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采铜的创想世界
本公众号用于发布采铜的思考、鸡汤、故事和诗。欢迎购买本人启智新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平台有售。也可去“分答”搜索“采铜”,向我付费提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募格学术  ·  撤系建院!这所高校,一天成立8个学院! ·  昨天  
PaperWeekly  ·  北京内推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采铜的创想世界

(内部传阅)《巴菲特传》万字深度解读 from《采铜·好书精读》

采铜的创想世界  · 公众号  ·  · 2017-09-13 23:27

正文

《采铜·好书精读》第七本《巴菲特传》四期讲稿(前两期)

 

第一期:巴菲特何以成为巴菲特

 

大家好,我是采铜,欢迎大家来到《采铜·好书精读》。今天我给大家讲的一本书是《巴菲特传》。

 

作为股神,国外有关巴菲特的书非常多,国内也引进了不少,这本《巴菲特传》是由一位《华尔街日报》的财经记者罗杰·洛温斯坦写的,由中信出版社翻译出版,我觉得是在写巴菲特的书里面,写得非常好的一本。为什么这周我要给大家讲巴菲特呢,因为我上周讲了查理芒格。芒格和巴菲特是好基友,而且是默契合作了几十年的搭档,他们两个人有很多共通点,又有所不同。了解了芒格的思想能让你更好地理解巴菲特,理解了巴菲特呢也更有助于你理解芒格。

 

简单来讲,芒格和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非常一致的,而且两个人都非常博学,有非常深厚的投资功底和极为敏锐的眼光。但是巴菲特呢更加高调一点,个性更加张扬,并且他在商业和投资上的经验可能更加丰富,而芒格呢,他的学者气质更加浓厚一点,为人处世比较低调,更多时候是隐身在巴菲特的身后,作为他的智囊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今天我讲《巴菲特传》呢,其实是对《穷查理宝典》的一个深入和扩展。巴菲特作为一个极为了不起的传奇人物,要彻底了解他呢,并不容易。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的方法,在全世界都有很多追随者,而且很多人花了大量的功夫来研究他、模仿他。我上次正好跟国内一个非常厉害的投资人在一起吃饭,他说他每个星期都要看很多有关价值投资的资料,已经学巴菲特学了十多年了,他说,巴菲特的思想和方法,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很深,很难,所以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学习。

 

这段话对我触动很大,投资作为一个专业而复杂的领域,是不可能通过我们这几期的节目,就跟大家讲清楚的,我也没这个能力。那么我更想给大家讲的是,巴菲特他的思考方法,他的做事情的风格,对我们每个人有什么样的启发,不仅仅针对投资,而是对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能是有帮助的。为了这个目标,我还是设计了四期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来带领大家认识巴菲特

 

第一期我讲的是,巴菲特成功的四个主要因素,这是我从《巴菲特传》这本书里面归纳出来的,了解了这四个因素,就能满足我们一个最基本的好奇,巴菲特何以成为巴菲特,他凭什么能这样地成功。

 

第二期我想讲,如何获取有价值的深度信息。大多数了解的信息是浅表的信息,而深度信息才是巴菲特取得高额投资收益,战胜市场的主要工具,了解这个方法对于我们在各种类型的竞争中获得优势都有帮助。

 

第三期我讲的是,如何应用护城河理论提升企业和个人的竞争力。护城河理论是巴菲特选择优质公司的核心思路,我会给大家介绍这个理论并探讨一下运用这个理论的方法。

 

第四期我想讲的是,如何像巴菲特一样成为一个富有魅力的人。巴菲特不仅是一个首屈一指的大投资家,而且是一个极富有个人魅力的人,学习巴菲特的人生轨迹,能够对我们塑造自己的个人魅力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好了,接下来我们就展开来讲这一期的内容,也就是巴菲特成功的四个要素。

 

巴菲特成功的第一个要素,我认为是他丰富的商业经验

 

巴菲特其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投资者,而是他还是一个生意人,还是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并且他做生意的经历,比他做投资还要早,从他6岁就开始了。6岁那年,巴菲特全家人去

