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就建在邛海旁。这里名叫邛海,其实只是片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初入水校,她学的是Op级帆船,这是一种适合于儿童的竞速小帆船,业内比喻“相当于帆船界的卡丁车”。
“她刚开始去水校,晚上哭,离家的时候也哭。”陈朝菊问她,“那不去了吧?”杨思琪不吭声,过一会儿她说:“妈妈我走了,但是我还是想你。”
“训练很枯燥的。大海没有参数可循,一个动作要练上百遍,上千遍,才能达到‘人船合一’。”原邛海水校副校长席庆勇说,“帆船比赛要绕标,考验转弯的能力。运动员用身体压住帆船调整方向。小角度转弯难度很大,压得太低,船容易翻。”
杨思琪胆子大。席庆勇记得:“她什么危险的动作都敢做,像只小猴子,呲溜一下钻到左边,呲溜一下又钻回来。”
2018年,国家冲浪集训队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次成立冲浪队,目标是进军2024年巴黎奥运会。此后,各省市开始成立自己的冲浪队,提供后备力量。
“四川作为内陆省份,发展冲浪项目,我们省比其他省份的投入要大。”席庆勇说。水校从20余名Op级帆船运动员中,选了一半队员去冲浪队,其中包括杨思琪和她的教练罗洋。
作为冲浪项目负责人的席庆勇带着队伍前往海南。除了运动员,同行的还有教练、文化课教师、外教甚至是厨师,他们要在离家近2000公里的海边重新开始。
时隔6年,杨思琪记得第一次见大海:“我以为那个海就跟正常的水一样,就是没有味道,但他们跟我说海水是咸的,我不信,他们说‘你可以试一下’,我就尝了一下,结果海水真的是咸的。”
大多数时候,她在上午6点30分起床,体能训练过后,从上午8点练到下午5点。风很大,她穿着救生衣摔在海里,“我特别害怕,一直在喊‘救我!救我!’”当她学会游泳,她对陈朝菊说,“妈妈,这比帆船还刺激!”
“那是一段追风逐浪的日子,哪里有浪,我们就往哪里赶。”席庆勇记得,国内的风浪小,浪高一般不到2米。
为了抓到更好的浪,队伍从三亚迁去陵水,有时在早晨5点30分起床,开车去近50公里外的万宁,“通常,我们的冲浪队到得最早”。
为了能见到女儿,陈朝菊曾在三亚找了份工作,直到冲浪队带着杨思琪前往巴厘岛、萨尔瓦多等国外训练基地。杨思琪话少,有时,陈朝菊是从教练那里知道她训练崴了脚。“她突然打电话来,问什么都不说,就说 ‘妈妈我想你了’,我知道肯定是有心事了。”
2024年3月,杨思琪在波多黎各参加世界冲浪锦标赛,获得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陈朝菊收到罗洋的消息,“我兴奋得一晚上都没睡着,这是我想都没想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