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越有本事的人,越懂这1个生活真相 ·  2 天前  
武志红  ·  婚姻的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  3 天前  
武志红  ·  懒,是身体给你最好的信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年龄歧视知多少?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1-18 20:3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年龄歧视的普遍性和影响,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分析了年龄歧视的具体表现。文章还探讨了年龄歧视的理论解释,包括社会角色转变、群体视角和恐怖管理理论等。最后,提出了降低年龄歧视的方法,包括坦然面对衰老与死亡、尊重老年人的人格独立性和促进代际友好互动等。文章还讨论了关于年龄歧视的研究和参考文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年龄歧视的普遍性和影响

年龄歧视在社交中普遍被忽视,但实际上它比性别和种族歧视更普遍。它影响个人的生活保障和身心健康,加剧经济不平等、代际冲突,削弱社会包容性,阻碍社会福利制度完善等。

关键观点2: 年龄歧视的理论阐释

年龄歧视的理论解释包括社会角色转变、群体视角和恐怖管理理论等。社会角色的转变认为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在现代社会中发生了变化;群体视角则认为年龄是一种群体划分,引发了排斥与歧视;恐怖管理理论则认为年龄歧视来自于对老化和死亡的焦虑与恐惧。

关键观点3: 降低年龄歧视的方法

降低年龄歧视的方法包括坦然面对衰老与死亡,尊重老年人的人格独立性,促进代际友好互动等。通过促进不同年龄层之间的理解和互动,可以减少年龄歧视的发生。


正文



作者 | 咕咕咕


想象此时你在一个舞会上,正百无聊赖玩弄着还剩着不多红酒的高脚杯时,酷似东方青苍的人忽然映入眼帘。



你立马回过神来,“哇!是帅哥欸!年轻人二十来岁”。这种判断不需要刻意努力,自然而然地非常迅速,甚至我们意识不到就已经结束了。



跟性别、种族一样,年龄在社会知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一样的是,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关注,而年龄歧视往往被忽视,甚至习以为常。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年龄歧视的全球报告指出,年龄歧视比性别、种族歧视更普遍。在欧洲,每三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人报告曾遭受年龄歧视。



由于人们一般不愿意报告被歧视,数据很可能还低估了年龄歧视的普遍性。在中国,不管是前些年在互联网、科技以及金融行业尤为引起关注的“35岁危机现象”,还是“健康险和老年人”的歧视性条款,年龄歧视也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年龄歧视作为一种严重且普遍的结构性问题,虽不如种族歧视直接冲突,但却像温水煮青蛙般,逐步侵蚀个体健康与社会发展。对个人而言,年龄歧视在职场、教育、媒体、法律、医疗、社会护理等领域造成不公,严重影响生活保障和身心健康。



对社会而言,它加剧经济不平等、代际冲突,削弱社会包容性,阻碍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并阻挠老年人力资源的再利用等等。在当今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其影响尤为深远。



谷歌学术上性别、种族和年龄歧视的检索记录



对老年群体的“恶意”


由于年龄而对个人或群体产生刻板印象和偏见,或基于个人在特定年龄组中而对其进行贬低和污名化,这便是年龄歧视。



可以是针对年轻人——“你这个毛头小子,懂什么”;也可以针对老年人——“你这个老古董太out啦!”。



只是,由于针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更为普遍、危害更大且不可逆(年轻人可以不再年轻,老年人不能不变老),所以针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更能引起重视和关注,也更迫切需要被改变。



年龄歧视具体体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对老年人持有消极刻板印象是典型的认知层面年龄歧视,如认为老年人健康状况差、缺乏适应力和技术、依赖性强、消极孤僻、性格固执等。其中,“友好但能力不足”是老年人常遭遇的典型刻板印象。因此,一些企业在招聘时设定年龄限制,甚至公开裁员年长员工。



在情感层面,年龄歧视表现为对老年人的疏远和回避。在物理距离上,人们常不愿与老年人同住或近距离交流,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厌烦情绪。在心理距离上,则试图与老年人划清界限,强调自身与他们在各方面的不同。与此同时,这种情感有时也表现为同情或怜悯,但本质上仍是一种距离感的体现。



行为层面的年龄歧视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年龄相关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这种歧视表现为以傲慢或婴儿化的语气对老年人说话。在职场中,企业倾向于将资源倾注于年轻员工,剥夺年长员工的培训机会,甚至直接裁员。



在医疗领域,医生对老年患者的治疗往往显得消极被动。而在养老机构中,甚至不乏老年虐待的新闻。这些行为,不仅侵蚀了个体尊严,更映射出社会对老年群体的深层偏见。



在资源匮乏的危机情境中,年龄歧视尤为突出。国外研究表明,COVID-19疫情期间,针对老年群体的歧视更加猖獗且直白。年龄被用作实施物理隔离和长期封闭的唯一标准——“年长者理应被隔离在家”。医疗资源向年轻人倾斜,甚至出现“弃老”现象,导致老年人死亡率远高于其他年龄组。



疫情期间,本已处于社会边缘的老年群体愈加孤立无援,这一现象无疑放大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忽视与偏见。



(图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会发生年龄歧视?


