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浩容
【80后/作家/咨询师】 哲学、教育双博士生 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 著有《心灵驯兽师》、《烦恼心理学》等书 现居上海,专职咨询与写作 公众号:故事心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川建院新作|2024年世园会成都国际友谊馆 ·  5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河内建築設計事務所|“从天花到地板”住宅 ·  3 天前  
有方空间  ·  墨西哥Torre Avancer办公楼 / ... ·  6 天前  
archrace  ·  竞赛 | 圣莫里茨湖畔别墅设计竞赛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浩容

你读一辈子书,真的是因为喜欢读书吗?

高浩容  · 简书  ·  · 2018-02-26 00:59

正文

在谈今天的主题前,我想先对心中喜爱的作家表达一下敬意,他就是倪匡。

金庸、古龙都是所崇敬的作家,逻辑结构缜密的金庸是人才、人物快意恩仇的古龙是怪才。但什么都能写的倪匡,真是奇才啊!

谈到倪匡,有篇关于他的访谈段落,让我特别感动:

当年,他(倪匡)参加台北文学座谈会,与好友三毛相邻而坐,在座者都是硕博。倪匡自我介绍时,站起来说:「不好意思,我只有初中学历。」

议论声还没过去,只见三毛「蹭」地一下站起来,环顾众人:「我也很不好意思,我才小学毕业。」

日剧:深海鱼男

接下来我想可以谈谈今天的主题,关于某些离不开「舒适圈」,却又不知道该往哪里去的人。

一个人之所以无法离开舒适圈,往往肇因于无法放弃故化的价值体系。就像一个清朝人,即使社会开放了,他依旧无法放下从小被灌输的封建皇权思想,那些思想早已深入骨髓。

对他来说,民主、自由都是不安全的怪兽。但这不能怪他,因为陌生的思想就像外星球,令人畏惧。

我想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就是高校。就一个读了两个博士的人,人生超过三分之一都在高校,也上过大学讲台教书,后来跑到民间工作的人。我谈这个应该有那么一点参考价值。

在学院待久了,有几年染上一个不好的毛病,看人的眼光老摆脱不了学历、文凭这些标准。拿来看自己,也拿来看别人。

后来之所以离开,也是想通了这一点。

能够想通,不得不说受了很多人的「启发」。

博士班末几年,越发见证不少人读书很认真,但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在学院里长期待着,却只是害怕社会,选择窝在校园中好逃避社会。

更糟糕的是看到一些人,学历很高、书也读得很好,便以此恃才傲物,好像只要学历高、读书好就比其他人都了不起。

但这些人有的受自己的焦虑所苦,有的则是受生活所苦。能读懂艰涩的德文原典,却连怎么用中文跟人打交道都不太会。

三十几岁,大谈伦理学、社会哲学、公民责任,同时却是个啃老族,跟家里人要钱要不到还会生气。在外头,因为职业和资历,连申请一张信用卡都很困难。

去便利商店打工,人家都不见得要。在职场、男女交往、融入社会等方面,处在边缘的地位。

如果说小时候如此,是被父母威权式的价值观胁迫。成年之后呢?

有个概念叫 「自渡」 ,用最浅显的方式说明,自渡就是能够「靠自己好好活下去」。

美剧:黑钱胜地(Ozark)

读书读到无法自渡。搞到生存有问题(个体)、与人相处(群体)也有问题,天天谈渡人的道理,真是匪夷所思又悲伤的一件事。

某些人是真的在学院里面非常努力的做研究,并且研究本身就是他们喜爱的事物,我佩服这些人。但这些人跟躲在学院里头不出来面对社会,面对自我的人,完全是两码子事。

近几年面对公共事务,常提到道德的勇气,在我看来, 「独立的勇气」 或许比道德的勇气更重要。一个没有独立勇气的人,要他坚守道德?未免要求太高。

回头来说,学历很重要,但换个人生的视角,重要的事情太多,学历只是夜空中的一颗小星星而已。

谈到这里,我不是为了批评。

相反地,我是担忧,尤其其中某些人是我的朋友。

尽管有许多人智力(至少读书学习方面)没问题,但 他们的社会功能却没有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妥善建立起来。 这些功能,却在以学历与考试分数为单一标准的视野中,被漠视了。

社会功能包括待人接物,包括如何向他人求助,人际之间的同理与关怀,如何在生活中以退为进等等。

他们的社会功能很难在高教的学院中建立起来,因为高教阶段很少重视这一块。

但这也不纯然是高教的问题,就像大学教师不需要跟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同样必须修读教育学程,就在于高教有自身的特殊性。

但这也使得社会功能缺失的年轻人,他们可能茫茫然于打开封闭心灵的困境,却不知该怎么去做。

有意思的是,某些教师本身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他们真的不大会跟人打交道。但当他成为学院的一员,他是得到保护的。但这个保护过去「老师如父」的传统下或许有用,现今学生不鸟这玩意儿的多了去。

慢慢地,这些教师也成了教师团队中的边缘分子,他们在课堂内外都难以建立良好、长远的人际关系。

当他们的工作没问题,好歹保有基本的生存能力。一旦工作有了变动(好比在少子化下,渐渐有些高校要关门大吉),他们之后如何生存,令人堪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