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部中国人的“圣经”。
自古以来凡是名人志士或有成就的人,无人不读《论语》。
北宋政治家
赵普
曾有
“
半部《论语》治天下”
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2018年,《论语》已被教育部列为
高考必读书目
。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不读《论语》的,
朱熹终其一生都在读《论语》
,不断的完善修订他的《四书集注》。
南怀瑾
先生
说,研究孔孟的思想,必须从《论语》着手。
杨绛
先生
说,“四书”里最喜欢的是《论语》,因为最有趣。
朱光潜
先生
说,《论语》都是一部绝妙的书,可以终身咀嚼,学用不尽的。
国学大师
钱穆先生
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
钱穆老先生九十多岁时仍在读《论语》,并劝人每天读《论语》,哪怕一天读一章,从二十岁到六十岁,可以读到四十遍,多者可以读一百遍。
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
洞察人性,了悟人生。
一个人无论是
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
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教会一个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论语》全文
15900字,共计20篇,492章
,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自战国时期成书以来,代代相传,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今天诗词君推荐的《论语》,是19年新出的全新版本。熟读多遍的人看了,也会觉得别开生面,
是一本两千年一遇的珍奇善本。
其中所收录的,正是跨越2400年时空的豪华阵容:
公元前400多年,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论语》
1647年,明末高僧蕅益大师为《论语》写注释《论语点睛》
1728年,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亲笔手写《论语》
1740年后,郑板桥创作兰、竹、石等绘画作品
1934年,近代教育家江谦撰写《论语点睛补注》
这是一本历时300天打磨,由
“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
手书“论语”全文、精选郑板桥兰、竹、石等绘画作品44幅,由明代高僧
蕅益大师释智旭禅意注解
、民国学者教育家
江谦补注
。
并配有当代耆儒逐句讲解语音课程,融
书法、绘画、古注、今解
为一体的艺术珍藏本《论语》;
是一部值得人人诵读、家家藏阅的
豪华版“中国人的圣经”
。
郑板桥手书《论语》全文
品味《论语》的书法之美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为
“扬州八怪”之首。
他的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
“板桥体”
,其风格独特,别有韵味,在中国书画史上独树一帜。
他书写的《论语》全文,
是古今罕见的《论语》全篇书法长篇巨作
,阅读此书,不仅可以领略《论语》的微妙经义,还可一览书法之美,一举两得。
从郑板桥的字中不难看出竹子的味道,他能将
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
,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
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波磔真隶相间,杂以行草;
架构纵横错落,逸丽谐契;
风骨清健峻拔,不群古今。
正是
“板桥体”壮健时期代表作品
。
蕅益大师以禅意注解《论语》
从夫子之学领悟出世之道
蕅益大师,法名释智旭,明末四高僧之一,是净土宗第九代祖师,数百年间难得一见的博学高僧。
《论语》自古到今已经有上千种译注。所有的注解版本都各有特色,但侧重点都有不同:
朱夫子
的注解侧重于义理;
张居正
的注解侧重于修身治平;
南怀瑾
的注解侧重于文化和修行;
钱穆
的注解比较全面,杨伯峻的注解侧重于文译……
而蕅益大师《论语点睛》的注解,
借用佛家的视角
,不离世间法的圆融,在儒释两家哲学中求同尊异。
利用《论语》理深语简的特点,引导读者敦伦尽分,畏恶迁善,涤染修净。
配以郑板桥竹、石、兰等经典绘画
通过绘画体味《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其画以
竹、石、兰
为主要题材,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本书结合《论语》的经文,精选郑板桥竹、石、兰等题材44幅画作,
世所罕见,极其珍贵。
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君子风骨”,让读者在赏读的同时,品味古人典雅君子的风度。
郑板桥曾说:“三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学习传统而又反对泥古,师从自然,这也正是他的作品中透有灵气的根本。
郑板桥的画作通常都是
诗、书、画三者合二为一
。
既是画作,同时也有诗作和书法的体现。
他画竹不拘泥于成局之法,而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为“手中之竹”。
其画兰,用焦墨挥毫,以草书的中竖长撇法为之,脱尽时习,“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
郑板桥的诗书画都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画必诗,诗必佳,这就使他的画作广受追捧,市场价值屡创新高。
本书264页的
墨竹图(又称竹石兰蕙图)
在2011年曾经以4600万元的拍卖价成交。
民国学者、教育家江谦补注
用通俗之语开出世光明
江谦先生是民国硕儒、近代著名教育家,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始人。
他早年皈依民国高僧谛闲法师和印光法师,和弘一大师是很要好的朋友,他有深厚的儒学功底,又通晓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