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在徐汇龙华市民广场的玻璃房,有这样一幅红红火火的剪纸长卷成为新晋拍照打卡点,喜气洋洋、年味满满。
这幅大型立体剪纸作品,全景式展现了徐汇以及上海极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龙华寺、土山湾牌楼、武康大楼、徐家汇书院、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等等悉数亮相。这幅作品就来自李守白团队。
△李守白蛇年最新作品《蛇来运转》
让外国人频频惊叹的
上海剪纸
这一天,守白艺术工作室格外热闹,来自德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十位游客,专程来到这里体验非遗剪纸。
李守白和李诗忆父女档手把手教授剪纸技巧,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大熊猫就在德国游客Irene手中诞生了。
李守白又邀请她作为模特,用短短一分钟,行云流水般剪出了她的侧面轮廓,这两幅剪纸作品让她爱不释手。
Irene兴奋地说:“完全没有想到,我自己也可以完成一幅作品,我一定要把它带回德国的家。剪纸是中国一项很有历史的技艺,第一次尝试就喜欢上了,中国文化里有太多的宝藏了。”
手中的这张纸
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
李守白是上海市非遗“海派剪纸”的传承人,也是上海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他从小就在父亲李廷益的熏陶下学习剪纸,后来师从当代中国画家、剪纸大师林曦明。
李守白回忆起从小根植于心中的剪纸情结:“我的父亲也是喜欢做剪纸,我从小就看见他在台灯下做剪纸。每一次剪下来纸屑,空缺的图案就像一朵云,我会拿起来对着灯光,对着墙投影,动来动去像动画片一样,五六岁就有这样一种神奇的爱好。 ”
2008年,海派剪纸正式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李守白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创作之路,他决定用艺术的语言来展现他所生活的这座城市。这些年来,李守白把自己对上海的热爱,都融入这一幅幅剪纸作品。
他常说,上海就是他最大的灵感来源。他曾用9个月的时间剪出了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
“这个是武康路、思南路、永福路,我们找到每个地标把它做了64幅剪纸。刚开始我骑小黄车采风,速度太快了,刷一下路过。后来我们步行,从头走到尾,大概走下来一个半月,用脚步丈量上海,真正读懂上海。”李守白向记者展示了这幅永福路的剪纸作品。
“老洋房、下午茶、小花园,这幅画面诠释了上海的优雅。从剪纸的这些细节当中就能展现这座城市的气质。”李守白说道。
在李守白看来,手中的这张纸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出国的时候他都会时不时露一手,短短几分钟,中国之美跃然纸上。
“我在餐厅里和老板借一把剪刀,剪一个财神爷,或剪一个生肖送给老板。和他说这个是中国的财神爷,你挂在店里面,你会招财进宝。老板一听很高兴,他们又增添了一份对东方艺术的向往,我们潜移默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就渗透出去了。”
李守白 剪纸《石库门留影》
李守白 剪纸《鎏金岁月》
海派剪纸就像一块奶酪
李守白的工作室也经常迎来外国游客,不同肤色的人们一起畅聊、品酒、剪纸,这也是海派剪纸所蕴含的“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独特气质。
“老外来上课,一开始都很担心剪不来,最后都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的处女作回家了。我们还带老外办过红酒会,红酒和我们中国民间艺术碰撞。讲20分钟中国文化,品尝一种酒。讲到他们入神的时候,再喝一杯酒。最后他们都不愿意走,留在这三四个小时,剪纸、写毛笔字、画画,开心得不得了。”
在李守白看来:“我把不同的剪纸艺术当做是优秀的牛奶,我把它提炼成一块奶酪,为我所用,含金量高、附加值高,这样的剪纸就是海派剪纸。”
90后的传承与突破
非遗的新锐表达
海派文化就是这样始终流动。现在,这一把剪刀交到了李守白的女儿李诗忆手里。作为一名90后的非遗传承人,她对传承有着自己的理解,并不想只是沿着父亲走过的路。
2018年,李诗忆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忆想天开”,把非遗文化与现代原创设计相结合,用新锐的表达让非遗破圈,面向大众,走向世界。
“其实说到非遗,很多的一些记忆还是停留在点对点的师承方式。我们就提出,非遗的技艺一定要面向大众。传承传承,不仅仅是承接,它传播的属性更多一点。建立自己的品牌,也是长久以来我自己的一个梦想。我们做了很多大型的一些新锐的项目,比如说街舞,比如说做灯会,我觉得我们是在说年轻人喜欢的故事。”李诗忆说道。
李诗忆 剪纸《五行少女·智》
在龙华广场上的圆形玻璃房上,这幅年味十足的“新年第一游”立体剪纸长卷,不仅把徐汇乃至上海的风貌全景化展现,还通过技术手段让它动了起来。以剪纸+动画,让它在互联网上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