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果壳
果壳网(Guokr.com)是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
51好读  ›  专栏  ›  果壳

我是搬到加利福尼亚去等死的……但我被蜜蜂蛰了一口

果壳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5-16 15:33

正文

作者:Christie Wilcox
编译:鬼谷藏龙
编辑:Ent
“我搬到加利福尼亚去等死。”
艾莉·洛贝尔(Ellie Lobel)27岁的时候被一只蜱虫咬了一口,这让她患上了莱姆病。还未到45岁时,她决定放弃求生的挣扎。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30万人被诊断出莱姆病,这种病由一种叫做“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的螺旋状细菌引起,借由蜱叮咬而侵入人体。 这种病几乎从不导致患者死亡,而且大体上都能治愈——前提是治疗得及时 如果医生能够及早确定病因,那么在细菌扩散到心脏、关节和神经系统前就可以用抗生素将其一举全歼。

然而,时光回溯到1996年春天,艾莉被咬了一口后,她不知道要去寻找那种特征性的靶心状皮疹,而是觉得自己只不过被个什么奇怪的蜘蛛咬了一下而已。接着她遭受了持续三个月的类似流感的症状,同时可怕的疼痛在身体四处此起彼伏。艾莉是个健康而活跃的女子,育有三个孩子,但她的身体并不知道要如何对付这些前所未见的入侵者。她变得难以动弹。“我那时能做的全部,就只是把我的头抬离枕头。”艾莉回忆道。



被咬了也不会变成蝙蝠侠  图片来源: Wallpapercave


她第一个医生跟她讲那只不过是个病毒,过阵子自然就好了。后一个医生也这样说。随着时间推移,艾莉看了一个又一个医生,每个人的诊断都不一样。 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纤维肌痛。 直到她得病后一年多,才有人意识到 那是伯氏疏螺旋体感染——莱姆病 ,但为时已晚。莱姆病菌的适应能力异常高强,有些证据显示,它们或许能够同时躲过免疫系统和现有抗生素的攻击。伯氏疏螺旋体可以在全身各处存活,包括大脑,从而引发神经性症状。即便通过抗生素治疗,百分之十到二十的患者也不会马上好转。有证据显示症状会一直持续——有时候甚至是在最初感染后几十年才重新显现——尽管莱姆病科学家们还在为这些莱姆病治疗后综合征的确切起因争论不休。

艾莉说:“我那时就是不停地做这个治疗那个治疗。”她的状况不断恶化。她描述自己被困在床或轮椅上,不能清楚地思考,感觉像是已经失去了短期记忆能力,再也不觉得自己“聪明”了。艾莉不懈奋斗,试尽了她能找到的每一种抗生素,每一种药物,每一种综合疗法。“有些手段可以让我暂时有所好转,但我很快就旧病复发,重新坠入到莱姆病的恐怖梦魇中,而且每次复发都会让病情更加恶化。”

挣扎了十五年后,她终于放弃了。


“再也没有任何方法能够起效,没有人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她说,“医生也帮不了我,我那时正在花光身上的每一分钱,就快要破产。当我拿回最后一份检查结果的时候,我每一项指数都惨不忍睹,我当时就知道,这就是结局了。”

她说:“我已经比其他好多人都活得更长了。”她那时已经失去了一些莱姆病友互助团中的朋友,其中有人结束生命就是因为再也不能忍受这种折磨。“我不在乎我还能不能熬到我下一个生日。 我受够了,就让这辈子这么结束好了。”

所以她打包好所有行李,搬去加利福尼亚等死,而她差点就真一去不复返了。

搬去后不到一周,艾莉遭到了一大群杂交蜜蜂的袭击。

图片来源:Victoria Jenkins

在被袭击前,艾莉在加利福尼亚已经待了三天。“我想要呼吸些新鲜空气,感受一下洒在脸上的阳光,听听鸟儿歌唱。我知道再过三四个月我就要去世了,死在一张皱巴巴的床上,想想还是挺伤感的。”

