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微软亚洲
研究院
二十
周年庆典前夕,来自不同部门、不同研究领域的几个
人
聚在一起,组建了一个集东西方乐器于一体的乐队。
此后在微软内部的各种活动中,总能看到
他们活跃的身影。
正如微软推崇的多元包容
文化
一样,微软乐队涵盖了十几种乐器,
乐队成员
也身处不同的岗位。
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
四位成员与微软乐队的故事
。(文末福利不要错过哦!
)
2018年秋天,微软亚洲研究院内部的一封邮件将不同部门、不同研究领域的几个人聚在了一起,时值研究院二十周年庆典前夕,一个集东西方乐器于一体的乐队应运而生。此后,乐队开始“承接”微软内部活动的演出节目,成员也从研究院逐渐扩展至微软中国其他部门,有50余位员工和实习生加入了这支乐队。
微软乐队涵盖了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弹拨乐器、弦乐器、键盘乐器、拉弦乐器等十余种乐器,乐队成员也从研究员、工程师、学术合作经理,到产品经理、市场和销售人员无一不包。在工作之余他们不仅收获了音乐带来的快乐,甚至还碰撞出了跨部门的合作机会。尽管这些乐队成员大多是非专业出身,但他们追求并享受的是音乐对科研创新灵感的激发,以及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平和与舒解。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可信安全组从事区块链研究的陈洋,在收到微软乐队的邀请邮件之前,正在网上寻找一款适合自己的乐器。一直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却没有乐器功底的他,看上了电吹管——一种电子吹奏乐器,它上手简单,又不扰民,还可以演奏上百种乐器的音色。“电吹管堪称乐器界的 Python,花20%的练习时间即可达到80%的演奏效果,”陈洋介绍道。
“玩音乐,真的能够激发灵感,”陈洋说,“电吹管需要气息与手指的精准配合,我猜想吹奏的过程中或许会使大脑得到跟平时不一样的刺激和操练。”在疫情居家办公期间,当遇到思考瓶颈或是需要休息时,陈洋就会拿出他的电吹管进行吹奏练习,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让大脑也做做“伸展运动”。再回到工作中时,他常会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很多百思不解的问题都开始有了眉目。
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洋
在微软乐队排练的《一步之遥》、《小幸运》、《爱乐之城》、《辛德勒的名单》、《梁祝》等多个曲目中,都能看陈洋的表演。有了多功能的电吹管,陈洋可以在不同乐器之间切换,弥补乐器的缺失,从萨克斯、长笛、小提琴,到唢呐、二胡,可以说是乐队的“自由人”。
陈洋近期的日常工作是在以太坊上进行区块链性能加速的研究,属于系统研究领域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让区块链这个不擅长处理高频交易的架构,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处理更多交易,以适用于更多商用环境。在陈洋看来,乐队排练跟做系统的相似之处在于,二者都是以整体的实际效果为目标,去协调每个人、每件乐器、每个细节。他笑道,“我的研究习惯,也被带到了乐队的排练中,比如编曲、排练的任何变化我都希望落实到乐谱上,以方便后期重现。”
微软乐队对陈洋来说不仅是一个“换脑子”的好地方,可以激发研究创新,还让他体会到了反复练习的重要性。性格相对内敛的陈洋,一直都对公开演讲有些犯怵,但在参加了乐队的排练后,由于每首曲子都是经过反复演练的,这让他意识到演讲也可以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变得流利。任何精彩的演讲或演出背后其实都是成百上千次的练习。这样的领悟让他信心倍增:做一件事,在刻苦努力、反复练习之前,先别以天赋不足为理由劝退自己。
王婧雯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部,目前负责微软亚洲研究院院友会、Ada Workshop 等项目,以及学术合作部各大项目的宣传推广。与许多人童年“被按在板凳上”苦练乐器的痛苦经历不同,王婧雯自小就能从古筝学习中找到乐趣。她仍记得当年去学琴的场景:骑着自行车,穿过南方小镇湿润的青石板路,耳边吹过悠长小巷凉爽的风,愉悦而轻松。
“能在微软重拾所爱,非常幸运与幸福。”在研究院二十周年的教育峰会晚宴上,王婧雯第一次在同事和合作高校的伙伴面前表演古筝,之后成功被微软乐队“收编”。
在以西洋乐器为主的乐队里,古筝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为了让每件乐器发挥特长,也为了让每位成员都可以充分地参与到乐队的演奏中,大家做了不少努力。除了在选曲、编曲方面尝试中西合璧,乐队的资深成员还细心传授了其他乐器的演奏方法。正因为此,王婧雯摇身变为了《Last Dance》和《匆匆那年》等曲目的键盘手。“不为自己设限,在乐队,我们都做到了之前未曾想到的事,”王婧雯说。
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经理王婧雯
帮助少数群体更多地进行自我表达、坚持所爱,这一点与王婧雯所负责的 Ada Workshop 项目的目标有共通之处。Ada Workshop 旨在激励、启发和帮助心怀科技梦想的女生们走得更快更远,虽然在计算机领域女生尚属少数,但她们的可能性不应该被性别限制。王婧雯表示,在组织 Ada Workshop 活动时,她也会像乐队重视每一件乐器和每一位乐手一样,以分小组讨论等形式,尽量为每位参与活动的女生创造畅所欲言的机会。
