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胡须似乎和江山社稷没有关系,但古代有的君臣却将它们完美地联系到了一起。在古代的历史上无论是在“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身上;还是在一代英主,开创唐代盛世的唐太宗身上,小小的胡须在与江山社稷产生了联系,甚至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的君臣之间并非都如电视剧里演的一个威严鼎鼎,一个小心谨慎。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大臣朱桓之间就发生了一件让人感到轻松的事,也就是史书《三国志》记载的所谓“捋虎须”一事。
朱桓
书载,东吴大将朱桓因杀了人借口失心疯发作,到建业假模假洋地治疗了几个月,“康复”后要回屯驻的地方,孙权送他时,君臣之间发生了这件饶有味道的事情。据《吴录》,朱桓在离开的时候,在案几前举杯向孙权说:“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须,无所复恨。”而孙权也挺配合的“冯几前席”,将身子凑到几案前。于是,朱桓上前捋了捋孙权的胡须说:
“臣今日真可谓‘捋虎须’也”
。
三国鼎立,战事频繁。一个君主和一个即将远赴疆场的大将,谈论的话题肯定很多,如如何抗魏、如何备蜀?如何安定将士等等,照理都是谈论的重要话题,但这对君臣却捋胡须玩,是不是有点扯,是不是点奇葩?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朱桓不会无缘无故的想要捋孙权的胡须,其实,他这是在测试孙权对他的容忍度。朱桓在当时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以至于北方的曹军只要望见吴军中朱桓的节盖,就会胆战心惊。但一个成功的人士难免也有缺点,这个缺点表现在朱桓身上就是心气高、“耻为人下”。朱桓这次回建业接受“狂疾治疗”其实就是因为犯了事。
在这次回建业“养病”前,在一次作战前夕,朱桓与都督全琮就作战的部署意见不一致,大致是定下的作战方案没按照朱桓的意见来,两人发生了矛盾。而恰巧偏将军胡综受孙权委派在军中参与军事,于是全琮耍滑头,就推脱说作战部署是胡综同意的,还说因为胡综是主君孙权委派来的,尽管自己统帅着部队,但也得听胡综的,胡综才是真正的“都督”。
朱桓相信了全琮的推脱之词,身为前将军、青州牧,却受一个偏将军的节度(三国时前将军位次上卿,而偏将军仅在五品),尽管胡综是孙权的特派钦差,但这也是气高的朱桓所难以忍受的,因此他立即派人去喊胡综,准备教训他,并勒令帐下左右,胡综来了都出去。
不知情况糊里糊涂的胡综果然来,刚到了军门,没料到,朱桓的一个倒霉催的手下告诉了胡综前后原委,并叫他赶紧离开。胡综当然识趣,溜之大吉。朱桓没教训成胡综,一腔怒气只能发向那个多嘴的手下,并“斫杀之”,佐军在他处罚那名手下的时候进谏劝止,他又刺杀佐军。连杀两人后,事情闹大了,尽管军功显赫,杀人可不是闹着玩的,因此朱桓佯为发狂,并回建业接受“治疗”。
因为装作发了失心疯,朱桓逃过了应有的处罚。尽管这次侥幸通过逼真的装疯表演“骗过”了孙权,其实,他心里清楚,他的所作所为孙权或许早就知道,就算别人不说,那个要被他教训的钦差胡综也不会说么?因为知道孙权了解自己所犯事情的原委,因此,这次再次回到前线,朱桓有担心:担心教训钦差,那是目无主君,事情会不会影响自己在孙权心中的地位?连杀两人,那是大罪,担心这次杀人的大祸是否真的会过去?担心下一次发生问题还会不会如现在这般侥幸?