 

一个景点度假,出发之前,他花了25美分,买了6听可乐,到了景点之后呢,他就向游客兜售,以5美分一听的价钱卖出去,所以就卖了30美分,净赚5美分。这是巴菲特一生中做的第一笔生意。尝到这个甜头以后,他就经常卖东西,做各种小生意,批发过来,然后零卖,赚一个差价。

 

在他13岁的时候呢,他又做了一笔很成功的生意,就是送报纸。那个时候他当然在读书咯,他是利用业余的时间来送报纸,而送报纸能赚多少钱取决于他送报纸的速度。送的报纸越多越快,当然他赚的也就越多。而巴菲特非常善于动脑筋,设计了一条最高效的送报纸的路线,可以尽可能地减少重复的路程,所以他每天送的报纸远远超过其他人。他每个月可以靠业余时间送报纸赚到175美元,这在当时就是一个年轻人全职工作的大概收入。送了一年多以后呢,他又拿出积攒下的1200美元,买了一个40亩的农场,成为了一个小地主。

 

就是这样非常丰富的从商经历,让年轻的巴菲特形成了敏锐的商业嗅觉和非凡的商业智慧。到他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已经赚到了5000美元。在他父亲的建议下,巴菲特来到了著名的沃顿商学院读大学。但是他发现,沃顿商学院里的课都很乏味,教授们懂的还不如他懂的多。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一个刚刚读完高中的人会觉得他比教授懂得还多。因为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简单讲就是那些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呢是那些难以通过语言表达,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我们知道做生意是一个实践为主的领域,通过做生意的实践,一个人可以积累起大量的跟商业有关的隐性知识,而这些知识恰恰是那些只知道看书、读论文的教授们所不了解的。这就是为什么年轻的巴菲特会有那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并不是一种狂妄自大。

 

不仅如此,当多年以后,巴菲特的投资越来越走上轨道,成功收购了几家公司以后,他的商业才能进一步得到了发挥和锻炼。比如说,他收购了一家老牌的纺织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后,他不仅重新任命了公司的总经理,而且还亲自参与了公司的管理。在他成为《华盛顿邮报》的第二大股东,并进入了公司董事会以后,他对公司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都做出过非常大的影响。实际上,亲身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让他积累了很多观察、理解和运作公司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够帮助他更好地判断一家公司是不是值得长期投资,是不是一家千里挑一的优秀公司。

 

所以跟那些纯粹的,坐在电脑前研究K线图的投资人相比,巴菲特的经历要更加丰富、立体,他既是投资家,又是企业家,这种独特的交叉性经验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巴菲特成功的第二个因素,是他选择了最好的投资老师

 

注意我这里用了“选择”二字。这个很重要,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主动地去选择最好的老师,许多人如果能被一个导师挑中就已经是万幸。但同样是教授跟教授之间,他们在水平或者人品上,也可能天差地别。而最让我感叹的是,二十多岁的巴菲特,竟然有这样一种意识,主动去拜当时最好的投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知道格雷厄姆是因为巴菲特读到了他那本最著名的作品《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看了以后震惊了,于是马上申请去哥伦比亚大学,到了格雷厄姆教授门下。

 

而果然如他所愿,格雷厄姆教给了巴菲特真正的投资思想。其实巴菲特在那个时候炒股票的历史也已经很悠久了。他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曾经做过股票经纪公司,所以小巴菲特在十岁的时候在耳濡目染之下就开始炒股票了,但是他炒股票的方法,和其他人没太大不同,就是频繁地买进卖出,直到拜格雷厄姆为师,得到了价值投资的真传以后,他的水平才突飞猛进。

 

在投资上,巴菲特还有两个书本上的老师,对他影响也非常大。一个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凯恩斯在投资上成绩也很不错,而他的投资理念是集中投资,只选取几只最看好的股票,以博取尽可能大的收益。还有一个书本上的老师费雪,费雪也是著名的投资家,费雪写过怎样挑选成长股,也对巴菲特启发很大。

