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这几天学生正在学习课文《月光曲》,能不能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一下这首乐曲?你给学生讲讲。”六年级岑老师问道。“可以,我以前弹过《月光曲》的第一乐章,也正想让孩子们感受一下这首经典的钢琴名曲。”
在周正忠看来,艺术是相通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的审美性都在于发现美、揭示美、创造美。“何不就用这篇课文上一堂音乐、文学相结合的欣赏课呢?” 于是,周正忠迅速确立了教学目标,他将这堂课分为“音乐导入——畅谈贝多芬”“初听音乐——引入月光曲”“阅读课文——感受文字美”“莱茵河畔——想象环境美”“月光海啸——欣赏音乐美”“乐曲创作—— 领略人格美”“大师心声——感悟思想美”七大部分,为孩子们带来一堂生动、近乎“语文”的音乐欣赏课。
伴随舒缓的《月光曲》音乐,周正忠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一同感受音乐之美。 “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文字写得很美?”“把你觉得美的词语勾画出来。”结合课文内容,周老师向孩子们抛出了问题。
“第8自然段,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时间、恬静、波涛汹涌……”
“多美的画面啊!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从这段的描述,你能知道音乐情绪是怎样发展的吗?”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深……”
在周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下,孩子们一步步体会到莱茵河畔、小镇茅屋、清幽月光的意境美,看似与音乐无关,但这正是月光曲产生的重要因素——环境,它让作曲家因景生情而萌发了创作灵感,而《月光曲》的传说则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艺术之美来源于生活。
这堂课成功引导学生领悟到美好乐曲的产生是离不开适当的环境的,周老师从课文中引导学生想象了三幅画面:小镇静夜图、月下茅舍图、月光海啸图,文字、画面、音乐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融合。“我以前也没有想过用语文教材上音乐欣赏课,正是偶然的机会让我重新阅读了《月光曲》这篇课文,它所蕴含的丰富的美育因素让我难以舍弃,于是才有了大胆的尝试。”周老师表示,这一次上课让他感觉到,突破常规,才能超越。“我一直在探寻让音乐入耳又入心,让学生真正感悟音乐之美的教学方法,或许这节课让我看见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