这个时候,艾莉连独立站起来都有困难了。她身边有个护工,以帮助她在怀尔多马——也就是她选择的葬身之地——的乡间道路上勉力行走。


当第一只蜂出现的时候,她正站在一堵破墙和一棵树附近,她回忆道:“就这么撞在了我头上……突然之间,哗!到处都是蜜蜂。”


她的护工跑了,但是艾莉没法跑,她甚至连走都走不了。“它们钻到我的头发里,我脑袋里面,唯一能听见的就是疯狂的嗡嗡声。我想:好吧, 天意难违,看来我就是要死在这儿了。”



就和这个世界上1%—7%的人口一样,艾莉对蜜蜂严重过敏。当她两岁的时候,一次蜜蜂蜇伤令她出现了全身性过敏症状,这是一种机体免疫系统的强烈反应,会导致诸如浮肿,恶心以及呼吸道收缩等症状。她差点死了。当时她停止了呼吸,靠心脏除颤才捡回一条命。她妈妈给她灌输了对蜜蜂的恐惧,确保她再也不会遭受同样的可怖情况。所以当蜜蜂降临时, 艾莉非常确定这就是她的死期了,尽管比她预想的早了几个月。

蜜蜂和一些其他膜翅目动物,比如说蚂蚁和黄蜂,都装备有我们许多人都清楚意识到的强力蛰针。 它们的毒液是许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也许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包含26个氨基酸的很小的肽,叫做 蜂毒素(melittin) ,这种毒素占了蜂毒成分的一大半,而且在其他许多种蜜蜂以及黄蜂当中都有发现。这小小化合物是我们被蜜蜂蛰伤后那种灼痛感的来源,它欺骗我们的身体,使之以为我们正在遭受熊熊烈火的燃烧。

当我们遭受高温的时候,我们的细胞会释放一些会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合物,激活感觉神经元中的一种特殊通道,名叫TRPV1。这个反应最终会让这些神经元给大脑发送信号,说我们被烧到了。 而蜂毒素会激活一些功能类似上述化合物的酶,欺骗人体打开TRPV1通道

水母和其他一些生物的毒液中,同样含有可以激活TRPV1的化合物,从而产生同样的后果:强烈的灼痛感。

艾莉说:“我能感受到前五只,十只,或许十五只,但是在那之后,我所听到的就只有排山倒海的嗡嗡嗡嗡,感觉它们在攻击我的头,脸,还有脖子。”



嗡嗡嗡 图片来源:Bee Line Hemp Wick


“我瘫倒在地。抬起手挡着我的脸,因为不想让它们蛰我的眼睛……等我再醒过来的时候,蜜蜂已经不见了。”

当蜜蜂最终离去的时候,她的护工试着把她送到医院,但是艾莉拒绝了。“这是上帝在用他的方式让我快些脱离苦海。”她告诉他,“而我将会接受这一切。”

“我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叫他明天回来给我收尸。”


但是艾莉没有死,不止是那天没有死,三四个月以后也没有。


“我无法相信这是三年前的事情,我也没办法相信我现在能在这里。”她告诉我,“我进行了血液检测。每一项,我们做了所有的检测。而我很健康。”

她相信是那些蜜蜂用它们的毒液救了她的命。

图片来源:Victoria Jenkins

认为一种可以害人的毒液毒素同时也可以用来救人的想法并不新颖,至少在公元前两个世纪,东亚就已经开始用蜂毒来治病救人了。本都王国的米特里达梯六世——这位罗马帝国的可怕敌人同时也是个臭名昭著的毒药专家——据说有一次从战场的致命伤中捡回一条命,靠的就是用草原毒蛇的毒液来帮助止血。

“数百万年来,这些小小的化学工程师已经开发出种类繁多的分子,来针对我们神经系统不同部分。”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毒液研究组主任肯·温克尔(Ken Winkel)说,“利用这些强效神经毒素来以某种方法攻克神经疾病的想法由来已久,但 囿于我们的知识,我们还很难安全而高效地做到这一切 。”