 

不过巴菲特主要的真传来自格雷厄姆的思想,而他后来青出于蓝,得益于他的搭档查理·芒格的启发。所以查理芒格也可以说是巴菲特的老师。而且上个礼拜我讲芒格的时候,已经说了,芒格早年的工作是做律师,经过巴菲特的反复劝说,才进入投资业,所以芒格这个老师也可以说是巴菲特主动选择的。主动出击,选择最好的老师,来不断地升级自己的投资思想,是巴菲特成功的第二个主要因素。

 

巴菲特成功的第三个主要因素是独立思考和坚持原则

 

巴菲特在他的整个投资过程中,特别注重维持自己的自主性。他最早创立的投资公司,是合伙人制的,他从医生等一些高收入群体中找到信赖他投资水平的人,让每人出五万美元入伙。而那些投资人呢却并不知道巴菲特买哪些股票,更不可能影响巴菲特的投资决定,或者给巴菲特提任何建议。每年只有一天,巴菲特会见这些合伙人,就是1231日,在这一天,巴菲特会告诉大家,这一年他的投资收益,而合伙人可以决定是继续追加资金还是把资金撤走。当然因为巴菲特的投资业绩总是很出色,所以很少有人会把钱撤走,大多数是继续追加资金。而创立这个合伙制的投资公司的巴菲特,那个时候有几岁呢?只有26岁。

 

26岁的巴菲特在投资界开始一展身手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明确地坚持一个原则,就是独立思考,完全自主地做出投资的决定。他说他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过一条永远不会忘记的建议,那就是:“即使其他人对你表示认同,这并不能说明你就是对的或是错的,你是对的是因为你的事实和推理是对的——这是唯一让你正确的东西。”

 

他特别鄙视那些通过听小道消息来炒股的人,他断言,那些靠听消息炒股赚到暴利的人,不久之后,很大可能会遭遇巨大的亏损。巴菲特所有的投资决定,都来自于对公开信息的分析,这些信息包括公司的年报,每天主要的财经报纸,以及各种行业的专业杂志比如家具业的杂志、饮料业的杂志。而他唯独不关心实时的股票行情,换句话说,巴菲特炒股是不看盘的,他认为短期的价格波动完全是噪音,是没有意义的信息。所以巴菲特到今天为止,连电脑都不用。他有一句很牛气的话是“我的脑袋就是电脑”。而且巴菲特虽然是投资大鳄,却一直远离着金融中心华尔街,而是固执地居住在老家,比较偏僻的中部小城,这种远离闹市的生活也是他为了保持独立思考所做的选择。

 

由于这样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巴菲特在买股票的时候,往往能反向操作。在别人贪婪的时候,他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他贪婪。因为格雷厄姆曾经提出过一个“市场先生”的理论,把股票市场比作一个人,而人是有情绪波动的,有时候市场先生很乐观,心情很好,有时候市场先生很悲观,特别消极,股市也是一样,它的涨跌就像人耍脾气一样。那么当市场情绪低落、消极、悲观的时候,有些优质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会下跌到一个非常便宜、远远低于其真实价值的价格。比如说巴菲特决定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的时候,它的市值只有8000万美元,而巴菲特估计当时华盛顿邮报的价值大概在4亿到5亿美元之间,所以巴菲特就在别人对短期市场前景特别悲观、大举抛售《华盛顿邮报》的时候,连续大举买入。这就是他独立思考的一个体现。在股票市场中,只有坚持独立思考才可能赚钱,这可以说是巴菲特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启示。

 

我觉得,单单讲独立思考并不难,难的是知行合一,在行动上也坚持贯彻,更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知行合一,巴菲特现在已经88岁了,他贯彻着他一以贯之的原则,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讲到这里,我已经给大家介绍了巴菲特的三个关键的成功要素,分别是丰富的从商经验,选择最好的投资导师,以及在投资中独立思考。接下来我来讲第四个成功要素,就是强大的沟通能力和社交圈

