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小罗写了《封神第二部》的终极影评。
发布之前,我本已经做好了遭受网暴的准备。
毕竟,在短视频平台,我早就有过类似经历。
仅由于两年前,我曾发视频夸过《封神第一部》,我就收到了许多这样的私信。
小罗认为,与短视频平台相比,公众号的图文读者,确实相对更理性。
在那篇影评的评论区,甚至有不少读者,写出了具有思考价值的短评。
受到这位“蛋黄”的启发,我打开电视,重看了一遍《封神第一部》。
之后,我又重看了一遍《封神第二部》,和《封神三部曲》的相关纪录片。
以及,一个会令几乎所有观众,都感到无比震惊的事实——
费翔演的殷寿,并没有弑父杀兄,甚至有可能并不是电影最大的反派!
战场上,他不仅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甚至还做到了身先士卒。
面对凶猛的箭雨和火焰,他每一次都带头冲锋,全然不顾自身危险。
这就是为什么,姬发会视他为英雄。敌军看到他,会吓得心惊胆颤。
那么,仅凭当时的医疗条件,殷寿很可能会破伤风而死。
他为了殷商社稷血战沙场,但当他凯旋归朝时,却仍要卑微的下跪。
他的王兄,明明什么都没干,但却能站在父王身前,坐收渔翁之利。
可你缴获的东西,你付出的所有努力,都要交给本太子。
夜晚的庆功宴上,殷寿调教的质子团,献出了恢宏大气的战舞表演。
“跳的啥玩意,不伦不类的,还不如你赵阿姨的广场舞好看。”
说是舞剑,其实就是瞎比划,完全比不上质子团的表演。
可紧接着,你哥就用一首“刘星街里还传来,八羊骑上马”,夺走了所有家产。
此时此刻,殷寿必然充满了绝望与不甘,恨不得杀死父王跟殷启。
但请注意,他虽然有可能动了恶念,却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父王被刺死的那一刻,殷寿百分之百不知道,殷启被妲己附了体。
身份暴露后,妲己专门给殷寿讲了一遍,她附体到殷启身上的事情。
这段情节足以证明,殷寿虽然可能动过杀心,但他其实并未弑父杀兄。
但他,却仍遭受了天谴,甚至要被“天”强迫自焚谢罪。
而天谴的理由,则是“天”认为,他违背了所谓的“天道”。
那么,在《封神三部曲》的世界观里,究竟何为“天道”?
第二部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场戏,是殷寿做了个噩梦——
多年以前,父王设立殷启为太子,并带着殷启跟殷寿去祭祖。
可即便如此,即便父王是如此冷血无情,“天”也并没有震怒,没有触发天谴。
天,可以凭天谴杀人;君,可以凭律令驭臣;父,可以凭族权束子。
权力的高位,可以对下面的人做任何恶事,哪怕是滥杀无辜,也无所谓。
但如果反过来,下面对上面的人,哪怕只是动了不该有的欲念,那都是僭越。
身为殷商的次子,殷寿产生了僭越之心,并成功登基,就是对“天道”的违逆。
那么明天,你是不是还要带领人族百姓,去反抗天的至高权威?
这也是为什么,殷寿宁可违反“天道”,也要跟妲己在一起。
近两年内,小罗一共看了四遍《封神第一部》,两遍《封神第二部》。
最早看时,对于这部电影,我感受最深的,是画面的震撼,和戏剧的张力。
而到后来,当我重刷再重刷,我观影时的感受,变成了深沉的忧伤与悲悯。
我似乎完全理解了殷寿,理解了妲己,理解了姬发,理解了戏中的所有人。
我意识到,他们的命运并非自己能左右,而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悲剧性。
佛教文化中,青莲色被视为出尘洁净的颜色,寓示着脱离世俗和飘然若仙。
唐代的诗仙李白,常常喜欢自称为“青莲居士”,并写下过这样的诗词:
而妲己,无论服饰亦或眼神,都如青莲般空灵幽淡,至纯至真。
身为千年狐妖,妲己一生渴望修炼人形,体会人间的喜怒哀乐。
然而
刻板的人类社会
,却坚决遵从天道秩序,不许她容身。
殷商的先祖,甚至将她封印进轩辕坟,一关就是五百年。
那么,当你逃出来之后,面对关押你的人的后代,会怎么样?
我猜大部分人,都会心生怨恨,恨不得把殷商氏族全部消灭。
因为大部分人,都被世俗的环境,驯化出了许多刻板的俗念。
这些俗念,包括“同族同根”、“人妖殊途”、“势不两立”……
但妲己,作为一颗纯洁的璞玉,她并没有人类那些刻板的俗念。
在妲己的世界里,从没有什么阶级秩序,
她只信奉一个“天道”。
那就是,用能力去报答自己的恩人,用毕生去守护自己的爱人。
庙堂前,与殷寿拜堂时,妲己配合殷寿,第一次穿上了正装。
这件正装,中间部分是炽烈的红色,外围部分则是典雅的金白色。
历史上,传闻殷商先祖平定四海后,定下了两个重要的规矩。
第一,是变更朝服,举国都必须要崇尚白色,尊白色为大商国体的象征。
原因,是根据五行理论,商朝属金,而金对应的星辰为太白金星,其色为白。
这就是为什么,
宗庙拜堂那场戏上,包括整部《封神第一部》中——
比干和姬发,以及所有商朝角色的服饰,都是用金白色来搭配的。
唯独殷寿和妲己,在金白色的中间,有一抹炽烈的红色。
这说明,在天道秩序的约束下,他们仍留存着心中本欲,怀揣着躁动与不甘。
庙堂前,比干用一颗七窍玲珑心,逼出了妲己身为狐妖的真实面目。
他舍弃了唯一洗白自己的机会,第一次主动选择了,违背天道秩序。
在与殷寿交往的过程中,妲己从动物性,流露出了更多人类的情感。
而殷寿则烧毁了宗庙,逼走或杀死了一切反对他的人,决定彻底的放肆。
所以到了第二部,殷寿褪下了金白色的虚伪外衣,穿上了红色(欲望与反叛)的披衫。
以上这些,绝非什么过度解读,而是创作者根据中国文化和视听语言,用心营造的细节。
半个月前,在《封神第二部》的影评里,关于姬发和邓婵玉,我已经彻底解读过了。
但那篇文章,我没有提到的是,殷寿和妲己,所带给我的触动与深思。
而我认为,这版的殷寿与妲己,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悲剧之美。
如若不信,你可试想一下,把他们的故事搬到其他国家,是否还能成立?
我想答案,是绝难成立的(某些别的同题材电影就能成立,且毫无违和感)。
在剧本结构和视听特效层面,它虽借鉴了西方经验,采用了西方的技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