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是一块带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公元前3100-3000年左右,距今大概5000多年的一个文物。这是我昨天去看大英博物馆影响人类进程的100个文物展(上海博物馆展出)看到的,拍下来的。我对文字的发展历史很有兴趣,所以这次去看展几乎就是为了这块泥板去的。这块泥板上大致写的是关于啤酒供给的事情。
我之前写过一篇很长的关于学习英语的文章,那篇比这篇更详细,更细节,有兴趣可以看原文链接里面的那篇。这篇是聊一聊,我对我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的一种思考。
首先聊,我以为的英语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这是一个小问题么?其实不小。
之前看很多人的留言反馈就反应出这并不是一个小问题。我谈的英语学习,并不是应试英语学习,不是小学中学大学的英语学习,也不是为了过雅思托福的英语学习。我谈的英语学习就是纯粹的,为了提高自己英语交流能力的英语学习。如果你只关心应试英语学习,你关掉此文就好了。我没有应试的需求,不会特意去为了应试而设计我的学习方法。即使有一天我要考雅思,对我来说,考过,也没有能力达到雅思水平更重要。
交流能力包括什么呢,听说读写。都好最重要。但是单一一项能力也是有它很大的用武之地的。
听达到一定水平,你就可以轻松地看美剧、外国电影,你可以直接上国外的慕课了。这点的好处是啥,首先你可以看很多非常冷门但是你喜欢的东西了。当今中国,字幕组非常发达,大火的剧一定是有字幕的,但是有很多非常好的但是冷门的剧可能没有字幕。
再比如很多国外的慕课你都可以上了。比较热门的,比如机器学习、金融之类,可能国内都有网易云课堂之类的地方可以看字幕,但是稍微冷门一点的可能就没有了。比如我最近准备去学一个如何阅读和书写楔形文字的课程,我估计你就找不到中文字幕的。
你可以直接看国外的突发新闻,可以看国外很火的youtube网红做的很酷的视频。比如,我之前在youtube看了大量的关于房屋装修、在院子里面建雨水收集系统,各种木工,甚至怎么盖集装箱房子,甚至怎么安装维护化粪池的视频,这些东西不可能都有字幕(题外话,youtube的英文视频,几乎都有自动翻译的字幕,可以选中文,其实识别的不错)。
即使是你看一些带字幕的东西,比如在电影放映的电影,我也有独特的乐趣,我乐意找到其中扯淡的翻译错误,笑半天。字幕组的翻译更是,有意无意的错误一大堆。
读也是,有了读这个技能,你可以看到国内还没引进的书。比如创业书里面《创业维艰》这本书,英文原名叫做《the hard thing about the hard things》,我看的时候还没出中文版呢。很过瘾。比如,《One Billion Customers》这本书,因为一些内容敏感性的原因,国内从来没有正式引进过,有一个非官方翻译,貌似也删节了不少内容。你可以去阅读Quora,去阅读Reddit里面的帖子,里面都有浩如烟海的内容,很多你在国内是找不到对应的内容的。
说和写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会说你甚至可以在国外很好的生活。我这次去美国旅游,全程靠自己的口语,可以买东西,可以跟uber司机聊去哪里,可以跟在商店里面遇到的人扯airpods,等等。这让我的旅游变得更有意思。其实,以现在的社会发达程度,你完全不会英文去美国旅游估计也能行。但是失去了去玩的真正的乐趣。
如果写作在达到一定的水平。其实你在国外工作几乎都没有问题了。
再说学习方法的问题。
在国外教英语其实有两种,一种类似于我们的语文,也就是母语教育。一种叫做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也就是把英文当做外语,或者说第二语言去教育,也就是非母语教育。
我们国内的母语是汉语,所以英语当然是外语,非母语教育。
不过实际上有个问题,全天下都是母语教育更容易一些,而外语教育,或者非母语教育更难一些。为什么呢?
有很多说法,第一种是说,学习语言有关键期的问题,就是年龄越小越容易,年纪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学不会了。这是一种很符合过去观察的理论。但是这种理论现在除了一些故作玄虚的老大爷以外,可能已经没有人有了。随着跟海外的交流的越来越多,其实年轻的时候完全没有英语经验的很多人到了国外以后,也学会了很流利的英语。
还有些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环境。甚至有人过分的强调跟老外对话。于是国内出现了大量的跟老外对话的App,很多人连听都听不懂一些基本词汇就去聊天去了。反正每次的开始都是Hello,I am fine之类的,来回来去这几句都非常熟练了,但是整体英语水平几乎毫无提升。而某些App居然变成了老外骗炮的工具,甚至变成了某些长得像老外的人骗炮的工具。
其实我这些年的体会,其实问题恰好出现在你用学习外语的方式来学习。
一般的二外教育都更注重读写,听说比较少。这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读写的训练和材料都非常容易获得,听说需要的成本要高很多。我国的教育体制则还涉及到了早起,我们的英语教学的很大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看懂外文资料。重翻译而轻交流。
这些的种种,其实都把学习语言变得复杂了。
其实,我们仔细去思考母语是怎么学习的。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人的母语都是在完全不懂文字的前提下,首先先达到了可以交流的水平。比如我们会发现在参加学龄教育,甚至学前教育的之前的孩子,完全不认识字,但是不影响他跟你说话,表达他的意图,不影响他看电视,看动画片,理解基本的剧情。
我们很多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的人的英语水平,其实还达不到国外学龄前小孩儿的英语水平。
母语教育的学龄前水平语言,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他已经有了基本的语言水平,他只要持续的接触世界,他的语言水平就会高速的提高。如果你的英语水平达到了这个水平,你去玩那些跟老外对话的App,对你的英语是真的有提高的。但是,你没达到之前,我建议你还是多听,至少达到这个水平以后,你持续的暴露在交流之下,才是高效提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