 

巴菲特其实是一个很有人缘的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待人真诚,不虚伪,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表达能力强,善于沟通有关。

 

说到待人真诚,有一个细节特别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知道巴菲特是一直住在他的老家,美国中部的奥马哈市,他住的也不是豪宅,就是一个普通的老房子,而他对于他的邻居们特别好。附近街区的小孩都喜欢到他家去玩,巴菲特也是敞开大门,让他们自由进出,而且可以任何拿走吃的东西。根本没有一个亿万富豪的架子。

 

再讲到沟通能力呢,巴菲特年轻的时候主动去学习了沟通技巧的课程,而这个能力在他的后来的投资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他26岁创办合伙制投资公司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是初出茅庐,并没有什么名气,所以全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色,说服别人拿钱出来委托他进行投资。到三十多岁时,巴菲特就已经在尝试收购看好的公司,但是有些企业主对这个年轻人很有戒心,不愿意把公司卖给巴菲特,而往往他们在跟巴菲特深入交谈了以后,就能转变看法。

 

由于巴菲特的真诚和沟通技巧,以及他在投资上逐渐积累起来的名气,巴菲特的交际圈变得越来越广泛,他有各行各业很多朋友,从而也结实了很多优秀的人,这其中有很多是大公司的管理者。通过充分的交流,他能够判断出哪些管理者拥有特别出众的个人特质,而这样的管理者往往能带领公司不断前进。所以他选择大举买入甚至并购的公司,往往都有着出色的管理者。在他收购过的这些公,巴菲特从来没有解雇过某一位CEO,而是充分放权,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公司,因为这些人的能力和品质都早已得到了巴菲特的认可。

 

由于巴菲特的个人声誉太好,使得他在一些投资并购中省了很多钱。比如有的公司在遭遇要被某个投资大鳄并购的危机时,会首先想到巴菲特,心甘情愿让巴菲特出相对低一点的钱来并购他们,而不是让另外的投资大鳄来并购。因为巴菲特会更加尊重管理层,在并购之后允许他们按原有的轨迹发展,只是要求在争取股东回报上再努把力,而另外的一些投资大鳄,往往是恶意收购者,他们很可能会替换公司的原来的管理层,并且不顾及公司的长期发展。

 

所以巴菲特极高的个人声誉和强大的社交能力,是他在投资界叱咤风云的一个重要原因。

 

好了,这就是这一期我给大家介绍的主要内容。今天我给大家讲了巴菲特成功的四个主要因素,分别是是丰富的从商经验,选择最好的投资导师,独立思考和坚持原则,以及强大的沟通能力和社交圈。

 

下一期,我讲给大家介绍我从《巴菲特传》里提炼出的第二部分精华内容,如何获取大多数人不了解的信息,这里是《采铜·好书精读》,我们下期见。

 

 

第二期:如何获得高价值的深度信息

 

大家好,欢迎来到《采铜·好书精读》。

 

这一期我给大家讲《巴菲特传》,上一期我已经给大家讲了巴菲特成功的四个主要因素,这一期我准备再往深的地方挖一挖。来讲讲如何获取有价值的深度信息。

 

巴菲特以长期高速增长的投资回报著称,在投资界有很多的追随者,但是在学术界,他却常常不受认可。原因是那些经济学家、金融学家们无法从理论上解释,巴菲特为什么能取得这样远远超过大盘整体走势的投资业绩。

 

在大学的金融课堂里面,主流的投资理论,叫有效市场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不论什么时候,一个公司的所有公开信息都可以从它的股价中体现出来。当某只股票的消息披露后,交易者会迅速采取行动,选择买入或者卖出,直到它的价格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所以股票的价格总是合理的,它是所有的投资人根据所有公开信息,做出理性反应、集体投票之后的结果。

 

这个理论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无法从股市里赚到钱,因为你很难比整个市场的判断更高明,有时候你赚钱了,只不过运气,过段时间,你还得还回去。

 

