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供包括《网络舆情》内参、舆情监测、声誉管理、舆情培训、智库咨询、大数据平台建设、新媒体研究和融媒体技术应用等在内的综合服务,是国内最早、产业链最长、业务最全的舆情服务机构和信息增值服务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内蒙古事业编招聘岗位备注频现“艰苦” ... ·  4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官方通报网传“男子接亲被加要18万彩礼”、货 ... ·  4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国庆假期国内出游7.65亿人次、国家医保局通 ...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公职人员便装乘车亮证执法,“较真”司机引发舆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内蒙古事业编招聘岗位备注频现“艰苦” 舆情管理怎样做才能转危为机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公众号  · 舆情  · 2024-10-08 16:3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可以订阅哦!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2025年全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其岗位表备注栏中多次出现“条件艰苦”的说明引发热议。随后,“全是艰苦岗位”“内蒙古要招一万个光头强”等调侃刷屏网络。

岗位表部分截图



舆论对“条件艰苦”的反应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有网民具体列举了当地“无网络通讯”“用水困难”“气候差”“地区偏远”等招聘岗位的极端工作环境,认为“艰苦”描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招聘单位的吸引力,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号“新京报评论”等媒体发声支持招聘透明化的做法,认为提前告知应聘者真实情况能够避免后续的问题。


对此,红星新闻调查发现,岗位表中“艰苦”一词虽多有出现,但占比并不高,主要集中于基层千人计划岗位表中,而基层千人计划岗位仅占本次集中招聘人数的6.7%。权威渠道知情人士告知媒体,断水断电、没网络信号、无人区等网络调侃说法均是夸大其词。

部分网民评论

网络调侃虽带有一定的幽默成分,但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基层工作的偏见和误解,甚至加剧公众对基层工作的刻板印象。这种现象可能导致一些优秀人才因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而放弃应聘基层岗位。此前,就出现过应聘者在基层岗位上“水土不服”的案例,如武汉大学一研究生因对选调分配的工作地点不甚满意而申请取消录用资格。当事人的经历对其他选调生、公务员的热情造成一定打击。


当前,公众普遍将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视为“铁饭碗”,通常认为其工作稳定、待遇优厚。但对于基层岗位,尤其是在偏远地区的岗位,现实情况往往与这种理想化形象存在差距,造成求职者的期望与实际不符。再加上许多人对基层工作的真实环境缺乏实际了解,往往基于他人的经验或媒体报道形成认知。例如,可能会因为少数网民的负面评论就全盘否定某个岗位或特定地域。类似内容的传播除了带来人才流失风险之外,还潜藏以下次生风险:

一是
给地方事业单位口碑声誉
带来负面影响

公众对基层工作的普遍误解和偏见,叠加网络调侃,可能会对当地及其事业单位的整体形象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应聘者、社会公众对这些单位的信任。此外,由招聘形象积攒的口碑声誉若一直被“做减法”,不仅会使得优秀人才对申请基层工作望而却步,还可能导致在职人员的士气下降,提高离职率,从而影响单位的稳定性和工作质量。


二是
政策执行和公共服务能力
恐受波及

据媒体报道,设置基层千人计划是为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向基层一线流动,有效缓解旗县以下事业单位招人难、留人难的现状。一旦“招人难、留人难”受到招聘形象受损的负面效应,也会进一步影响政策执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情况,使得相关单位在资源获取、政策落实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是
地方舆论管理机制
需更加完善

对于公共机构和事业单位来说,舆论的导向直接影响到其公共形象和工作开展。尤其在公众对信息透明度和真实性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妥善进行舆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有效的舆情监测和危机应对机制,能够在舆情风险发生时迅速反应,维护机构、单位等的自身形象与声誉。


具体至此次内蒙古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信息引发的风波,当地有关方面可不止于回应公众关切和澄清招聘条件的舆论误读,而更应强调岗位的职业发展前景和社会贡献,通过正面的信息来引导舆论走向。此外,可配合开展社区互动和宣传活动,增进与公众的联系,提升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者:武汉人民在线主任舆情分析师 刘衍


编辑:李娅琦 | 责编:朱明刚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