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影视小红帽一位导演、制片人、佳能官方认证讲师、自媒体博主。
这次我们带着这台神秘机器踏上了山西之旅,探寻黑神话悟空取景地。我们收获了更为珍贵的画面 —— 美轮美奂的非遗打铁花、庄严肃穆的云冈石窟以及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华岩寺的壁画,这些元素在黑神话悟空中均有惊艳呈现。
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地拍摄这些画面呢?因为这是一次对人人都能负担得起的电影机的深度体验之旅,而我打算先卖个关子,暂不透露这台机器的真面目。我们希望通过最直观的影像,让您在猜测中感受它的魅力。不妨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一同沉浸式领略这台 2024 年性能怪兽的风采。
第一猜请听题:这台机器传承了该品牌一贯出色的肤色还原能力。您现在看到的画面,仅仅是套了还原 LUT 的效果,小姐姐肌肤白皙、容貌姣好,令人心动不已。
而且,它的色彩科学不断进步,彻底告别了以往暗部偏洋红的问题。全新升级的 LUT 更是优化了中间调对比度,加强了对高光的保护。简单来说,就是肤色更加自然美丽、富有质感,高光部分也能保留更多细节。
聪明的您能猜到这是哪个品牌和型号吗?快来弹幕分享您的答案吧!
第二猜注意听题:这台机器是市面上为数不多能够内录 12bit 压缩 RAW 的设备,最高支持 6K 30P 的全幅模式以及 4K 60P 的 S35 模式。
内录 RAW 的优势显而易见,即便前期拍摄时色温色调不够精准,甚至偏差较大,在后期也可以为所欲为。
例如使用达芬奇软件,也能随心所欲地调整色温、色调、曝光等众多参数,极大地拓展了后期创作的空间。此外,它还可通过外录方式支持 6K 60P 的 Prores RAW,满足高帧率拍摄需求。
如果您已经猜到了品牌和型号,别犹豫,赶紧分享出来吧!
第三猜题面如下:这是全宇宙第二台拥有三基础 ISO 的电影机,在 Log 和 RAW 模式下,具备 800/3200/12800 三档 BASE ISO。
在拍摄华岩寺壁画和云冈石窟时,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些文化瑰宝的震撼,但同时也面临一个难题:为了保护它们不受人造光损害,室内几乎没有光源,且严禁使用闪光灯和常亮灯。
而肉眼所见的景象较为昏暗,得益于 BASE ISO 12800,我们成功在无损的前提下,记录下了令人惊叹的壁画及石窟细节,让这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文明瑰宝得以在大小屏幕上完美呈现。
这就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独特优势与非凡体验。您心中有答案了吗?
好啦,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现在公布答案!这台机器就是佳能小 C400——EOS C80。与 C400 相比,除了内录 RAW 帧率、接口丰富度、虚拟制作这三点有所不同外,其他方面几乎如出一辙。
同时,C80 拥有更小巧的机身和更亲民的售价,非常适合单兵作战的创作者以及中小型工作室使用。
从画质表现来看,相信大家通过样片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在外观上,EOS C80 与老大哥 C70 颇为相似,并且有效解决了 C70 遗留的诸多痛点。
例如,加强的 LCD 屏幕铰链和屏幕收纳时的锁扣设计,彻底杜绝了屏幕松垮的问题。
机身底部居中靠上位置新增 1/4 螺丝孔,结合居中的 3/8 螺孔,不仅能有效防止快装板位移,还为稳定器调平提供了极大便利。
五维方向键也升级为手感更佳、尺寸更大的设计。
此外,C80 新增多功能数字热靴,可搭配数字音频接口的麦克风使用。在军舰头右侧新增支持 4K 输出的 12G SDI 接口,采用最新的 BP - A30N 和 BP - A60N 电池,并在电池仓附近新增 LAN 口。
其他功能及按键与 C70 保持一致,侧面丰富的输入输出接口和可自定义按键,为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
同时,C80 搭载与 C400 同款的背照堆栈式全画幅 CMOS,具备更快的读出速度,有效降低果冻效应,在 C - Log2 伽马曲线下可实现 16 档动态范围表现,与 C400 不相上下。若想深入了解动态范围测试详情,可观看家硕老师关于 C400 的视频哦。
除了更新传感器,C80 还配备了第二代全像素双核 CMOS AF。与 R5 C/C70 相比,其识别区域从 80% 大幅提升至 100%,能够精准识别人物、猫狗的眼部、面部和躯干。在 F2.8 的最大光圈下,小姐姐无论是唱歌、跳舞、RAP 还是环绕两圈半,无论焦段是广角还是中焦,C80 的对焦都能紧紧锁定人眼,对焦效率堪称一流。
更令人欣喜的是,C80 终于支持 120P 升格的人眼识别,这在 C 系上一代机型中是无法实现的。
在 120P 升格拍摄中,无论是后脑勺还是面部,无论是旋转还是靠近画面边缘,C80 的对焦都稳准狠,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让拍摄变得更加轻松自如。
此外,您还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对焦速度和对焦响应,组合出多种效果,既能模拟摄影师的贝塞尔曲线手感,实现平滑对焦,也能进行线性迅猛对焦,满足多样化的拍摄需求。
当然,C80 并非十全十美。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轻量化和体积常常成为人们评判的焦点。有人会说友商的 FX3 更轻巧。确实,FX3 是一款不错的机器,但如果想要达到 C80 同等的使用体验,所需搭配的外设可能会使整体重量与 C80 相差无几。
在严肃创作场景中,FX3 如同毛坯房,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购置 ND、监视器等外设,还会面临单片 ND 更换或 VND 偏色的困扰,以及接监视器后出现头重脚轻、多一套供电系统的麻烦,甚至会因输出菜单机身黑屏而影响协作体验。
而 C80 则像是精装修的房子,可直接拎包入住。
它拥有齐全的接口、内置 ND、内嵌高精度曝光辅助工具以及出色的输出体验,无需额外外设,开机即可使用。就像我使用 C70 四年从未加过兔笼,C80 同样如此。
此外,佳能新发布的 24mm VCM、50mm VCM 以及早些时候发布的 35mm VCM 三颗 hybird 镜头,在口径、重量、高度、光圈环、对焦环、控制环等诸多方面均采用电影头的一致性设计。
RF24 - 105 和新发布的 RF70 - 200 也遵循了这一设计理念,彰显了佳能在电影镜头微单化道路上的坚定决心。所以,从微单角度看,C80 或许显得较重,但从电影级设备的视角出发,考虑到其完备的功能和镜头布局,它的重量或许并非是一个不可接受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