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JitLogistics
采购物流供应链文摘 - 交流、知识与资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程序员的那些事  ·  已淘汰多年的 BP ... ·  3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趣图:某些大厂“吃”企鹅 ·  3 天前  
OSC开源社区  ·  Prompt工程会逐渐消亡、预训练Scali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JitLogistics

供应链双重边际效应(上)

JitLogistics  · 公众号  ·  · 2018-01-12 07:30

正文

本文为公众号小鼹鼠谈供应链的第42篇原创文章,转载需附带作者,如需加白名单请在后台留言。


双十一你的战果如何?作为供应链专业人士,我理论上非常反对这种人为的供应链扰动,前几年在行动上却是全情参与,从一年最多用3次电饼铛,到洗衣液能用一整年量的买入。剁手时我忘记了供应链中的 ICC ratio, scrap ratio, mode change risk, spare part cost...更别提在魔都平均7万人民币每平方住房下的仓储成本。近两年实践《断舍离》以来,才控制到只买部分消耗品和钟点工等服务类的。

双十一的商业游戏里,大玩家是平台、生产商和零售商,做为最终消费者无论是否有受益,我们其实都是观看各种商业案例的吃瓜群众。作为一个有格调的吃瓜群众,来学习一下供应链中的双重边际效应吧。

双重边际效应(Double marginalization):美国经济学家斯宾格勒在早期对产业组织行为的研究中发现,当市场上的产业链存在单个上游卖者(如制造商)和单个下游买者(如分销商)时,上、下游企业为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使整个产业链经历两次加价(边际化)。双重边际效应是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为了谋求各自收益的最大化,在独立决策的过程中确定的产品价格高于其生产边际成本的现象。

有木有觉得每个汉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读的似懂非懂?



别急,我们一起把里面的概念分别理清。

边际效应(Marginal utility):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其产生的效用成递减速趋势。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在财务分析上,这个效应是可以用清晰明确的数学公式表达的。

为方便理解,我举个通俗的“栗子”:

近期美国重磅推出了性爱机器人,某人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完美的身材比例,丝滑的皮肤触感,他的情感体验很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他接触该美女机器人的次数越多,他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然后他一定会在“以旧换新”的促销下换个款式。。。

这种效应,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同样有效,在经济学中叫“边际效益递减率”,在社会学中叫“剥夺与满足命题”。不多展开了,再看一下供应链的双重边际效应里的另一个名词“边际成本”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会先减少,后增加。边际成本用以判断增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它是在管理会计和经营决策中常用的名词。

为方便理解,我举个通俗的“栗子”:

某电商正在研发的终端快递分发机器人,服务于某写字楼,每天有100个快件,年节时快件增多到每天130件,达到机器人处理最大量。电商在年节时赚了更多的钱,但仍然使用一个机器人,固定成本不变,送达每个快件的成本降低了。双十一时每天有190个快件,电商不得不再派一个机器人。虽然送达了2倍的快件,但某电商送达每个快件的成本反而更高了。

把两个“栗子”结合起来理解供应链的双重边际效应,就是




省省哈,别费劲了,反正机器人是要取代你的。

开个玩笑,正是为了不被机器人取代,我们才这么努力的吃“栗子”。

供应链的双重边际效应是指制造商和分销商都有一定的市场力量,如果两者缺乏协调时的定价决策,就会导致最终价格高于使制造商和分销商总利润水平最大化的水平。

换句话说就是,消费者都已经多花钱了,制造商和分销商谁也没能多赚到。不但没有双赢,反而是三输啊。。。

引发双重边际效应的内在原因是分散化决策机制。分散化决策机制在企业管理中有很多益处和优势。但在供应链协同中,分散化决策机制下,生产企业成本加利润的价值链下,供应链的风险转移,单边风险聚集到零售商。 

为什么风险会转移呢?在传统供应链模式中,生产企业用成本加利润的定价将产品卖给了分销渠道商,最终卖给了零售商:

生产企业的成品库存转化成了“应收账款”,只要合同合法,该“应收账款”是有法律保护的。

零售商到手一堆产品,要付仓储费、管理费,要付“应付账款”,如果产品卖不掉的化就全砸在自己手里了。零售商如果违约不付货款,就有极大的法律风险。

如果分销和零售是这么棘手的生意,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生意人热衷从事买、卖生意?而不是踏踏实实的做生产企业呢?

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的账期中有什么样的现象?

账期区别现象中,可以看出怎样的现金魔法?

零售商怎样规避风险?理论依据是什么?

供应链协同中怎样解决双重边际效应?



等我空了,慢慢聊哈。

作者:奔跑的小鼹鼠,从贸易公司、到物流公司、到国际生产企业;从物流工程硕士、到企业内兼职讲师、到国际认证讲师;以推动中国供应链的进步为最好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