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次去厦门已经五年了,五年间手机也换了几部,那些记录回忆的照片早就在一次次迁移中丢失殆尽了,几经转折才找到了几张低像素的旧照,还有不连贯的记忆碎片。
我是奔着鼓浪屿去的厦门。这个岛的名字倒也不晦涩,据说得名于一块退潮后被海浪拍的砰砰响的大石头,因为发出的声音很像击鼓,故得此名。这个常住人口6000人小岛早已经成为一个文艺地标的象征,不仅因为风格迥异的欧陆建筑遗址,还有岛上100个音乐世家和许许多多的文人雅客。很难想象在这样拥挤的岛屿上滋养了这么多优雅的灵魂。
还记得到达厦门刚下飞机扑面而来的湿漉漉的空气,像置身于一场不可见的大雾中,夹杂着盐分,潮湿感很快就包裹住全身。对于一个常年生活在空气湿度不高的城市的人来说,这种一直出汗的感觉确实挺难适应。而随后的两天,潮湿感逐渐被淡忘了,目之所及,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甚至觉得双腿都显得累赘,总是跟不上目光。
从酒店到鼓浪屿只隔了一条600米宽的深海,海面上有很多往返于两个码头的快艇,载着满满一船人在海面滑行、颠簸。到了岛上,卖鸡蛋花的小贩提着竹筐在吆喝,身后的红墙和墙头的茂盛的跋扈的绿植就成了背景,背景上画着一个个店面和小窗户,门前驾着写着粉笔字的小黑板招牌和摆卖的小玩意儿。每个店都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每个人脸上都有些穿梭在人群中的疲惫,那是个盛夏,我还有些“时差”没有倒过来,好像走在里民国时候的小说里。
鼓浪屿不大,地势倒不平坦,就好像在这么有年代感的地方路太平整反而会失掉一种风味,走在起伏的红砖路上,感觉整座岛在随海浪逶迤。傍晚时分,游人都去岛上的沙滩上歇脚去了,还有些人行色匆匆的赶往码头,准备乘船回到现代生活里去,我也是其中一员,码头有些破败了,人群排起了长队,有序的走向蓝底金边的海面。
民谣与诗,中国民谣诗歌领域第一新媒体,一个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生活品牌。
民谣与诗社群,不仅只是“遇见,相似的灵魂”,更是民谣与诗忠实读者的聚集地;民谣与诗社群的宗旨是,让每一位民谣与诗的读者与我们离的近一点,近一点,再近一点。
我们的小火车上一站停靠青岛,今天停靠厦门站,我们从“春深似海”的青岛,来到海滨明珠厦门,希望你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跟我们一起驶往下一个城市,跟我们一起走过四季,穿过黑夜开往黎明。
扫描并识别下图中二维码,根据提示按步骤加入社群,遇见更多相似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