客观来说,作为投资领域中的主流理论,有效市场理论有其合理性,它对于所谓的技术分析流派的批评是非常有价值的。所谓技术分析流派,就是通过研究K线图的走势,通过各种假设的理论和计算,来预测未来走势的方法。但是有效市场理论家们把这些人称为骗子,是占星术士,因为股票价格走势只是记录了历史,是过去的信息的反应,不可能预测未来,当前的价格是对当前信息的全面反应。

 

不仅如此,有效市场理论的学者们对巴菲特这样的价值投资者也是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巴菲特的投资业绩,只是某个小概率的随机事件。就像有一万个人抛硬币,总有几个人能连续很多次都抛出正面。这并不是抛硬币的人水平有多高,而只是恰巧有人运气好而已。有这种观点的人,包括世界上最顶级的经济学家,诺比尔经济学得主,比如保罗·萨缪尔森,尤金·法马。不过耐人寻味的是,虽然萨缪尔森对巴菲特颇有微词,但是他还是很早就购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因为这个投资收益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

 

但是呢,巴菲特对有效市场理论不屑一顾,也并没有把这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言论放在眼里。他说:“市场经常是有效的,但并不总是有效的”。巴菲特之所以厉害,就在于他能抓住一些市场无效的机会,抓住市场对某种股票错误定价的机会,以极低的价格买入优质的公司。

 

现在我想从思维研究者的角度去评价巴菲特和有效市场学家的争论。那些理论家们,确实从理论的逻辑上来讲很有说服力,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一个另外的事实,那就是,任何事物它所包含的信息是分层次。有些是大家都能看到的表层信息,有些是需要深入挖掘以后才能发现的深度信息。对于一只股票来讲,虽然公开信息对于所有投资者都能得到,但那些深度的信息只有依靠特殊的能力才能获取,而巴菲特就有这样的能力。

 

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同样是看一副画,不同的人看出的信息是不一样的,越是专业的、训练有素的人,他能从这幅画里读出的信息就越多。那么评价一个公司也一样,像巴菲特那样的顶级投资者,他们对一家公司的解读要比普通投资者深入得多也全面得多。在投资界和学术界,有一个非常具有局限性的传统,就是他们都关注可量化的信息。他们去看一只股票,看的只是一系列的财务指标,以及股价变化情况的分析。当你分析的信息只是量化信息的时候,确实你可以做很多统计的运算,得到一个貌似很科学的结论,但是,你没有意识到的是,可量化的信息并不能代表一家公司的全部,还有很多无法量化的,定性的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些理论家,和坐在电脑前的分析师没有看到。而巴菲特看到了。

 

我这里打个比方就很清楚了。我们要了解一个人,难道只需要得到他的身高、体重、三围,以及体检报告这些数字就可以了吗?这些数字只是让我们了解这个人的一个轮廓和大体状态。但是,如果你没有亲自跟这个人有过深入的交谈,或者朝夕相处过,你怎么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呢?一个公司也是这样,公司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可能比单个人还复杂的多,所以我们怎么可能就靠一些数据来完整地了解一家公司呢?

 

所以简单做个总结的话,有效市场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市场的所有参与者无偏差地获得所有的信息,但是这个前提是不成立的。巴菲特等极少数投资者,能够看到绝大多数其他投资者所以看不到的信息,这是他们获利的关键。而我认为,不仅是投资,不论是做生意,还是做科研,还是做别的事情,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信息,都是极为重要的致胜法宝。

 

我记得在一本特别火的创业类书籍《从01》里面,硅谷投资家彼得·蒂尔写道,他面试创业者有一个堪称杀手锏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你相信什么大多数人不相信的事情?这个问题也是跟巴菲特的思想异曲同工。

 

所以接下来,我想给大家具体讲讲,怎样跟巴菲特学习,获取别人不知道的、有价值的深度信息。这里我会讲四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实地调查

 

