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
点击上方
"
证券市场周刊
"
↑
免费订阅本刊
借鉴日本百元店的发展,中国的“百元店”的进化方向可包括:让顾客“逛起来”,提高时长、客单价和连带率;充分发挥电商渠道的高效率和收入占比;利用中国制造的优势,打造线上品牌。
进入
2024
年,中国的线下零售行业,并购和整合不断。而传统的商超业态,可谓“冰火两重天”:一边是旧业态的持续收缩和关店,一边是外资的会员制超市持续扩张,代表有山姆、开市客。还有区域品牌胖东来的持续爆火。
我觉得
2024
年最大的一个零售事件,当属名创优品入股永辉。一个以小商品为主的连锁公司,在这种浪潮切换的时代背景下,入股全国型的商超品牌,耐人寻味。而复盘日本的百元店发展历程,名创优品的此类模式,更像是时代的产物。
1990
年代开始日本进入所谓的“失去的二十年”,经济增长停滞。对应到消费领域,特点为:去品牌化,务实、理性的消费。也就是被经济学家三浦展称之为“第四消费时代”。代表性的消费现象之一,是百元店(商品平均售价
100
日元,相当于人民币
5
元左右)的崛起,如大创(
Daiso
)和
Seria
,提供实用、高性价比的商品,符合消费者理性消费的需求。
大创(
Daiso
)是日本第一大百元店品牌,但是由于未上市,可查询的资料和数据较少。我们以日本的第二大百元店品牌
Seria
为例,研究其在日本发展的脉络,并进一步思考对当下中国同类业态的启示。
Seria
成立于
1987
年,以高品质和设计感著称,
2003
年上市。“
Seria
”来源于意大利语“
Serio
”,意为“认真”或“严肃”,体现了公司对商品质量和服务的高度关注。
女性客户群为主,更时尚精致的商品组合。
Seria
的品牌口号“
Color the days
” (为日常生活添彩),传递了为生活增添色彩的情感共鸣,尤其打动女性消费者的心。店内设计注重色彩搭配和整体视觉效果,营造一种舒适、温馨的购物氛围,非常契合女性消费者的审美。
商品组合上,
Seria
强调消费者不只是购买一个商品,更是在购买一种生活方式。从其品类变迁上,可以明显看出商品逐渐向时尚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
2007
年,公司收入超过一半来自食品,而
2023
年,公司
90%
收入来自杂货,食品收入的占比不到
10%
。
对应到
Seria
的店铺组成上,
2023
年“
color the days
”店铺数量达
1516
家,占比从
2015
年的
42.5%
提升至
77.3%
。
再就是精
SKU +
高毛利率。和大创的
7
万个
SKU
比,
Seria
的
SKU
只有
2
万个。更精选的
SKU
,意味着商品管理难度要低于大创百货。
2
万个
SKU
中,高毛利率的商品占
90%
左右,涵盖了家居、饰品、美妆等。从商品和人群定位角度看,
Seria
更像是日本的名创优品。
在洞察用户需求上,和国内依靠互联网相比,
Seria
采用的是引入消费终端分析程序
POS
,通过
POS
收银,来实时分析存货的销量、预测,间接进行商品管理和洞察客户的喜好。
通过一系列的工具,
Seria
的运营效率显著高于同行。
Seria
整体的营运成本占营收
33%
,而净利润率可以做到
6%
左右。这在百元店和零售业态里,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公司自上市以来,股价涨幅最高超过
40
倍。
2001
年的营收为
139
亿日元(约合
7
亿元人民币),
2023
年增长到
2124
亿日元(约合
100
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6.84%
。
截至
2023
年年底,
Seria
日本国内的门店数为
1961
家,仅次于大创百货。
日本百元零售店的成功并非单靠“低价”,而是通过设计、品质和效率打造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国内的此类业态,目前做得较为成功的是名创优品。营收上,名创优品已经超过日本的几大百元店企业(以自有品牌口径)。名创优品的商品售价在
9.9
元
-49.9
元之间,从商品定价区间看,名创优品并不完全是日本的百元店业态。
名创优品能够在短短几年里快速崛起,在商品端,确实做出了一些创新。首先设计和颜值上,名创优品的小商品要比一般“纯卖货”的更有设计感。甚至名创优品成立之初,创始人叶国富把品牌的名称用英语、日语一起组合,并且找来日本设计师三宅顺也作为公司合伙人。叶国富和名创优品,在洞察需求的同时,在公司的竞争优势塑造上,也挖空了心思。
商品的整体质量上,名创优品做了一定的提升。和
2
元店比,名创的商品质量显然更好。而且,商品一致性,主要是质量和品控,较强。虽然商品质量无法打
90
分、
100
分,但是
80
分的商品体验,远好于质量参差不齐的
2
元店。
名创优品在
IP
联名上也做了较多的投入,这也算是商品端的“微创新”。总体来说,名创优品从商品质量、设计、规模,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优化。同样还是这“一盘货”,名创优品把“旧货”升级成了“一盘新货”。
名创优品的财报中,并没有详细披露电商和线下店的收入占比。为什么名创优品的电商渠道起不来?我觉得主要原因,一是公司的模式以加盟为主导,一旦电商再铺货,必然影响到加盟商,可能会遭到加盟商的抗议;二是名创优品的商品进入电商后,容易陷入比价,而线下门店展示,用户的比价成本较高。
总体来看,名创优品仍然是一个以线下门店为载体的渠道品牌。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一盘货”进行了升级和“微创新”,公司能够出海,仍然是国内的“这盘货”。
中国的
2
元店模式,从诞生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经营主体仍然是夫妻店和加盟店(也是个体户)。
从供给侧看,相对落后和陈旧。
2
元店的商品,多是义乌的小商品,过去几十年并没有进行持续迭代和升级。虽然中国制造和义乌的商品,早就升级和进步了,但是
2
元店,还是二十年前的
2
元店。并不是真正的性价比,而是牺牲质量的低价。供给端数十年无改进,导致需求端也无法提升。
首先要让用户“逛”,而不是买完就走。中国的
2
元商品,几乎都是“搜索型”“目的性”主导。比如用户买一个指甲剪、拖鞋,都是明确需求,买完即走。而名创优品,不仅是商品价格高于传统的
2
元店,在商品筛选和组合上,也是让用户“逛”。名创优品没有披露客单价,但是从常识看,名创优品的单均消费,不会只有
9.9
元,用户理论上会买
1
件以上的商品。
不管是线下的名创优品,还是未来的线上垂直类、综合类名创优品,让用户“逛起来”,才能把用户的时长和客单价、连带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