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习强国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ONE文艺生活  ·  被出轨的女孩,在直播间排队找骂 ·  昨天  
冯唐  ·  我做职场浪子那些年 ·  3 天前  
为你读诗  ·  山居岁月可忘忧,生命如歌诗作伴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习强国

每日一读 | 数晨夕

学习强国  · 公众号  · 美文 文学  · 2025-01-05 21: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围绕陶渊明《移居》诗篇中的'乐与数晨夕'一句,探讨了现代人与古人的时间观念差异。现代人常常数算日子,期待快速达成目标,而陶渊明则持乐观态度,欣然数算每一天,认为每个日子都值得珍惜。文章还讨论了现代人追求新奇与憎恨重复的心理,以及对待日子的不同态度。最后,文章强调‘乐与数晨夕’不仅是生活的技巧,更是生活的责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现代人与古人的时间观念差异

现代人常常数算日子,期待快速达成目标,而古人如陶渊明则持乐观态度,欣然数算每一天。

关键观点2: 现代人追求新奇与憎恨重复的心理

现代人为了追求新奇而活,憎恨重复,而作者认为憎恨重复可能源于生命力的衰朽。

关键观点3: 对待日子的不同态度

文章强调对待日子应持有的态度是‘乐与数晨夕’,即珍惜每一个日子,不糟蹋、不逃避,认为这是生活的责任。


正文



古人谈到日、日子,有很多精彩的警句、精妙的想象,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句子。陶渊明《移居》的第一首,开篇说: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从前读陶诗,常常错过这句,最近读,感到震撼。震撼我的,是“数晨夕”的“数”。



“数晨夕”,译成白话,便是数算日子。身为现代人,我经常数算日子。等一通电话、一条短信、一个人、一个结果,就得数算日子。不但数算日子,简直数算分秒。我们期待一个时刻,为此数算,其实是希望删掉正在数算的时间,直接达成目标。我希望删掉时间,于是我真的成功了。我没办法让时间变短,却可以让时间变得可憎,甚至无意义。当我数算日子的时候,我就活在一段被勾销了意义的时间里。我想要快点儿逃出这段时间,因此成了这段时间的囚徒。就好像,现代人发明了电影,也发明了电影快放功能。


凡我数算的日子,都只具有工具价值:它们不过是通向目标的绕不开的路而已。目标太光彩、太诱人,路,就成了必须忍受的乏味。数算日子,无非是想告别周而复始的乏味。



陶渊明不这样做。他是“乐数”。“乐与数晨夕”,是欣喜地数。他不恨重复,他欢喜这周而复始的日子。一日将尽,盼着“再来一次”,是乐。来日无多,竟然还能“再来一次”,是乐。凡数过的日子,不是为了别的日子,每个日子都值得“乐数”。它们不是逃之而后快的牢狱,而是乐之而觉不足的恩典。


没错,我数算日子,潜台词是“该死,快点儿过去吧”。陶渊明的潜台词可能是“真好,再来一次吧”。


现代人为了各种目的而活。目的达成之前,人们拼命把日子填满,拼命玩儿出花样,因为这样的日子比较容易忍受。“再来一次吧!”只有沉浸在游戏里的孩子才会这么说。孩子渐渐长大,渐渐不说“再来一次吧”,他们的新愿望,是“来点儿别的吧”。直至倒卧病榻,他们才懊恼,活着这件事,真想“再来一次”。


我们通常把追求新奇视为生命力旺盛的表现。换一个视角,憎恨重复也可能出于生命力的衰朽。


把日子视为财产,我只想抓住“我要的日子”;把日子视为馈赠,我才学着悦纳“我有的日子”。


“乐与数晨夕”,不是生活的技巧,而是生活的责任。日子不归我所有,所以我没有糟蹋的权利。日子不归我所有,所以日日是好日。


(摘自天津人民出版社《其实不识字》)




来源:“读者杂志社”强国号

作者:杨无锐

朗诵:赵雪永

责编:段晓云

审校:乔驿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