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韧
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畅销书《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喜欢聊聊产品、说说职场、谈谈个人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北的梦呓  ·  接入AI之后,跨境搞钱的速度飞快 ·  22 小时前  
小北的梦呓  ·  接入AI之后,跨境搞钱的速度飞快 ·  22 小时前  
楼主说楼市  ·  曾经以为在做梦,现在真的来了 ·  2 天前  
楼主说楼市  ·  曾经以为在做梦,现在真的来了 ·  2 天前  
环球物理  ·  【物理科普】“薛定谔的猫”到底是什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唐韧

百度怎么了?

唐韧  · 公众号  ·  · 2025-02-08 13:05

正文

我平时有大量的搜索需求,内容包括知识、行业信息、产品动态、公司业务、新闻事件等。


过去,满足我这些需求的产品是百度和谷歌这类搜索引擎,后来也添加了知乎、小红书、抖音、微信这类产品。


现在,我发现变化又在发生。


我的大量搜索需求被新一代的 AI 产品承接了,比如豆包、秘塔、kimi、以及最新的 DeepSeek。


早上和几个朋友在群里讨论这个话题,我发现他们的搜索习惯也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同样的变化。


对于国内的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搜索需求一般是被百度、360、搜狗这类产品消化的,还有最近几年增速很快的微信搜索。


不过,上述产品也只能是传统搜索引擎。


即便这些产品目前已经集成了 AI 能力,但是固有模式依旧没有变,也无法改变。


原因很简单,受制于既得利益。


就拿百度来说,它不会把自己变成豆包这样的产品,所以它做了文心一言,这是因为百度搜索本身的商业模式制约了产品形态。


这种制约就产生了一种用户体验,我们在传统搜索引擎结果列表里需要寻找答案,有时候甚至是在广告里寻找答案。


显然,这不是一种好体验。


基于大模型的 AI 产品提供了一种新范式,AI 不再是去全网搜集和整合内容结果,而是自我理解、推理、产生答案。


对用户来说,搜索产生的结果就是答案,这和过去搜索产生的是信息有很大区别。


因此,这就是一种生产力的转变。


要说现在一些大厂产品里谁最着急,我觉得大概率是百度。


对于百度来说,他们的用户迁移成本极低,新产品提供的新体验又十倍好于旧体验,发生迁移是必然的。


但是,对于腾讯、阿里、字节这样的大厂就还好,因为他们有用户生态、交易生态、内容生态。


这些生态壁垒比较高,用户迁移比较难,不是一个更好的体验能轻易撬动的。


所以你们会发现,当新技术出现时,往往第一个大规模产品都是搜索引擎。


同理,现在 AI 应用化最成功的领域也依然是搜索。


如果说 2024 年是模型的竞争,那 2025 或许会看到一些 AI 应用的比拼。


另外,我也想聊聊对 DeepSeek 的认知。


很多人会把 DeepSeek 类比成 ChatGPT 一样的产品,属于应用,但我不这么看。


DeepSeek 和 OpenAI 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前者选择了开源模式,后者是闭源。


如果非要找一个对比,那就是开源的 Android 和闭源的 iOS。


虽然这种比喻可能并非最合适的,但比较好理解。如果你了解 Android 的生态威力,就知道当年诺基亚、黑莓、Windows Phone 是怎么失败的了。


开源最大的魅力在于可演化,所有人都可以基于 DeepSeek 这个基座去做自己的产品,甚至是基座,同样类比基于 Android 的 MIUI。


闭源的 iOS 并非操作系统的成功,而是硬件 iPhone 的成功,这是有先后关系的。


闭源有一个好处,说白了就是独家,你有话语权、定价权、决定权,这在商业世界里都是利益。


单论格局,DeepSeek 甩了如今的 OpenAI 几条街。


如果抛开 DeepSeek 的用户交互界面,那它就是一种底层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被其他人使用去泛化出新的产品,这一点很强。


如果 DeepSeek 真的有机会做成 AI 时代的 Android,那我们国家在这一轮技术竞争中就站在了前列,更何况,对算力芯片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都知道 AI 时代有新的产品机会,但具体怎么做依旧没有标准答案。


在我看来,历史不会重演,但可以参考。


百度的传统搜索引擎被 AI 问答引擎取代是必然,这个过程中百度不会做错什么,这就是迭代。


AI 是新生产力,也会产生新工具和新产品。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当一把电钻被放到一个拿石器的原始人手上时,他一定会重新拿起石头。


推荐阅读:《 DeepSeek,被污染的受害者
················· 唐韧出品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