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西游伏妖篇》发正经声明,表示电影同样适合小孩子观看!
看得出来,官方发的这个声明还是很用心的,不仅指出电影适合小孩子观看,甚至还贴心地给出了陪同小孩子观看的办法。
对于这份声明,不少人在微博下纷纷发言表示确实如此。
也许上面发言的那些人遇到的小孩儿都是假小孩,但《西游伏妖篇》却是真的适合小孩子和大人一起看的电影。
因为《西游伏妖篇》是一部给大人看的成人童话,也是一部给孩子看的成长故事。
虽然电影导演是徐克,但周星驰作为编剧,在电影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许多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童真,比如童心,比如成长,徐克又用超棒的特效把这种童真童心带到了观众的身边。
说周星驰是位老顽童,大概没人会反驳。也正是因为他“顽童”的性格,才能让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许多童趣的东西。
比如师徒四人组来到的比丘国。
这是一个充满了游乐园色彩的国家,空中漂浮着各种各样的气球和棒棒糖,皇宫里也有旋转木马和各种比人还大的玩具。师徒组们在这里遇到了追求随心随性的九宫真人和返老还童的红孩儿。
不论是认为做人就应该“想干嘛就干嘛”的九宫真人,还是心智变成幼儿的红孩儿,这两人所代表的,都是孩子。而他们身处的比丘国,自然也是孩子的王国,来看电影的小孩子也自然会喜欢。
在《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一开始视天宫地府为浮云,毁生死簿、吃蟠桃、喝仙酒,打败天兵天将,与天争与地斗,肆意潇洒,张狂豪爽。
但在五指山下被压了五百年后,孙悟空却好像忽然长大了,当别的仙家说起当年大闹天宫之事时,他也只是笑着用一句“正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象我如今皈正佛门,你就不晓得了!”来描述自己曾经现在的过与功。
很显然,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再加上本领高强才会有那样的传奇出现。但当他被压了五百年后,学会了用规矩来约束自己,用道德来督促自己时,孙悟空就已经长大,削去了自己的棱角,变成了一个大人。
这也是很多人说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之后就死了的原因。
但《西游伏妖篇》中的孙悟空却不是这样。
大概周星驰也不忍看到失去棱角的孙悟空,所以在上一部《西游·降魔篇》的最后,从五指山下出来的孙悟空依然有指天骂如来的气魄。在《西游伏妖篇》中两次被如来神掌拍乖了的孙悟空,也还保持着自己曾经的张狂任性,还是那个敢与天地为敌的齐天大圣。
这样的孙悟空,自然能够与观影的孩子拉近距离,也更能让孩子理解孙悟空这个角色。
归根结底,《西游伏妖篇》是一个成长的故事。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代表唯欲望(是九宫真人宣扬的随心随性大法,也是红孩儿的状态);“超我”是唯道德(佛祖即超我的体现);“自我”则是本我与超我中和的结果,不能完全释放本性,又没有佛祖割肉喂鹰的慈悲,也就是唐僧师徒的状态。
所以不论是唐僧还是孙悟空,都在取经之路上不断地成长着,可原著中的孙悟空为了成长舍弃了大闹天宫时的自己,但周星驰却在《西游伏妖篇》中让孙悟空一边成长,一边保留自己的童真和“本我”的存在。
这,就是《西游伏妖篇》中最大的童真——
当不得不走入成人的世界时,我只能努力保护最真实的自我不被遗弃。
大人可以在《西游伏妖篇》中看到成长的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不放弃专属于自己的棱角。
孩子也可以在电影中看懂何为成长:成长是孙悟空学会尊重唐僧伏妖的方式;成长是唐僧可以放下面子,为自己做错的事情道歉。
这样一部电影,自然是和大人和孩子一起观看,你说呢?
顺便附上《西游伏妖篇》隐藏情节解读,看完之后你会想再看一遍电影的,相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