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很少有哪个城市像包头这样热爱“问题”了。
近两年来,包头把问题导向作为想问题的方法、做事情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认真地、主动地、广泛地找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受益,获得巨大进步。
最近一次集中找问题、改问题,是在不久前开展的“树立有解思维、提高工作标准、争创一流业绩”专题活动中。
在专题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民主生活会”上,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围绕理论武装、工作标准、群众观念、开拓创新等十一个方面,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的干部检讨,市委定下来的工作,自己行动慢、进展不明显,直到被通报批评后,才开始上手调度攻坚,属于典型的“推一下、动一下,不推就不动了”;有的干部后悔,一些费了好大劲谈回来、签约了的项目,由于保障不到位,发生了中途“流产”的问题;有的干部反思,对群众反映的环保、物业、供热等一些问题,就事论事解决的多,却没有系统谋划、全面彻底解决的意识和举措。
这些问题,“尺度”不可谓不大,内容不可谓不“敏感”,“当事人”出汗者有之、脸红者有之,旁观者讶之直率者有之、赞其坦诚者有之。
除了找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包头还系统地找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大问题”,具体地找企业和群众需要解决的“小问题”。
每个月,包头都会开上几场由市委主要领导主持的专题推进会。这些专题会有时以产业谋划为主题,有时以打造教育、医疗、文化“三个高地”为主题,有时也会以解决推进某项具体工作为主题。
在这些会议的新闻报道中,几乎都有这么两句话,“研究破解堵点难题”或者“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问题”。与会人员也被要求不说成绩,只谈问题,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除了专题推进会,每个月定期要开的,还有“政商恳谈早餐会”。作为打造“包你满意”“包你放心”营商环境的标志性举措之一,政商恳谈早餐会的机制已经坚持了两年多、开了29场。
12月23日早晨,我市举行第二十九场政商恳谈早餐会
在与包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前28场餐叙中,373名企业家提出企业自身、行业发展、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问题465个,办结437个,办结率高达94%。
此外,包头还“自创”了一种找问题的渠道,主动跟随群众“转战”互联网反映问题的变化,在全国首创成立了网络群众工作中心,通过全面扫描抖音、快手、小红书、今日头条等日活量非常高的新媒体平台,主动寻找网友们在各类发帖留言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转交至相关旗县区及部门解决。2024年以来,已推动解决交通出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2437个。
遇到问题不逃避,甚至主动给自己“找麻烦”,包头对“找问题”的执着到底从何而来?
在各类会议报道、调研报道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包头对“问题”的独特认识。
首先,包头认为有问题是正常的。“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表达见诸专题推进会和党建会等会议。
其次,包头认为问题是有价值的。在《内蒙古日报》一篇有关包头改革的专访中,问题不仅不是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反而被描述为“改革的起点、创新的突破口”。
第三,包头认为一切问题都不是想象中那么难,不管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只要坚持“有解思维”,便都能找到解决之道。这在“爱包头、作贡献”主题实践活动以及最近的“树立有解思维,提高工作标准,争创一流业绩”专题活动的报道中均有过系统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