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虹膜
最专业的电影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Mtime时光网  ·  《美国队长4》真的那么“难看”吗? ·  2 天前  
最红安  ·  热搜第一!《哪吒3》开始画了? ·  2 天前  
最红安  ·  热搜第一!《哪吒3》开始画了? ·  2 天前  
黑龙江交通广播  ·  热搜第一!《哪吒3》开始画了?最新消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虹膜

看遍各种恐怖片,这一部最恐怖

虹膜  · 公众号  · 电影  · 2025-02-22 20:29

正文

赛人


从电影史的发展来看,恐怖片对于美学边疆的拓宽,是屡建奇功。有人玩笑说,影史首作《火车进站》,就是部恐怖片。当火车从纵深处,越逼越近时,银幕前的观众被这突然其来的景观吓得四散奔逃。这一场景,在纪念电影百年的中国电影《西洋镜》里,也有所展现。

图片
《火车进站》

更不用说默片时期德国表现主义的两部力作《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和《诺斯费拉图》,解决了构图如何对人心进行渗透,这一重大视觉命题。

图片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法国电影大师亨利·乔治·克鲁佐在二战前后推出的《乌鸦》和《恶魔》,从某种程度上,宣告了心理恐怖片的崛起。

图片
《恶魔》

而在大洋彼岸的希区柯克则借弗罗伊德的学说,将人格的失衡作出了影像化呈现的极致。近三十年,真在恐怖片领域大行其事,并硕果累累的首推大卫·林奇。那是梦境对梦境的压迫,是记忆对记忆的围剿,是无数未知在犬牙交错,并用可感可知的影像系统无情地质疑我们的习惯性认知。

在这一点上,安东尼奥尼的《放大》走得更远,宛若一篇艰深的哲学论文,在一起无人报案的凶杀现场,主观对客观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最终变得无力,并泛出极为美丽的苍白来。

图片
《放大》

而在另一些貌似更隐秘,实际更汹涌的角落里。恐怖片作为亚类型,屡屡成为一众影迷的后花园。单以亚洲而论日、韩、泰,也包括香港的恐怖片常如雨后春笋般,自然而自由的生长。

恐怖片也成为B级片的常客,重口味在此得到毫无节制的释放,怪趣味也以超越物理的状态重新建立心理的围墙,并以推倒之视为某类人群观影时的极乐。由此在亚类型的包裹下又滋生出许多子类型,如病毒片、僵尸片、吸血鬼片、鬼怪片、灵异片、降头片。这类影片,有的让我们在心惊胆颤之余,还能一窥地缘风貌所连带的,那不需逐一考证的人文气象。

好比香港的林正英,罗泓轸的《哭声》,又好比最近的《南巫》,还可串联至阿彼察邦的某些影片。在湿热的丛林里,令我们不安又让我们兴奋的觉知被唤醒,仿佛万物皆有灵,又仿佛我们从恐惧中来,又终于不再惧怕。包括生命的消亡,直至灵魂的走失。

图片
《南巫》

还有一些具恐怖元素的影片,实在不便再去一一的列举。 稍微 提及一下,如希区柯克在法国的那两位最忠实的粉丝,即特吕弗和夏布洛尔,伯格曼的那些以马戏团为背景的影片,拉斯·冯提尔的一些反宗教影片,都相信人性的不可知要大于上帝的「无所不知」。

沟口健二的神作《雨月物语》也在怪力乱神间,从不可控的神秘元素里提纯出生命里最为日常的迹象。还有周星 ,他在嬉笑怒骂之余,总会向人世投出极不信任又分外诡异的一瞥。

图片
《雨月物语》

也有人认为费穆的大作《小城之春》形同一部鬼片,五人共处一隅,更像是五缕孤魂在伴随着空气的振动,在飘来荡去。还可一说的是第五代的吴子牛、第六代的章明。一滴水,一阵风,一个淡淡的眼神,都能将我们引向别处,让我们在此生和来生之间摆荡,在耳听为虚,眼见同样为虚间恍惚。
绝大部分恐怖片,都是关于焦虑的,如容貌焦虑(《夜半歌声》)、年龄焦虑(《孤儿院》)、环境焦虑(《伊甸湖》)、创作焦虑(《闪灵》和《巴顿芬克》)。再往上走,会有人格焦虑和信仰焦虑,如杜琪峰的《大只佬》和《神探》。

