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朕听
”
(zhentingwx),
给皇上讲一个特别的人物故事
文:鼓浪隐士
对于稍微了解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自从公元一世纪耶路撒冷的圣殿罗马军队摧毁后,犹太人虽然经过顽强抵抗,但还是归于失败。整个民族被迫经历了1800多年的大流散时期,直到1948年,以色列才复国。
在大流散时期内,很多犹太人散落在中东、欧洲等地,经常遭到当地人的歧视、排斥甚至杀戮。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经历了如此巨大的苦难而延续将近2000年。不过,在这段血与泪交织的犹太流亡史中,却有一支犹太人踏上前往东方的旅程,并未经历残酷的其他同胞那样的苦难,而是在古老的华夏大地繁衍生息、
中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来自欧亚大陆各地的宗教传教士、商人、旅客等等纷纷来到繁华的长安、洛阳、广州等地工作、生活。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犹太人的身影。
根据丝绸之路上的考古挖掘,伯希和等西方考古学家分别在新疆丹丹乌里克和敦煌千佛洞发现了一些希伯来文的犹太教祷文以及商业文书,并判断其年代为公元八世纪。可见在盛唐时期,中国就有犹太人活动的身影。而阿拉伯史学家在记录黄巢广州大屠杀时,也提到不少犹太人遇难的事情。
而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也发现了不少犹太人活动的踪迹,比如有位叫雅各·德·安科纳的意大利犹太商人曾经游历刺桐城,并把见闻写下来,最后由英国学者以《光明之城》之名出版(此书真伪在学术界有争议,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此外,杭州、北京、洛阳、西安等地也有零星关于犹太人的记载。但由于时代久远,都湮灭在历史长河里。但却有一支犹太人从宋代来华后,一支延续至今,他们就是居住在开封的犹太人。
不少学者认为,在北宋时期,一群犹太人以进贡布料的名义,得到皇帝的接见。赵宋皇帝很喜欢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发出了“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的敕令。对于四处漂泊的犹太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天大喜讯,于是他们就在汴梁城里居住下来。
在今天的开封市区东部,东西走向,东起草市街,西止北土街一带,有一条“南教经胡同”。这里就是北宋时期来华犹太人后裔的聚居区。而此处一直都叫“挑筋胡同”。因为按照犹太教的风俗,为了纪念先祖雅各与神角力时受伤的大腿(见《圣经·创世记》32章22至32节),因而不食用牛羊肉的蹄筋。开封当地人将犹太教称之为“挑筋教”,可由于长期友好相处,犹太人也不以为意,就接受了这个称呼,并此处称为“挑筋胡同”。
到了民国时期,主政河南的冯玉祥觉得“挑筋胡同”的名称不雅,因此改名为“教经胡同”。后来此处又被命名为“南大同胡同”。直到现在才形成了“南教经胡同”这个称呼。
犹太人在汴梁定居不久,北宋经历了靖康之耻,开封沦为金国的领地。但金王朝延续了宋王朝优待犹太人的政策,让他们在此生活,延续自己的宗教传统。公元1163年(金世宗大定三年),犹太人在开封建立了一座犹太会堂。
根据明弘治二年《重建清真寺记》:“夫一赐乐业立教祖师阿无罗汉,乃盘古阿躭十九代孙也。”以及明正德七年《尊崇道经寺记》:“至於台儿庄清真寺一赐乐业教,始祖阿躭,本出天竺西域”等碑刻记载,当时犹太教在中国被称为“一赐乐业教”,史学家陈垣指出,“一赐乐业”是希伯来文,即“以色列”的古音译。
早期定居开封的犹太人保持了传统的宗教仪式和习俗,礼拜由犹太教拉比主持。他们唯独敬拜雅巍(Yahweh),不设立偶像。以《希伯来圣经》(在基督教称为旧约的部分)为经典,每日3次礼拜,行割礼。他们还遵奉安息日(相当于现在每周五日落到每周六日落这段)、赎罪日、住棚节、逾越节、普珥节等节日。犹太人还有特点,就是配戴蓝色小帽(当地人因称之为蓝帽回回),不食牛羊大腿窝的筋,禁食猪肉等,不与“外邦人”通婚。
但是到了明代,开封犹太人逐渐融入中华文化。他们和当地汉人一样,热衷于科举考试,阅读四书五经,甚至开始与汉族通婚。而且他们还跟汉人一样尊孔,春秋两季都去文庙参与祭典。犹太会堂内也供奉“万岁牌”,上书皇帝名字。此外,又增设“祖堂”,祀奉祖先。可见其汉化程度很深,其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逐渐淡化。
他们的名字也开始汉化,纷纷使用汉姓,但也保留其民族特色。据学者研究,开封犹太人有七姓八家。就是主要有七个大姓为:赵,艾,李,张,石,金,高。另外包括源出张姓的章姓,总共8个家族。这些姓氏大多是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的结合体。比如,“李”出自“利未”,“石”由“示巴”演化而来,“艾”就是“亚当”等等。
在明代开封已有500余户,约4000-5000人,而且社会影响力逐渐上升。有的人考取功名,在朝为官。还有的行商坐贾,成为富商。此外还有一些能工巧匠促进了当地科技的进步。由此可见,犹太人真是非常聪明的民族,无论到哪都通过才智获得社会的认可。
1605年,在北京的耶稣会士利玛窦,接见了一位叫艾田的开封举人。对方说自己也相信天主为世界的主宰,而当艾田看到圣母玛利亚与圣子耶稣、施洗约翰的圣像时,居然认为那是利百加和以扫、雅各两个孩子。
利玛窦感到稀奇,于是通过与艾田的深入讨论,发现这是一支在华生活的古老犹太人。于是,他让一些传教士到开封调研,并收购了一些古老经卷,此为西方人知道开封犹太人的开始。据说当《利玛窦中国札记》出版后,在欧洲引起了轰动,有些国家看到中国人如此善待犹太人,觉得应该改变错误的政策,比如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就通过法案,允许被驱逐的犹太人回到原来的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