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人问柴柴
会不会开车
时,柴柴都会心生犹豫,然后谨慎地回答,
“驾照我倒是有……”
这个心虚的回答暴露了一个尴尬的事实:如果按照拿驾照的年份算,那我应该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司机”;但如果从开车的稳定性上看,那我只能算是一位典型的
“小白”。
这是因为柴柴我比较笨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我开车时总会遇到
一个难题:
对路况不熟!
我开车
必须依靠导航
,但由于
手机
导航更方便
,所以在开车过程中难免分神,手机、仪表盘、路况、行人、红绿灯…各种信息手忙脚乱照顾不过来。
如果再碰上临时改变目的地、或者要去加油站等......那简直就是噩梦一场了。
那这个问题,能通过科技手段解决吗?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柴柴在电视前观看了湖南卫视的《我是未来》节目,其中展示的利用AR技术(也就是“增强现实”)战胜30年驾龄老司机的片段让人惊讶不已。
直接看图:
这张图上的东西,叫做
“AR辅助驾驶”
。与传统汽车仪表盘不同的是,配有AR辅助驾驶的汽车仪表盘左右两侧,显示车速等车辆信息,而画面主体,则是实时路况和导航信息的融合。
这就是AR的含义所在了:
虚拟的仪表盘和导航,与真实路况在同一块屏上显示
,虚实融合,一眼就能获取开车时所需的各项信息,尤其是导航信息。
这套来自
斑马
网络
的
解决方案叫做
“AR辅助驾驶”
,也并不仅仅是看起来比较炫酷,而是有着更实际的作用:
安全和智能。
先说安全。在传统的驾驶场景下,驾驶员通过中控和仪表盘获取信息的时间,分别是
1秒和0.3秒
。这一时间看似很短,但却会干扰驾驶员的注意力,往往会引发事故。
这还是技术稳定的驾驶员在普通场景下的信息获取时间,对于我这种小白司机来说,看各种信息的时间恐怕更长…
如果再用手机导航,或者想找个餐馆什么的,那就更危险了。
世界卫生组织在官网上挂出过一份数据:
使用手机的驾驶员,比不用手机的驾驶员,发生车祸的风险要高4倍。
(http://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road-traffic-injuries)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
“我是老司机,开车瞄一眼手机,找个餐馆,肯定没事的!”
怎么说呢…人都有一种很常见心理偏差机制,叫
“达克效应”
。
意思是说,
我们总会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
力
,
“虽然别人开车看手机可能会出事,但是我的话就没问题!”
不过
从统计信息上来看,其实…我们并不比别人高到哪里去…
而在
AR辅助驾驶
中,各项信息都融合在一屏中,获取信息的时间可以被
压缩到0.2秒,
这就大大
降低了分神的时间
,当然能提升开车的安全系数。
顺带一提,其实
提升信息获取效率
这件事,也不光是斑马在做,军事界也有同样的需求。
比如包括F35在内的一些战斗机,就采取了
HUD
——也就是“平视显示器”——的内部设计,目的就在于让飞行员在战斗时,能够一眼掌握敌方目标和战斗机的各项信息,不必分神。
除了更快地获取信息以外,AR辅助驾驶还能提供
更为直观的导航体验
。
在《我是未来》节目中,节目组真的叫了明星王博文(跟柴柴一样是个小白司机_(:з」∠)_),开着搭载AR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在上海街头兜了90分钟~
从这一实际的驾驶过程中,我们就能看到AR辅助驾驶的“直观”所在
:
识别车道,渲染转向标
智能识别
前方电动
车
从这几个画面中可以看出来,AR辅助驾驶可以
智能识别路上的分道线、红绿灯、转向标、人行道、电动车等一系列重要信息
,然后对这些信息在画面上进行
增强渲染
——
你没注意到前面的小电动车?我给你用红色框框标出来,你总能看到了吧!
更实用的是,AR辅助驾驶直接
把导航信息也融合到了实景图像
中
!
直接将导航信息融入实景
环岛多个路口的导航画面
在面对
多个出口的复杂路况
时,比起“驶入环岛,从右侧第4个出口驶出”的语音提示,这种
直接在画面上标出路线的导航方式
不知道要直观多少倍!
要是这项技术早点落地,我也不至于三天两头在高架上迷路了吧….
话说回来,要实现这种体验,
从技术层面来说难度是很高的。
就比如说在路口左转吧,那就至少需要获取
导航路线信息、红绿灯信息和车道信息
。而为了让“左转”的导航标志以直观的形式融合到实景画面中,至少还需要获取
车辆的位置和姿态等信息
。
同时,这些信息还要与
云端路况信息
结合,经过一套复杂的
算法
,才能呈现到驾驶员面前,这背后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据说斑马网络组建了超过百人的研发团队,花了两年多时间,才终于将这一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应用于量产车。
当然,技术强的公司也有不少。Google,苹果,特斯拉,包括国内的很多巨头,当然毫无疑问都具有极强的技术实力。这些公司同样瞄准了汽车及出行,大力投入自动驾驶。
跟它们相比,斑马的优势在于
通过对用户体验的理解,给技术找到了一个精准的应用场景:
至少在目前,AR技术、自动驾驶、互联网汽车,都还是飘在空中的名词,经常是概念先行,产品及研发还没到位,或者由于产品成本问题居高不下暂时无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