列,更何况,对算力芯片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都知道 AI 时代有新的产品机会,但具体怎么做依旧没有标准答案。
在我看来,历史不会重演,但可以参考。
百度的传统搜索引擎被 AI 问答引擎取代是必然,这个过程中百度不会做错什么,这就是迭代。
AI 是新生产力,也会产生新工具和新产品。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当一把电钻被放到一个拿石器的原始人手上时,他一定会重新拿起石头。
·················
唐韧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