朱桓心里有着种种担心,他心里没底,因此他要测试一下孙权,他要测试出孙权对他的容忍度,他提出了摸孙权的胡须这一看似奇怪的要求。
这次捋胡须的结果让他看到了孙权对他的容忍度极高,因此,他对于今后就少了一份顾虑,多了一份安心。
孙权
尽管皇帝不是个个威严,但让人捋胡须,恐怕没几个做得到,但孙权做到了,这在于当时的形势和他对人才的爱惜。
三国的孙吴虽有长江之险,但北边的魏国日益强盛,西边的蜀国也蠢蠢欲动,让孙权难以安卧,何况孙权也一样不满足于偏居江南,而是想不断伺机扩张,因为和曹丕、刘备一样,孙权有更大的梦想:做大一统的皇帝,为子孙留下大一统的江山。因此他需要人才,尤其是经历过战争洗礼,从孙权做将军时就跟在身边,忠心耿耿,在战场上有勇有谋,能取得胜利的人才,朱桓就是这样的人才。
被摸摸胡子(拟或是威严受到点损失)的尴尬与江山相比孰轻孰重,孙权当然分得清。因此,当朱桓看似无厘头的要求提出后,他不但没有拒绝,反而是凑了上去,让朱桓捋自己的胡子。
孙权以这样的举动暗示自己对于朱桓无视钦差、连杀两人完全没有心存芥蒂,也表现出自己对朱桓的喜爱之心、欣赏之情,最为关键的是通过让朱桓捋自己胡须的释放出了自己对朱桓的无间的亲密感。他要让朱桓知道,对于朱桓,他没有威仪,有的只是亲密,
他要消除朱桓的顾虑,让他踏踏实实的“督五万人专当一面”,为自己的江山大业继续奋力。
孙权是明智的,因为,朱桓甚至到他的儿子朱异都对东吴忠心耿耿。
时间进步到唐朝,李勣本是李密的部下,骁勇善战,随李密归化唐朝后,历年征伐,战功赫赫。唐太宗即位后,他身为并州都督,战突厥,屡有战功,以至于突厥不敢南下。后又跟随唐太宗东征高丽,攻破盖牟、辽东、白崖等处,并平定碛北,忠心耿耿,功劳丰硕,唐太宗对他格外看重。
李勣
李勣的一场暴病,让小小的胡须和大唐的江山联系到了一起。医者在汇报病情的时候,说李勣的病需要胡须灰和药才能治好,唐太宗毫不犹豫地立即剪断了自己的胡须,烧成灰儿为李勣和药。
医者的药方果然有用,李勣很快痊愈,病好了之后,对皇帝剪胡子为自己治病的这一举动千恩万谢,以至于磕头磕到流血。唐太宗却直言不讳,说得很明白:“
吾为社稷计,何为谢
”,就是说,我剪胡子为你治病是为了江山社稷,你是不用谢的。小小的胡须,在唐太宗的眼中直接和江山联系起来。这一小小的举动,也让李勣忠心唐室,死而后已。
胡须好,对一个人能起到美化作用,但一个人没有实际的本领,光有好胡须,只有一张好脸面,要掌管国家大事,那是万万不行的。
还是唐太宗时期,还是为着江山和社稷,小小的胡须又关乎到了一个大臣的任命。贞观末年,唐太宗前往芙蓉园,房玄龄留守京城。唐太宗想任命司农卿李炜为民部尚书(唐高宗开始改名为户部),恰巧有人从京城来到芙蓉园,于是唐太宗就问来人房玄龄对自己有关李炜这一任命的意见。
来人说,房玄龄听到即将任命李炜的消息后,没有说其他的话,只是说李炜的胡须确实好的很
。一个即将任命的大臣,房玄龄只说他胡须好,唐太宗旋即明白了房玄龄的意思,于是改授李炜为太子詹事的闲职。
封建时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胡须事关一个人的颜面,不是轻易就能给人摸、随便就能剪的,何况君王?但在与大大的江山发生了联系时,苟利江山,君王们可舍弃的有很多,何况小小的胡须?
作者:耒耜读史,读史多年,其间,有所学、有所感,也有所悟,历史浩淼,将继续读下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取长安还是取洛阳?隋末一道连错两次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