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银幕穿越者
聚焦影视行业,关注产业话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桃桃淘电影  ·  周也,野生力量|赏色 ·  5 天前  
桃桃淘电影  ·  来看刘俊谦|赏色 ·  1 周前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开售丨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之四十三《步履不停》 ·  4 天前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开售丨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之四十三《步履不停》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银幕穿越者

2016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到底“注了多少水”?

银幕穿越者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1-04 19:45

正文

票房“注水”广义上指的是片方通过某些非常规手段拉高票房。目前常用的几种拉高影片票房的策略包括片方直接拿钱买票房、通过对影院让利分账比例提高排片、通过购票网站锁排片、恶性票补以及偷同时段其他影片票房等方式。


电影情报处(ID:MIA20161202) | 神秘的西瓜




2016年临近尾声,然而这一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却经历了一个低谷,不但年初预估的600亿“卫星”远未达到,甚至最终年度票房增长率不到5%,创近几年新低。


这一切导致了因前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而进入市场的资本盈利的落空,进而促使某些资本大量使用非常规手段强行拉高影片票房的举动。



这几年票房注水成“顽疾”


我国目前使用的票房分成制度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同,即:影片票房收入分成的一部分给影院,一部分给制片、发行等片方。


具体实施情况为:


(如果是国产片)影片总票房的5%为电影专项基金,3.3%为增值税,这8.3%是交给国家的,剩下票房的42%到43%分给片方,57%分给电影院,进口片分给片方的比例更低一点。


如果一部影片的制片方拥有自己的院线,完全可以通过左手买票房,右手再将买到的票房收入装回自己的口袋,期间只需要支付8.3%的钱给国家,就可以产出100%的票房,例如《捉妖记》在百老汇、百丽宫等自家影院注水,《我不是潘金莲》在耀莱影院注水等。


目前大多数买票房的片方都拥有自己院线。也就是说:大多数注水影片的“注水”只不过是左手换右手的把戏而已,注水成本极低。


近年来,有很多观众已经发现有部分影片存在注水现象,例如《捉妖记》的“幽灵场”,《叶问》的“天价场”等等。




笔者根据这两年关注票房的经验,找出了3个证明影片买票房“注水”的“铁证”,这些“铁证”都是每个人网上都能查到数据,不可能被P,也不是偶然情况。以下将做一一说明。


第一个“铁证”:电影票房专资办的每日21:30的影片实时数据中柜台和网络销售票房占比,大多数影片的网络销售占比约在60%到90%之间,不同类型影片会略有出入,如进口片的网络销售占比高于国产片等等,但大致绝对不会超过这个数字。正常情况下的网络销售占比。


而票房“注水”的方式往往是通过线下出票的方式进行,这就导致了该类影片的网络销售占比往往极低。这就表明了该影片有大量票房是通过线下出票的方式进行的,现在国内网络购票如此普及的情况下居然有如此高的线下柜台出票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注水”概率极高。


第二个“铁证”:影投数据,正常情况下,国内票房的分院线排名基本都很固定,万达作为国内最大院线通常牢牢占据影投数据第一的位置,而其他几个大型院线则根据影片不同略有上下位置波动,但基本不会撼动万达第一的位置。


可以看出,万达的领先优势还是比较大的,其他几个院线位置也略有出入,但基本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当我们看到某部影片影投数据的第一大票房院线不是万达,而是其他某些平常不会看到的院线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而当你进一步观察发现,这个排名第一的院线是这个影片制片方旗下的院线,而且影片在该院线的上座率远远超过其他院线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确定,这个院线在给这个影片买票房。具体例子还是体现在《我不是潘金莲》、《叶问3》等。




这些影片的票房大头基本上都是由某个或者某几个院线贡献的,且上座率远远超过其他院线,场均人次都达到了大年初一都很难达到的上百人。


第三个“铁证”:均价,根据猫眼票房的数据,我国2016年电影平均票价为33.2元。而据观察,绝大多数2D电影的票价通常在26到32元之间,3D电影的票价在29到36元之间。


当有大规模公映的影片票价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的时候,我们就要想一想是不是电影院突然抽了?如果不是电影院突然抽了,为什么定价如此之高呢?就算一家电影院抽了,均价也不会这么高啊?


票房注水大户《叶问》和《潘金莲》的均价均远远超过同时段的其他影片,甚至超过了含有IMAX厅的《长城》以及票房冠军《美人鱼》。


至于如此做的原因,个人猜测,反正是左手换右手的票房交换游戏,票价定高一些确实有利于节省票房“注水”的时间。



2016年票房“注水”统计


谈完了如何发现电影票房“注水”,我们同样可以试着算一算这些“注水”的影片到底注了多少水。由于笔者本人不是业内人士,手头并没有精确的第一手票房数据,只能尝试通过以上3种方法,用专资办每日21.30的实时票房和猫眼票房数据做一些简单的定量分析,结果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是对于影片“注水”的大致份额还是能计算到较为清楚的。


以下是笔者经过专资办网络售票占比、猫眼影投数据及均价估算出的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注水”额。



注:


注水影片多为参与保底协议或者拥有自家院线的片方。

注水引进片多为批片,即国内公司以固定价格买断国内放映权的进口片。

2016年注水总金额排名前三的影片为:1《我不是潘金莲》;2《叶问3》;

3《铁道飞虎》。

2016年注水总金额较多的院线有:耀莱国际影城、星美国际影院有限公司。

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注水”总金额约为4.8亿元,占年度总票房约1%。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穿越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