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全职岗位表格】新闻媒体/内容运营/影视娱乐 ...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全职岗位表格】新闻媒体/内容运营/影视娱乐 ... ·  3 天前  
51HR派  ·  谈加薪你一定要知道的三件事 ·  3 天前  
51HR派  ·  特朗普上任首日拟退出世卫组织 ·  4 天前  
51HR派  ·  辞职做了自媒体,钱没多赚,活没少干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LinkedIn

内容创业之所以会迎来黄金年代,是因为不思考成了我们更大的需要

LinkedIn  · 公众号  · 求职  · 2017-03-22 19:29

正文

短缺时代的生活让我们有了一种贪得无厌的心态,就像父母那一代永远不舍得去倒掉剩饭菜一样,我们面对无用的冗杂信息也总是忘情地、不顾一切地去拥抱它们。


你订阅的那些“罗振宇们”提供的真的是知识吗? 很遗憾,答案是“No”。


大部分人“热爱”学习的原因,只是因为喜欢自己这个“爱学习”的人设罢了。





内容行业:这是最好的时代


3月8日开始,“罗辑思维”从视频节目改版为时长五分钟左右的日更音频,并且只在“得到”APP独家发布。


“我们要提供高价值、高复利的知识服务。”罗振宇声声掷地。


根据网上发布的信息,目前“得到”APP日活超过45万,B轮融资后估值13.2亿元人民币。


3月13日,“毒鸡汤女王”咪蒙在接受GQ中国采访时自信满满地宣布要举办一个“干掉”新概念的写作大赛,为获奖者提供20万到50万的奖金。


“新的写作方式是去自我化。”她认为如今写作者遇到了最好的时代,可以靠“影响读者、操作国人心理”获得金钱、名气和资源。


确实,如今内容行业真的迎来了黄金时代。



首先,技术的进步让内容的分发有了多种渠道:


公众号图文、视频直播、音频广播等等,而不用像过去那样受到门槛的限制和监管的审批;


其次,在微信和支付宝的不懈努力下,用户终于养成了使用移动端付费的习惯;


再次,许多媒体人带着自身多年积累的传播经验和广泛的人脉圈“华丽转身”之后,能够让自己的自媒体品牌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气。


如果再为这些内容明码标价,排列整齐,像商品一样呈现在你面前时,似乎能产生这样一种错觉:


买下它们,我就能拥有这些知识了。


二、知识焦虑:这是最坏的时代


现在的人普遍都有“知识焦虑”:怕自己知道的比别人少,怕自己看书比别人慢,怕自己记忆力不如别人好,怕自己不如别人努力。


男人们捧着四位数的工资条看着朋友圈里转发的90后小屁孩一个个都创业成功迎娶白富美,焦虑;


女人们照着镜子对比着直播平台里的锥子脸马甲线,焦虑。



由此,应运而生各种大咖付费订阅专栏、交钱才能进的微信直播群、单次的付费问答、各种“写作营“、“减脂营”……


以至于“get”新知识新技能已经成为了本能,看到自己不会的东西就想点开来看,哪怕转瞬即逝就可以把它置之脑后。


哪怕收藏起来“Mark”的文章根本不会再看第二眼。


愿意在这上面花钱的人也越来越多,从理发店小哥到大学教授,不分阶层不分年龄,花199元就可以“包养”身价上亿的企业家为你提供投资建议、教你赚钱理财、帮你解决人生疑惑,在知识面前真正做到了“人人平等”。


我们为什么这么渴望知识?因为我们曾长期生活在短缺时代——物质短缺,金钱短缺,信息也短缺。


短缺时代的生活让我们有了一种贪得无厌的心态,就像父母那一代永远不舍得去倒掉剩饭菜一样,我们面对无用的冗杂信息也总是忘情地、不顾一切地去拥抱它们。

三、知道≠得到:这是智慧的时代

可是学习知识的初衷是什么呢?


