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猫猫
来源:
雷叔写故事(ID:raistlin2017)
每次聊起各种特长生加分进名校的事,基层家长都会唉声叹气,感慨教育不公。
最近,李雪琴“造假”上北大的风波又戳痛了他们积极上进的心。
当时某品牌手机办了个年度摄影展,邀请李雪琴当官方导览员。
她回答说:“《水下世界》,因为我不会游泳,所以看那些人在水下如此舒展,非常羡慕。”
有人发现,这位自称不会游泳的北大才女其实是国家二级游泳运动员。
根据证书上的信息,她不仅参加过全国少儿游泳冠军赛,还用1分26秒完成了100米蛙泳。
李雪琴就读的本溪市高级中学曾经是当地著名的
“运动员(造假)摇篮”
。
这所名校凭借着假造“体优生”的手段,为不少学生骗到了高考加分。
“不会游泳的李雪琴靠着母校帮忙造假,成了游泳特长生,然后被北大降分录取。”
小李的高考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她的高考总分633分,另一个是她参加北大自主招生拿到的20分加分,总共653分。
自主招生只考文化课,不考察体育成绩。当年北大在辽宁搞自主招生,李雪琴不仅是笔试第一名,而且还顺利通过了面试,所以得到了20分加分。
那一年高考,北大在辽宁省的文科录取线是636分。她的总分远超录取线,根本不需要用体育特长生的加分。
一些网友说:“没用假证加分和没办过假证是两码事情。”
她当时没用这个证加分,是因为那年本溪高中造假被人举报。省里要对体优生进行复核,还要求享受加分的考生签《诚信承诺书》,所以李雪琴那级好多考生才放弃了体优加分。
可我查了一下,所谓的复核发生在2014年,李雪琴是2013年入学北大的,因此这个说法并不成立。
那张二级证究竟是怎么来的,应该让当时的学校出来好好回应一下。
其实不止是李雪琴,很多人的二级证都很难经得起推敲。
因为在十多年前,假造二级证骗加分是个相当成熟的产业链。好些高中都用这玩意钻过高考加分政策的空子,为学生争取10-20分的空间。
就说本溪高中吧。家长反映,这学校每天晚上十一点半放学,平时不开体育课。
照理说学生的体育素养应该很一般,但人家1000多个学生里能出87个二级运动员。
而且,越是高分考生越有体育特长。他们尖子班一共40人,22个是二级运动员。
有关部门发现,校方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好多种体育特长培养服务。
如果你想成为足球特长生,并取得二级运动员资质,可以交4万元参加培训;
如果你想成为游泳特长生,但又不想下水,那就得交7-8万元。
2014年,河南全省共有740名二级运动员拿到高考加分,漯中就占了74个名额。
那一年,河南高考文科前10名,有3名出自该校,这3人还都是国家二级运动员。
记者去漯河中学走访,发现这里的学生真正做到了能文能武。
在学校张贴的高三“六模”文科前20名光荣榜里,他看到了7个篮球二级运动员、3个排球二级运动员、3个武术二级运动员,还有1个田径二级运动员。
如果这些孩子真是凭本事拿到了二级证,那确实是好事。
河南省2013年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共有800人参加。
参赛者被分成200组,依照赛制,每组前三名可以申报二级证。
一顿切磋下来,最终有400名参赛者得到了二级运动员资格。
还有一些落选的孩子发现,只要去当地某家教培机构培训半年,交上6-10万元培训费,还是能赶在高考前喜提运动员二级证。
在某场能够决定加分的体育竞赛里,若干“菜菜呜呜”的同学执着地在竞技场上挥汗如雨:
还有人考“一分钟定点投篮”,投了19次只进了两个球。
……
“不参测,就没有机会加分。参测了不达标,还可以想想办法。”
加分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发展素质教育、破除唯分数论,选拔那些被应试教育埋没的偏才、怪才。
奈何地方上的种种骚操作,硬生生把一件好事折腾成了“儒林外史”式的荒诞剧。
于是,教育部从2015年开始整顿高考加分的各项条目,风风火火扩张了十多年的高考加分潮(2004-2014)自此进入收缩阶段。
到2022年,“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这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被明确取消。
因为按照相关规定,这项计划不再硬性要求学生取得过省级以上的竞赛证书、发表过高水平论文、得过专利;
而且它还要求考生的高考分数在“强基”测评总成绩中占比达到85%以上。
十多年前,好多人看不起应试教育,觉得高考又土又low,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