巴菲特早年投资的一个成功案例是投资了运通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运通公司就已经是广受好评的提供信用卡服务的公司,当时呢有近100万人拥有美国运通卡,方便了很多美国人消费购物和外出旅行。这家公司也被很多投资者所看好。但是由于一次意外事件,运通公司需要作出一笔高达1.5亿美元的巨额赔偿,这使得运通公司的股价从60美元一路下跌到35美元,即便跌了这么多以后,华尔街的股票经纪人们还是在不断地唱空这只股票。这个时候巴菲特入场了,他买入了运通公司的股票。

 

他做出了这个决定,是因为他不只是从财务数据上去评价这家公司的,而是从这家公司的内在品质去评价的。虽然意外事件让运通公司遭受了巨额损失,也影响了公司形象。但是巴菲特做了实地调查,他到了自己常去的牛排屋,站在收银台后面,观察顾客们是怎么付钱的,他发现,消费者还是一如既往地使用运通卡来买单,并没有受这次危机事件的影响。然后他又跑到银行、旅行社、药店、超市等很多地方去做实地调查,发现人们还是乐意使用运通卡,运通卡在大众心中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损伤。

 

这个结论与在股票市场上的风声鹤唳造成了截然反差。当时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不看好运通公司,但这种判断仅仅是基于表面的财务数字以及悲观情绪的渲染。而格雷厄姆通过实地调查,得到的定性信息,告诉他运通公司仍旧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仍旧具有很好的内在品质,所以他等到运通公司股价腰斩的时候,果断出手,后来证明这笔买卖非常划算,在危机过后,运通股票一路上涨,而巴菲特真是捡到了一个大便宜。

 

这就是获得深度信息的第一个方法,实地调查。接下来我讲的第二个方法是关注微小细节

 

巴菲特每天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阅读上,他要阅读大量的公司年报和各种专业资料。年轻时,他每年要阅读几千份年报,年纪大了以后,数量有所减少,但仍旧保持在每个星期研究20份年报,每年1000份左右。而且巴菲特的思维非常缜密、细致,他能注意到极少数人不会注意到的细节。

 

有一次,巴菲特准备收购事达家具店,他翻看了公司过去三年的财务报告,并且向公司当时的老板沃尔夫提出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审计人员为了说服某些年份的情况而做出了一些小的批注,尽管每年的批注基本一样,但是有一年审计人员的用词稍微出现了一点点的变化,这个变化引起了巴菲特的注意,于是巴菲特就请沃尔文解释一下这种措辞变化的原因。沃尔夫听到这个问题差点从椅子上掉下来,因为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人会去读那些细小的批注,就算看了,也不可能注意到不同年份间这些批注的用词的变化,而巴菲特恰恰注意到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人在阅读或者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他只是在用有限的注意焦点来提取信息,他提取到的信息很可能是不完全的。所以同样一份资料比如说公司年报摆在面前,不同人获得的信息也不尽相同。有些人获得的信息多,有些人获得的少,而像巴菲特这样事无巨细的研究分析年报的人,他可以把那些最深沉、最细节的信息从年报上找出来。这也说明,有效市场理论的前提是很难成立的。

 

刚才我们讲了巴菲特获得高价值的深度信息的前两个方法,分别是实地调查和关注微小细节。接下来,我来讲第三个方法,研究历史

 

20世纪80年代,巴菲特考虑买入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于是他对可口可乐公司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此之前,他喜欢喝百事可乐,他就果断地把百事可乐给戒了,换成了可口可乐。他阅读了可口可乐大量的年报。可口可乐公司成立于1886年,所以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将近100年的历史,经历了很多起起伏伏。而巴菲特不仅仔细阅读了可口可乐近几年的年报,而且他把可口可乐最早的那些古董级的年报,都找来研究。

 

他通过年报回顾了可口可乐的 历史,并且对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切片式的详细分析。通过研究这些古老的年报,他对可口可乐这种饮料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挑战,有过什么样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有了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多得的了解。巴菲特是这样解释阅读年代久远的财报的价值的:“就像一些人喜欢收藏老爷车,我收集过去的财务报告。另外,就像研究地理和人类一样,我会为一家公司在不同时间点上拍摄快照,并且回顾是何种因素让它发生改变,又是何种因素让它不同于其他的公司。”

