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2020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向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其他相关机构公开招标。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调研重大课题和审判理论课题整合而成的重大研究项目,是组织全国法院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平台,迄今已有20余年历史,在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具有广泛影响力。
在最高人民法院党组领导下,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紧密围绕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服务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服务审判执行工作,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深入思考人民法院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通过扎实开展司法理论和实务研究,为持续推动人民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完善做出新的贡献。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基础上,确定了14个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突出强调人民法院服务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疫情防控等司法职能,涉及司法理论、司法政策、司法改革、法院建设和审判执行等多个领域。最高人民法院鼓励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联合申报,支持地方法院跨地区、跨级别联合申报,倡导以法院为主的跨行业联合申报,力求最大程度吸引理论界、实务界专业人士参与人民法院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确保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题目及“课题招标公告”“申请书”可从最高人民法院网和中国法院网等官方网站下载。(记者 孙航)
根据党中央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战略部署,结合当前人民法院工作实际,我院2020年度设立“新时代加强人民法院政治与文化建设研究”等14个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向各级人民法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其他相关机构及其专业人员公开招标。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指导原则
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结合人民法院工作实际,研究新时代人民法院服务保障党和国家战略部署实施、深入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妥善应对司法实践新情况新问题、解决审判执行疑难复杂问题等方面对策。
二、申报条件
(一)申报2020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在法学相关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科研优势或者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2.课题主持人原则上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正处级以上行政职务;
3.课题组所在单位具有完成课题所需的人、财、物保障条件;
4.课题组成员数量为3-8人,并均具有较强研究能力;
5.课题主持人及课题组成员具有完成课题的良好信誉,无违背学术道德和学术不端情形。
(二)申请人作为主持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正在承担我院2019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及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等中央部委批准的内容相同课题的,不接受本次申报。
(三)法学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其他相关机构与人民法院联合申报或主持人所在单位有配套经费支持的,予以优先考虑。
三、经费保障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供相应经费保障。
四、研究期限
1.各课题组应当在收到最高人民法院立项通知之日起一年内完成课题研究。遇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的,须经批准。
2.最高人民法院将结合各课题组研究计划、研究成果现实需求等情况,在通知立项时一并提出课题完成的具体期限。
五、申报事项
1.申请人须如实填报《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申请书》(电子版可以从本院官网和中国法院网中下载),并于5月31日前将申请书(一式10份)及申请人资格证明等申请材料寄送最高人民法院(申请书电子版请同时发送指定邮箱,标题设置为“申报课题名称+申请人”)。
2.最高人民法院收到申请材料后将组织专家进行评标,确定中标单位后,将在人民法院报、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上公告。对未中标者,不再另行通知。
联 系 人: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 张音
联系电话:(010)67557210
邮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邮 编:100745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附件:1.《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及研究重点》
2. 《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申请书》
最高人民法院
2020年5月7日
研究重点:研究梳理西方“宪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司法领域意识形态的典型错误观点和政治陷阱,总结分析各级法院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人民法院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制度机制,创建以培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为重点的法院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2.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司法服务保障研究 研究重点:人民法院在服务保障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司法理念、工作机制以及有益经验;疫情防控期间和后期有关热点难点法律问题;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涉疫情案件司法标准和程序,保障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研究重点:为老年人追索赡养费、农村留守儿童保护、追索抚养费等案件审判情况;家事审判改革面临的瓶颈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家事审判程序改革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影响。 研究重点:人民法院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加强互联网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互联网审判工作机制,促进网络社会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特点优势、理念原则、实践经验、工作局限及完善建议等。 研究重点:健全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完善相关议事程序和议事规则;探索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法官会议,明确制度功能,完善工作机制;完善指导性案例工作机制,建立地方法院办案指导文件审查备案机制,避免不同地区办案标准的不合理差异。 研究重点:危害国家安全罪名的构成要件及证明标准;办理危害国家安全案件的原则、总体要求、法律适用、证据收集与运用规则等;案件管辖范围,密级鉴定和情报鉴定的性质、标准和工作程序等问题;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证据移送、使用以及缺席审判、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等程序问题。 研究重点:死刑案件中精神病鉴定(含吸毒致幻案件的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限制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的死刑适用;完善精神病鉴定及死刑适用政策的建议。 研究重点:当前信息网络犯罪的态势与特点;办理信息网络犯罪案件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具体难题与解决方案。关于信息网络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主要包括网络犯罪黑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罪名适用,窃取微信、支付宝余额的罪名定性,打码平台的刑事责任确定等问题,以及电子证据的审查运用、网络犯罪的管辖等程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