图片
《神探》

而希区柯克最为关注的是身份焦虑,他的大部分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人想成为另一个时所引发的万劫不复,夹在其中的婚姻焦虑如《蝴蝶梦》和《深闺疑云》,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下面,那条更汹涌的河流是无法与自身和解,而连累到对整个世界的怀疑,是杯弓蛇影后的杞人忧天。

图片
《深闺疑云》

下面,要说的这部电影,如同集装箱一般,将人类的各大焦虑做了一番捆绑销售,那就是1945年的英国电影《死亡之夜》。

图片
《死亡之夜》

本片是部集锦作品,由英国的四位导演联合完成。其中的查尔斯·克莱顿后来执导过著名的英式喜剧《一条叫旺达的鱼》,罗伯特·哈默的名头更响一点,一度是威尼斯电影节的常客,他执导的《仁心与冠冕》是英国电影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他们和另两位导演的通力合作,让我很难分清全片所讲述的五个故事,严格来说是六个故事,具体是由哪位导演在操刀。

但这应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套短片集明显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心理样本,但它呈现出的前四个故事,即「灵车司机」、「圣诞派对」、「幽灵古镜」、「高尔夫」、都像是一则则可庄可谐的古老传说,前三个故事并不涉及到人性的深层,更非道德压力下的反弹。

图片

《死亡之夜》

第四个故事「高尔夫」,讲的是两个高尔夫球手因爱上同一个女子,而相互使诈的故事。按剧中人的说法——「太没有道德感了」,而在故事的流程中,主创们如同隔岸观火般,并不想将它写成一篇警世恒言。到了「会腹语的木偶」,才陡然进入心理学所必将扫描到的视野中去,但又不仅仅如此。
图片

那就是一出梦,而全片的结构就是一场梦。一个中年男人来到乡下的别墅做客,屋里前前后后坐了六、七个人。中年男人见过他们,而他们却没有见过这个中年男人,中年男人说是在梦中曾与他们相遇,并且时间地点,与他反复做过的一个梦高度吻合。

于是,人们开始讲述他们所遭遇过的各式各样的恐怖故事。它是一个梦接着另一个梦,更是梦中梦,还因为有一个梦在统领着所有的梦,而让我们永远醒来。不得不让我联想到我们的先哲庄子,他在梦中成了蝴蝶,醒来后,他又认为自己当下的所作所为,是蝴蝶做的一个梦。看来,不是人生如梦,而是人生就是一场梦。
这样看来,它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这样看来,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种种解析和常规的科学相比,怎样理解,都少不了感性的成份,按影片的说法,你是没有证据的。只要你去述说梦境,就免不了会有疏漏和偏差。我们又如何就一出「残局」进行精确而周到的解析呢。

图片

我们远远还没有能力,在我们的头脑里安上一个监控设备,足见现代科学顶多只能探索外部世界,而对于我们的内心王国,是束手无策的。影片一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既发梦者和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自然是无能的,他也最终死在他并不相信的预言,被勒毙。
作为一部经典的惊悚片,我并没有为任何一个画面而紧张,那些突如其来的怪形怪状倒能勾起我的惊魂。你若一本正经的往我的心里去,我的注意力就分散了。但我个人更偏爱那类所谓的具「深度」恐怖影片,好比这一部。我喜欢影片的直译《深夜》,翻译成《死亡之夜》,自然更能吸引眼球。

五个故事都各有趣致,我个人显然,也只会最钟情最后一个,也就是第五个故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