 

其实早在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他就经常在图书馆里阅读旧报纸。他曾回忆说:“我尽可能多地读1929年以来的所有报纸,我什么都读,不只读关于商业或者故事的报道。历史非常有趣,报纸上藏有各种历史:一个地点,一篇故事,甚至是广告。这些会把你带入一个不同的世界,让你感觉到自己活在那个年代。”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而巴菲特通过阅读大量久远的资料,了解了公司和社会的变迁,他就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做投资,所以他比其他人看得更深、更远。

 

这就是获得高价值的深度信息的第三个方法,研究历史。接下来我讲第四个方法,阅读各个行业的专业资料

 

这里我想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他日常阅读的资料应该包括那些。当然这其中得包括大量的公司年报,以及重要的财经报刊,但对于巴菲特来说,他还经常阅读另外一种资料,就是各个行业的专业杂志。比如说他会订阅,讲怎样在超市里管理肉类部分的杂志叫《杂货商》,会阅读传媒业的杂志比如《广播》,会订阅保险业的杂志比如《财产和意外保险评论》,以及饮料业的杂志比如《饮料文摘》。通过阅读这些专业杂志,他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这些行业的专家。

 

有一次巴菲特准备收购一家家具店的时候,跟当时的老板谈判,在交谈过程中,那个老板发现巴菲特对家具业的了解竟然比他还深入,着实吓了一跳,最后当然还是心悦诚服地把这家店卖给了巴菲特。

 

他去收购一些报业公司的时候也是这样,因为巴菲特13岁就开始送报,所以他对报纸情有独钟,而且他深切地意识到,一座城市里面发行量最大的当地报纸往往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可以垄断当地的广告投放,所以他就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收购在某个地区居于领先地位的报纸。而当他和那些报纸原来的拥有者进行收购谈判的时候,对方也不得不为巴菲特对报纸行业了解的专业程度所佩服。而当收购完成之后,巴菲特甚至会亲自去参与报纸的管理,以增强它的市场竞争力,比如说他在收购了《布法罗晚报》之后,就亲自参与了这家晚报的管理好多年,公司的方方面面都要过问,特别是对于如何优化版面,提高新闻的竞争力方面,提出具体的知道,目的是击败当地的一个主要竞争对手,《布法罗信使快报》。几年以后,在巴菲特的强攻之下,《布法罗信使快报》在竞争中失利,关门大吉。

 

所以从巴菲特的知识结构来讲,他不仅对投资、财务这些知识非常精通,而且对很多个行业特别是若干个消费品行业以及传媒业特别精通,可以说是这些行业的专家。这种专业的行业知识的积累也能让他去评价一个公司的时候更加全面、专业和敏锐。

 

讲到这里,我今天这期的节目也就讲完了。在这一期里,我给大家分享了一个重要的获得商业和投资成功的方法论,就是获取大多数人不知道的高价值的深度知识。并且以巴菲特为例子,列举了四个获取深度知识的方法,分别是实地调查、关注微小细节、研究历史和掌握专门的行业知识。

 

今天呢我还要给大家一个实践练习,就是以一家A股公司为对象,借用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方法,想想你能通过什么样的研究,掌握跟这家公司有关的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深度信息。在行业的选择上我建议选巴菲特擅长研究的消费类公司,A股中比较知名的消费类公司有贵州茅台,云南白药,格力电器,比亚迪等等。

 

希望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写下你的感想和收获。

 

下一期我会继续讲《巴菲特传》中的第三块核心内容,如何应用护城河理论提升企业和个人的竞争力。这里是《采铜·好书精读》,我们下期见。

 

注:本内容是付费音频节目《采铜·好书精读》深度解读的第七本书的前半部分文稿。该节目会在一年时间内深度解读50本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每本书分四期讲解,一周讲完。欢迎扫码订阅(需在网易云音乐App中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