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这一历史时期内世界范围内普遍的危机被非常宽泛的概括为“17世纪的普遍危机”(The General Crisi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这一时期大概从1500年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上半叶。一般认为这一时期的动荡不安标志着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过,许多试图跳出西方中心论的研究会将中国明清间的王朝更迭也看做是这一普遍危机的一部分,从而将这一危机扩大为一个世界历史的叙事,而非仅仅是欧洲范围内的变革。本论文仍然采取一种较为传统的视角,也就是将这一时段看作是古典世界向早期近代世界转变的转折点,虽然这一转折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但并不代表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变革都具备类似的动因。参见G.Parker, and L. Smith, eds. The General Crisis of the Seventeenth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F. Wakeman, China and the Seventeenth CenturyCrisis. Late Imperial China 7:1-26,1986. 亦可参见MichelFoucault, Sécurité, territoire,population,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 (1977-1978), Paris: Gallimard, 2004.
[2]戚美尔曼著,《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页。
[3] Leopold von Ranke. Historyof the reformation in Germany.Sarah Austin trans. Robert A. Johnson edit.Kessinger Publishing. 2007.
[4]阿伦特著,《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23页。
[5]如巴林顿·摩尔所言,“有关德国大革命地区农民和资产阶级在中世纪末期就已经非常富有的证据是如此丰富,以至于我们已经不可能再相信,是普遍的经济状况恶化引发了农民暴动。”见巴林顿·摩尔著,《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王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481页。相反的意见可以参看R·H·托尼著,《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赵月瑟,夏镇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第47-72页。
[6]因为一旦与其他领主的农奴结婚,其子女和死后的财产归属必然会引起纠纷。
[7]这一点与之后我们要讨论的习俗法和神法相关。之后的农民革命诉诸神法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仅就习俗法而言,农民们并没有太多法理上的优势。
[8]关于人口问题在早期近代国家的变革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可参见杰克·A·戈德斯通著,《早期现代世界的革命与反抗》,章延杰,黄立志,章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9]布瑞克著,《1525年革命——对德国农民战争的新透视》,陈海珠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10]《十二条款》译文见《1525年革命——对德国农民战争的新透视》,第222-228页。
[11]《1525年革命——对德国农民战争的新透视》,第227-228页。
[12]路德著,《路德三檄文与宗教改革》,李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16页。
[13]《路德三檄文与宗教改革》,第217页。
[14]转引自《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第66页。
[15]许多人认为路德要为纳粹的兴起负责,但很多相反的意见也认为,路德的个人良心神圣不可侵犯论等学说同样也为近代西方宪政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这些互相反对的意见反倒可能映证了施密特的判断,他认为所有现代西方的政治话语都是神学话语的翻版。
[16]见蒂利希著,《基督教思想史》,尹大贻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230-231页。
[17]丁建弘著,《德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57页;《1525年革命——对德国农民战争的新透视》,第164页。
[18]《1525年革命——对德国农民战争的新透视》,第179页。
[19]《1525年革命——对德国农民战争的新透视》,第177页;《基督教思想史》,第235页。
[20]一般认为,“神法”是上帝通过启示而反映在《圣经》中的律法,这一点对天主教和新教而言都是相同的。宗教改革并不反对“神法”,而是反对教会法。路德认为教会法是教皇权力的象征,而每个教徒并不需要通过天主教会的中介就能直接领受上帝的神恩,因此教会法是不必要的。
[21]见摩尔著,《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王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448-449页。
[22]见伯尔曼著,《信仰与秩序》,姚剑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7,第133-176页;斯金纳著,《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下)》,奚瑞森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吉莱斯皮著,《现代性的神学起源》,张卜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第135-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