人脑和机器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具有“直觉”,而机器没有。


什么是直觉?就是不需要认真思考就可以得出的结论。


比如说分辨人和猩猩的不同,这种简单的面部识别体系三岁的孩子都能做到。


可是如果要让计算机来做,就要输入很多参数,哪怕是用强大的AI,在几百万张图片的“训练”之后,也达不到人脑识别的速度。


那为什么人脑可以如此迅速地在半秒内从一堆网红脸中认出张馨予呢?


直觉的来源不是“计算”得出的,而是从记忆中提取出的答案。



这些记忆就是我们平时习得的“知识”,它们被储存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中。


当我们思考和创造的时候,一组神经元开始变得活跃,接着另一组神经元随之被激活,以此类推,这个过程就像是打游戏的时候解锁地图。


因此,你的知识体系越多,你能够“点亮”激活的突触和神经元也越多,你分析处理事情的速度也越快,直觉感就越好,创新力也就越强。


可是,人脑的容量是深不可测的,我们可以存储非常多的信息,但为了节省能量,大脑每次运作的时候也只会回想起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只能按照体系来回忆。


而大部分信息则静静地待着原地,等待合适的线索来调用它们。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帮助大脑思考,而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成体系的知识。那些“碎片化”信息,大多时间只是被尘封在大脑的深处罢了。


四、知识商品化:这是愚蠢的时代


所以,再问问你自己,你订阅的那些“罗振宇们”提供的真的是知识吗?很遗憾,答案是“No”。


三到五分钟的音频,一两千字的文章,根本就算不上是什么“知识”。


因为它们并不成体系,无法在你的学习和工作中帮助大脑发挥创造力和联想力。


这些零零碎碎的给你带来满足感的“精神鸦片”,只不过是尼尔·波兹曼所描述的“娱乐至死”的年代中娱乐的另一种方式罢了。



“娱乐化”后的知识体系逐渐变得内容无聊、表现无力、形式散乱,但我们却无法控制自己地沉浸在《小顾说漫画》、《假如这不是宋史》、《通往财富自由》之流中。


不需要关心来龙去脉,也不在乎内容的连贯性,我们徜徉其中,感觉良好,甚至觉得自己无所不知。


看,有些内容还被“贴心”地加上了“可作谈资”“、“可用在PPT里”、“可装逼”等标签呢。


“了解”知识开始有了新的意义,因为“了解”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理解”知识背后的深度、以及它们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联。


短视频和碎片化阅读不允许我们进行历史的回顾,也不鼓励深入的分析——所以我们“知道”很多知识,却并不理解它们,更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们。


除此之外,所谓“碎片化”也使得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


也就是说,知识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们是否新奇有趣(是真的知识也就罢了,很多时候甚至以谣言居多)。


至此,知识终于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可以置用处或意义于不顾而进行买卖的东西。


也难怪咪蒙会说,“内容必须写的简单粗暴。因为读者不需要思考,只需要站队。”


1.0的娱乐化社会中,受众喜欢看轻松愉悦、能抓住自己眼球的节目,享受电视网络或其他媒体“取悦”自己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媒体在收视率、收听率、销量的压力下必须迎合受众的这种娱乐化需求。


2.0的娱乐化社会中,受众开始在熟人或陌生人分享交流自己的信息,社交成为了娱乐的新方式。


3.0的娱乐化社会中,拥有付费习惯的我们,在媒体的鼓吹下、内容提供者的包装和社会的焦虑感中,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认为需要的知识付费——尽管大部分人都无法从中得到价值,他们无法识别知识,也用不上这些知识。


但犯不着去痛心疾首地批判,因为说到底,我们购买的并不是知识啊,不过是娱乐罢了。


大部分人“热爱”学习的原因,只是因为喜欢自己这个“爱学习”的人设罢了。


正如尼采所说:


庸俗的人似乎把读书作为了证明自己的工具,好像自己读书就比别人更聪明,或者用“会读书”尽量证明自己多优秀。


所有的外在头衔对这些人那么重要,于是所有人都忘了读书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为什么说我们迎来了内容创业的黄金时代?


因为“学习知识”终于也变成了一种娱乐方式。





本文作者狮刀,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功夫财经(id:kongfuf)。LinkedIn经授权转载。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7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