尽管有丰富的历史积淀,但是把毒液用于现代疗法的实践总却是少之又少。根据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大学的格伦·金(Glenn King)的说法,直到过去差不多十年这种情况才逐渐得到改变。

1997年,当艾莉还在一个到另一个医生之间疲于奔命的时候,金正在梳理 澳大利亚漏斗网蜘蛛 ——一种致命毒蛛——毒液当中的化学成分。他如今站在毒液药物研究的最前沿。



雄性和雌性 图片来源:Wikipedia


金的研究团队率先对漏斗网蜘蛛的毒液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分离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基于化合物的分子尺寸或电荷等属性,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离。“我简直被震惊了,”他说,“这显然是一座尚未有人真正审视过的药物学金矿,其中分明蕴含着成千上万不同的肽。”

整个二十世纪,都有科学和医学文献建议用毒液疗法治疗各种不同疾病。有证据显示毒液可以用来对抗癌症,杀灭细菌,甚至可以当强力止痛药用——尽管其中很多只进行到动物实验一步。截至写稿时,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只批准了其中六种可用于医学用途(还有一种矛头蛇毒液提取物Baltrodibin还没有被FDA批准,但是在美国以外可被用于手术期间的凝血)。

我们对造成如此可怕伤害的毒液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能意识到它们的医学用途,就像蜜蜂毒液中的蜂毒素那样。

蜂毒素不仅会引发疼痛。如果剂量合适,它会在细胞膜上打孔,致使细胞涨破。 在较低剂量下,蜂毒素结合在细胞膜上并激活脂切割酶,从而模仿高热引发的炎症反应。但在浓度较高并处于适当条件时,蜂毒素分子团聚成环状,在细胞膜表面形成大孔,大大削弱细胞的保护屏障,导致细胞过于膨胀,并最终像个气球一样爆掉。

正因为如此,蜂毒素是一种强效杀菌剂,可以轻松击退多种细菌和真菌。科学家还希望利用这种手段能对抗别的疾病,诸如艾滋病,癌症,关节炎和多发性硬化症。

举例来说,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发现,蜂毒素可以撕开艾滋病毒的包膜而不会伤害人类细胞。包膜破碎法还可以阻止病毒演化出抵抗力。“我们正在攻击艾滋病毒的一个固有物理属性。”研究的第一作者约书亚·L·胡德(Joshua L Hood)在媒体声明上说,“理论上,病毒没有任何办法来适应这种情况。毕竟病毒总是有一个保护外层。”他们当前的设想是设计一种阴道保护凝胶,并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直接把包含蜂毒素的纳米颗粒注入血液当中以清除感染。

图片来源:Victoria Jenkins

艾莉会第一个承认她的故事听起来不怎么可信。“要是之前有人跑过来对我说:‘嘿,我想用些蜜蜂蛰你,然后你就会好起来。’我肯定会说:‘这绝不可能,你脑子秀逗了吧!’”但是现在,她对此深信不疑。

在遭受那次袭击后,艾莉看着钟,等待着过敏发作,然而这事并没有发生。反而是三个小时后,她的身体开始疼痛不堪。作为一名在被莱姆病折磨之前接受过正规教育的科学家,艾莉觉得 这并不是一种过敏反应,而是一种赫克斯海默(Jarisch–Herxheimer)反应—— 她的体内充斥着细菌死亡后产生的毒素 。当患者从严重梅毒中被治愈的时候,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有一种理论认为,当某些细菌种快退场的时候,会释放一些有害的化合物,从而引起发热,皮疹和其它症状。

连续三天的时间里她承受着痛苦。然后,突然不疼了。




“我曾经活得像是……我管它叫‘没电了’,因为莱姆病引起的大脑炎症,让我就像是一直在一种半昏迷状态下四处走动一般。我的大脑仿佛突然冲出了迷雾,我想这是我这些年来第一次得以真正清楚地思考。”