作为一名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毕业生,王婧雯在入职面试时曾问过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礼栋博士一个问题,“这里大多是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同事,我在这里如何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周礼栋的回答让她印象深刻:正是因为有不同背景、多元视角的人加入研究院,才让这里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活力。
在王婧雯看来,“包容”远比“多元”难度更大。比如在微软乐队里,尽管大家大多是业余选手,水平也不尽相同,但大家会尽量用自己的方式去弥合差距。在这样多元包容的文化中,自我驱动的责任感就更显重要,不论是日常工作还是业余活动,钻研打磨、将事情做到极致的态度是同符合契的。
“终于找到组织了!”当周梦宇看到微软乐队的邀请邮件时如此感慨道。周梦宇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数据、知识、智能组的研究员,2017年博士毕业便加入了研究院,目前主要从事智能语义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在 Excel、必应搜索、Forms 等产品的海量数据和文本中,智能地发现其中的洞察(insights)。
周梦宇从小的梦想是做科学家和艺术家,如今他的梦想实现了一半,成为了一名科研人员。在他看来,这两者并不矛盾,无论是做研究还是玩音乐,都需要工匠精神。从小练习的手风琴,不仅陪伴周梦宇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更是帮他熬过了博士期间的“至暗时刻”,“一边演奏自己的 BGM(背景音乐),一边思考研究问题,让我效率倍增,仿佛拥有了主角光环。”
《流浪者之歌》是周梦宇很喜欢的一首曲子,“大多数人只了解曲子的前半段,感觉很悲伤,但它的精华其实在最后的一分钟,随着层层铺垫,音乐从悲伤中慢慢地走出来,最终走向高亢、欢快。每次弹奏,我也会随着音乐走出低落的情绪,非常解压。”
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周梦宇
不过在校期间周梦宇大都是独自练习、演奏。尽管大学有音乐社团,但因为学业繁重他只能遗憾地错过。在微软乐队,他终于圆了乐队梦。“加入乐队一起排练所得到的快乐,与自己练习时的压力宣泄完全不一样,大家用音乐来交流,会产生很多共鸣甚至化学反应,”周梦宇说。自己练习时只要情绪到了,节奏快慢都不是问题,但在乐队则需要时刻关注整体演奏,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这个过程也让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乐器的难处,不知不觉就能做到换位思考,而这与工作中团队的配合异曲同工。”
有趣的是,周梦宇还在乐队里发现了潜在的合作机会,他与一位来自微软必应(Bing)搜索产品组的同事在乐队的排练间隙聊技术,促成了一个产品新功能的合作。通过微软乐队,周梦宇接触到了更多不同部门的同事,从这些乐队成员那里,他了解了微软不同岗位同事的工作。“这种与跨部门同事的互动、合作,让大家可以发现更多机会,”周梦宇说。
董航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期间就加入了微软乐队,2020年博士毕业后她正式加入了研究院,主要从事云计算智能相关的研究工作。
董航所学的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并不属于研究院主流的计算机科学相关的背景,但在这里,董航仍然觉得自己如鱼得水,因为所接受的相关教育能够帮助她在研究的过程中跳出思维定势,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乐队,董航主攻的是吉他和贝斯,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伴奏类乐器,但她认为伴奏同样是每首曲子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排练。在演出曲目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站在舞台中央,好的演出更需要扎实、稳定的基础伴奏。“乐队会尽量保证每个人都有发挥的舞台和空间,不管身处什么位置,都可以用最合适的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就会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在实习阶段就加入乐队,让董航多了一个全方位了解微软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渠道,她发现微软乐队和学校里的兴趣社团类似,目的很纯粹,氛围也轻松愉快。在这里,不仅可以听不同部门/研究组的前辈们分享各自的工作内容和体会,得到很多专业性的帮助,还可以交到很多朋友。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点,有的组织能力强,有的技术过硬,也有的特别善于活跃气氛,“始终与优秀的人同行,自己也会潜移默化地被影响和带动,”董航说,“这也是我选择留在微软的原因之一。”
让微软的每个人享受音乐、热爱生活、提高工作效能,是微软乐队的宗旨。“我们并不仅限于自己娱乐,而是想把这种对音乐的热爱传递给所有人,”微软乐队队长、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工程师胡晓武说道。胡晓武就是那位一封邮件将乐队成员召集到一起的发件人,他对乐队的组建和运作都投入了大量的热情,但认为自己“是十八般乐器样样……稀松。”
“微软乐队的理念是‘有组织的多元,有原则的包容’,在分配角色时,我们希望照顾到那些不容易‘出彩’的乐器。所以乐队不仅会根据个人所擅长的乐器来编排曲目,也会让成员多学习、尝试不同的乐器,可以有更多机会交替在乐队中担当不同的角色,”胡晓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