没有人永远年轻,人人终究变老。可为何关于年龄歧视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现存研究可归纳为以下3个视角对年龄歧视进行理论阐释。



第一个视角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出发,认为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由高到低发生了变化。在古代或农耕社会,老年人是智者、知识和文化的传承者。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传统和历史可以通过书籍和互联网等载体精确再现,长老作为历史传递者的地位和权力大幅下降,甚至在许多情况下消失。



此外,工业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家庭结构。年轻人为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离开家乡,家庭内部代际沟通的变化使老年人逐渐失去了影响力,年轻人不再向他们寻求帮助。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工作岗位,这些岗位通常更适合年轻且体力充沛的工人,进一步将老年人边缘化。



与此同时,医学进步显著延长了老年人的寿命,使得老年人口逐渐增多。但工业社会未能做好充分准备迎接这一变化,老年人常被视为对社会无贡献的“负担”。



第二个视角则基于群体视角,认为年龄歧视是为了维护对自己的积极评价。我们每个人都存在多种身份,不仅是一个独立个体,还是某群体的成员。当所属群体为优势群体时,自我评价就比较积极;反之,当所属群体为劣势群体时,自我评价就会变得消极。例如,身处财富群体中的人,往往比身处贫困群体中的人更容易感到优越。



年龄,则是一种能将人进行群体划分的、人人都有的个体属性。正如开篇所提到的,一眼便能判断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自古以来,存在太多歌颂青春无价的诗篇,人人都想青春永驻,于是人人都乐意跟老年群体划清界限。年轻人如此,老年人亦然——通过装扮显得更年轻,似乎就能远离“老年”的标签,仿佛与衰老无关。



(图源网络,侵删)



这种心理机制与上述“穷人”“富人”例子如出一辙,正如贫穷常被视为一种“劣势”状态,老龄化也被赋予了类似的消极意义,从而引发了对老年群体的排斥与歧视。



第三个视角源自恐怖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年龄歧视来自于对老化和死亡的焦虑与恐惧



具体而言,老年人对年轻人构成生存威胁,激发死亡焦虑,因为老年人的存在不断提醒着人们“人终究会死”“人是脆弱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对死亡、皮肤老化、身体腐烂以及丧失尊严和自我价值的恐惧,导致对老年人的负面反应,表现为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进而希望与老年人保持距离。



更直接地承认并应对与人类自然属性和必死本性相关的恐惧,或许能够减轻这些恐惧,从而减少年龄歧视。



如何降低年龄歧视?


年龄歧视如此普遍盛行,该如何有意识地避免和降低呢?



首先,坦然面对衰老与死亡。如果将时间视为永不休止的流动,那么今天的我们与昨日不同,明日的我们也将与今天不同。我们每天都在变化、衰老,逐步走向死亡。死亡并非专属于老年人,只因他们经历了更多的时光,看似更接近死亡。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在每一天逐步接近它。“向死而生”,在时间的长河和自然的规律面前,年轻与年老并无区别。



其次,尊重老年人的人格独立性。人人都会变老,老年人也曾年轻过,如今只是步入了暮年,而非失去了“人性”。他们依然是独立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拥有自己思想和人格。



老年人同样会喜怒哀惧,虽然我们有时觉得老年人难以捉摸,但是否因为在年龄歧视的背景下,缺乏包容的氛围使得他们难以表达自己?不仅是小孩子、年轻人和中年人需要鼓励表达和释放,老年人也应得到尊重、被看见、被作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予以对待。



最后,促进代际友好互动。年龄,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往往在社会知觉中将人加以区分。当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差异难以忽略,那么就拥抱代际差异,积极进行代际互动吧!关于代际接触的研究表明,积极的代际接触——尤其是与祖父母等亲属的高质量互动,有助于降低年龄歧视,促使年轻人对老年人的看法变得更加积极。



与老年人互动时,避免简单地贴上“老年人”的标签,而忽视他们的独特性。相反,我们应将每个人视为一本独一无二的书,老年人经历的时光比年轻人更长,书本也更厚重,内容更加丰富。每一次交谈,都是进入他们的世界,阅读那些或动人、或遗憾的故事。



如花再盛终会凋零,如树再葱郁也会落叶,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费尽心力寻求“仙丹”,终未得长生。即便现代工业文明日新月异,人类依然无法逃脱衰老的自然规律。



我们能做的,唯有接受衰老,与年龄歧视抗争到底。



毕竟,今天你对老年人的不屑,或许明日会变成别人对你的评价。今天对年龄歧视说“NO”,便是对未来自己说“YES”。



作者说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心理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老年心理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在此我们将分享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广老年心理学相关的科普知识,并推介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欢迎大家关注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公众号。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Ayalon, L., Dolberg, P., Mikulionien, S., Perek-Biaas, J., Rapolien, G., Stypińska, J., …, & de la Fuente-Nunez, V. (2019).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xisting ageism scales. Ageing Research Reviews, 54, Article 100919.

[2] North, M. S., & Fiske, S. T. (2015). Modern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in the aging world: A cross-cultural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1(5), 993–1021.

[3] Swift, H. J., Abrams, D., Lamont, R. A., & Drury, L. (2017). The risks of ageism model: How ageism and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age can be a barrier to active aging. Social Issues and Policy Review, 11(1), 195–231.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Global report on ageis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16866




作者 | 咕咕咕

美编 | N

来源 | 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