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刷爆网络,“达康书记”的表情包风靡朋友圈,在如此强大的舆论影响下,我也不亦乐乎地步入到追剧队伍当中。我相信广大被圈粉迷在此剧中除了好(dian)奇 (zan) 剧情的扑 (yu) 朔 (shi) 迷 (ju) 离 (jin) 、赞叹老戏骨们的精湛演技,大多也会将这种官场百态蕴含的为人处世“厚黑学”与我们的职场日常联系对比产生共鸣,由此引发了大家如此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部反腐大戏的引子是大风厂的股权质押断贷导致的员工权益失效,其中“一一六”的护厂事件更是将企业推向了风口浪尖。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不管企业处于哪个行业,哪个发展阶段,在这个商业环境瞬息万变、业务模式快速反应、灵活调整的过程中,
劳动关系与用工风险课题是作为企业管理者尤其是 HR 们的一个必修课程
,创业公司在面对激烈的招聘市场竞争的同时,也时刻应对着企业用工风险带来的挑战,员工关系处理不好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不说,还可能会让企业陷入惹上仲裁、诉讼的尴尬境遇。在目前劳动法律法规仍偏向保护员工的司法环境下,企业管理如何规避“大风厂”类似事件发生,
做到合法、最大限度保护企业的利益,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短期内是否能够达到目标,也关系着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
针对劳动关系及用工风险我们特意邀请了具备多年劳动法争议审判经验的专(fa)家 (guan) 分享过劳动法及劳动纠纷案例的解读,那接下来我们就以“法律的名义”给大家分享在解除劳动关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坑(解除劳动关系的规范性)。
有无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理由/证据
不论是员工重大违纪或者不胜任还是用人单位的经济性裁员引起的解除劳动合同都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
除经济性裁员之外,初创企业的管理水平会在以下的操作中得到价值体现:规章制度制定是否标准细化;规章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可操作性;对于违纪情形是否尽可能规定的详细、具体、全面,避免遗漏或过于原则化;绩效考核周期是否合理;考核指标设定是否量化,能否综合反映工作能力及守纪情况以及考核不合格后相应的培训提升及调转岗位机制是否完善等等。
制度的合理有效实施能够在管理中促进业务目标的达成,同时也能在遇到劳动纠纷时为解除劳动关系提供有效理由/证据从而有效处理劳动争议避免劳动诉讼的发生。
是否遵循了公司内部的规定流程及法定程序
劳动关系解除的每个环节一方面体现决策层的为人处事风格及创业格局,令一方面从解除文件准备、确定解除成本(如果解除成本高,有无其他备选方案)、履行解除程序/协议、离职手续办理及离职员工履约情况跟踪一系列流程也考验执行层(通常是企业 HR)的专业度。
其中针对核心岗位(例如专利产品、核心技术)的高管员工在解除劳动关系时要决定是否要求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决定是否支付竞业限制补偿,关注员工的再就业情况并获取证据尤其需要注意。
劳动解除沟通的时机与技巧及应对员工投诉/媒体报道
无论是初创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对无法跟团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的不胜任员工的时候,还是企业面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商业模式不通、业务转型不利等情况不得不裁员的时候;无论是雷厉风行果断出手(此处可以脑补达康书记训导不作为官员的直播片段,方式方法符合他追求 GDP 的人设但效果有待考证)还是“挥泪斩马谡”解除劳动关系
都
需要以真诚沟通的基础辅以沟通技巧及情商运用
(此处敲黑板:育良书记决定对自己的爱徒下毒手时跟沙瑞金书记汇报时的节奏把握和话述)。
当面临经济性裁员时,由于涉及人员较多,容易引发集体争议,员工有可能采取非法律手段维权,由此更容易成为新闻媒体的热点关注对象,毕竟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和速度都与以往大不一样,处理方法也都不一样了。但不管网络如何发达,媒体如何把控舆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