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
企业知识管理实施与知识库构建的方法论课程
·
香港著名的导演陈嘉上说过一个邓超的例子,他想请邓超演他一部戏的男主角,就约了邓超聊天。
大部分演员见导演都是问剧情、对手、片酬这些内容,但邓超来了这些都没问,而是问了一句:
“导演,为什么要拍这个戏?
”
这一个问题就把陈嘉上给震住了,一方面是因为很少有人这么问导演,另一个是导演清楚这是一个
“本质”的问题
:
电影是看导演的艺术,导演的目的是根本因素,这个根本因素决定了演员应该如何去表达角色。
因为这一次接触,陈嘉上就觉得邓超这个演员不一般,就特别看重他(这个事情发生在2010年左右)。
最近张泉灵发了一个微博,大致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高手都更关注本质的东西。
那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会关注这个?
其实背后是知识的层次问题!
“我的家有爸爸妈妈和我,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就
各奔前程
,晚上殊途同归。
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
指手画脚
;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
来者不拒
;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
呆若木鸡
。
我成绩不好时,爸爸同室操戈,
心狠手辣
地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
袖手旁观
,从不见义勇为。”
这样的内容,一看就是段子。
但小朋友学会了新东西,总愿意去用一下,而且很多时候用的地方不对,让人捧腹,
倒
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不仅仅小朋友这样,其实成人何尝不是呢?
当你手中有一把锤子的时候,你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钉子
。
总想着用这把锤子解决所有的问题,总认为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你这个锤子,而忽略了现实情况和真实用户需求的声音:
从知识角度看这个问题,首先是掌握的知识量太少,因为你就一把锤子的时候,不用它没有可用的;
其次是,在学习一个“锤子(类比为知识)”过程中,没有明确出所掌握知识的应用范围,不知道该项知识的使用场景,之前
有一篇文章详细写过
,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有一种状况
,面对一个问题时自己束手无策,但当别人搞定了发现它用到的方法和工具你都会。
这里面也牵涉到一个
情境
知识
的掌握问题,利用方法和工具的场景也是知识,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用什么知识!
还有一种状况
,当你费劲八叉的完成某事情或者准备去大干一场的时候,你的老板说:
这个事情没必要做,
或者说
,这个做了也没啥用!
这个时候,相信你的心一定是拔凉拔凉的!
但很不幸的是,你们老板说的可能还是对的。
你擅长做搜索引擎的SEO(搜索引擎优化),2017年你们要做某个面向一线城市白领的产品,你跟老板汇报要求投入,准备大规模推广你们那个一天超不过20个IP的公司网站,希望通过这个来吸引他们来购买。
老板把你否了,你一定很不服气。
但老板也许是对的,从PC互联网到移动的互联网,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已经变化了:
他们大部分是通过移动终端获取资讯、虽然依然用搜索但主动地搜索却已经不是主要的手段,这个时候传统的SEO方法已经不灵了。
你只掌握了SEO的知识,却没有掌握适合环境、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段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用这种手段的知识,所以看起来你的老板就比你技高一筹!
其实,我是想说,
对于知识的掌握可以分为四层:
-
第一层是知道是什么(What)
,这个看看维基百科之类的资料就可以大致清楚了;
-
第二层是知识如何去做(How to)
,这里包括流程、步骤、核心控制点、常见问题与对策等、最佳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