现在有了个清楚的头脑,艾莉开始思考发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她做了一件任何人都会做的事情——上谷歌查一下。不过她失望地发现,几乎没有搜索结果。不过她倒是找到了由蒙大拿州洛基山实验室的科学家在1997年所做的一项小研究, 研究发现蜂毒素杀死了螺旋体 。他们把培养的细胞组织暴露在提纯的蜂毒素中,实验表明这些化合物可以完全阻止细菌生长。他们更仔细观察发现,在蜂毒素加入进去后不久,那些细菌很快就瘫痪了,因为它们的外膜遭受攻击,所以变得不能动弹。接着,这些细胞膜很快就开始分崩离析,导致细菌死亡。

鉴于她的个人经历加之她找到的少量研究,艾莉决定试试 “蜂针疗法”(apitherapy) ,这种疗法使用取自蜜蜂的材料来进行治疗。

她的蜜蜂都住在她寓所里的“蜂舍”中。不过她自己并不饲养这些蜜蜂,而是通过邮购,每周收一包蜜蜂。她用镊子夹取蜜蜂,轻轻按压使之蛰她想要的地方来实施“蜂针疗法”。“有时候我不得不敲打一下它们的屁股,不过它们一般都挺愿意蛰你的。”她说。



她开始执行一套治疗计划,每周一、三、五三天各被蛰一天,一天蛰十次。在挨了三年数千次蛰以后, 她看起来好像奇迹般地康复了 。她开始慢慢地减少被蛰的次数和频率——在过去八个月,她只被蛰了三次(其中一次还是针对骨折的肿胀部位,而非莱姆病相关的症状),她告诉我说。她还在身边备一些蜜蜂以防万一,但是在我跟她谈话前一年,她大部分时候即使不靠这些蜜蜂也都一切良好。

现代科学开始慢慢地把毒液一点点拆分,以了解其好坏两方面的运作机理。我们现在知道, 大多数毒液都是一大堆化合物混合成的复杂鸡尾酒,每种都含有数十到数百种不同的蛋白质,肽和其他分子 。鸡尾酒配方在不同种之间差别很大,甚至在同一物种当中,也会因为年龄,栖息地和饮食习惯而有所差异。每种化合物都有不同的任务,从而毒液可以发挥最大功效,许多成分协同运作来使受害者无法动弹、致痛或者做任何动物希望毒液做的事情。


图片来源:Victoria Jenkins


正是因为毒液并不只含有一种毒素,而是多种不同靶向的毒素的混合,这让毒液成为了潜在药物的宝库——其实,任何药物都只是一种化合物,能对我们身体产生所期待的功效。药物的功效越专门越好,因为这意味着更少的副作用。

金说:“直到21世纪,人们才开始相信毒液实际上真的是复杂的分子库。而我们应该将其作为一种药物来源,开始针对特定治疗靶点从中进行筛选。”

在国际市场上的七种毒液衍生药物中,最成功的当属 甲巯丙脯酸(captopril) ,这是一种从巴西矛头蝮( Bothrops jararaca )的毒液中提取的肽的衍生物。数个世纪以来,这种毒液一直因其强效的抗凝能力被人所知,据说有的部落将它抹在箭头上,使杀伤力最大化。而由此制取的药品已经成了一种高血压的常规治疗药物,并且令其母公司赚取了超过十亿美元的利润。


巴西矛头蝮


布莱恩·弗莱(Bryan Fry)是世界上最多产的毒液研究专家之一,也是格伦·金在昆士兰大学的同事。弗莱说,甲巯丙脯酸族及其衍生物依然占据着一个年产值数十亿美元的市场。考虑到它在1970年代被开发,这是个不错的成绩。“这不仅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二十种药物之一,”他说, “这也是占据市场最久的药物之一,大概也就阿司匹林比它更胜一筹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