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要资讯
有专业的产业团队,有严谨的研究态度,还有点不正经,你们想要什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一县委书记,主动投案! ·  昨天  
贵州省发改委  ·  推动早投产早见效!贵州全力抓项目促发展 ·  昨天  
贵州日报  ·  贵州检察机关依法对许安决定逮捕 ·  2 天前  
百姓关注  ·  突发!两架飞机相撞,已致2人死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要资讯

棉花是如何改变中国的?

要资讯  · 公众号  ·  · 2018-05-16 15:50

正文

点击上方 “要资讯” 关注我们




衣食住行 是对中国人生活影响很大的四件大事,它们在历史上的变迁也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努力。当人们将 棉花 作为纺织布匹的原材料,一场变革就展开了。棉花的特殊性质使得这种植物已经成为了 中国人最喜欢 的衣物布料,并且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小小的棉花是如何完成这样的壮举的,就一起来看今天的文章。




比丝绸更神奇的织物


衣服的作用首要是 保暖 ,其次是 舒适 ,并且由此生发出了建立 礼仪 、区分 身份 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可以很轻松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衣服,无论是从面料还是设计上,也就能轻松地达成衣服应该具有的功能。


但这可不是什么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上,人类甚至连合适的面料都一直没发明出来,像今 天这样各种面料任君选的情况对于古人自然是奢求了。


对中国人来说, 最早 出现在视野中的纺织物就是 麻布


麻布坎肩复制品(真的基本都烂完了...


今天亚麻织物似乎 又一次成为了流行 的面料,最重要的原因似乎是因为它的 透气性和舒适度 。但古代的麻纺技术远不如今天, 粗针大麻布 是常见的形态,穿在身上常常 不贴合人体曲线 ,粗糙的麻布把娇嫩的 肌肤磨破 也是常有的。


现代的麻布穿着就一定舒服么


由于贫穷而且经常需要下地干活、码头扛包等贫民职业适合穿,对达官贵人来说麻布就不算好的选择了。更何况,麻布透气性佳的代价,就是它 漏风 。对于 缺乏取暖设施的古代社会 而言,保暖功能差的衣服就是在功能性上有巨大的短板,亚麻对他们而言算不上什么好衣服。


好在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一种神秘的动物纤维—— 丝绸 。丝绸的发明,让中国的纺织科学前进了一大步。用蚕丝纺织的布匹, 贴合人体曲线 ,穿在身上不会刮皮肤,外观看上去还有着 丝织品特有的光泽 。有这种面料可以选,有钱有势者自然非常满意。


唐代画家张萱作品《捣练图》(摹本)

描绘妇女捣练缝衣


这种满意不仅在中国本地盛行,还 流传到了国外 ——谁不喜欢滑溜溜亮闪闪的东西呢?


但丝绸锦缎的问题也很多。首先一点就是这种织物的 成本高昂 ,从桑树种植到蚕的养成,以至于抽丝缫丝,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每一道工序烧的都是钱。这种布料当然就和平民百姓的生活基本再见了。


丝绸每一步都不简单的


更何况,丝绸在极端气候下的表现并不好,它既 不能在夏天吸汗 ,也 不能在冬天保暖 ,功能性上仍然有所缺失,只能作为仪式性的服装使用。


棉花 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前两种面料不能解决的问题。虽然长絮的棉花在中国出现得很晚,但是一旦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热捧。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在棉织物的一些非常难得的 品质 上。


洁白的棉花


棉纤维制成的衣物,有很好的 吸水性和透气性 ,相比于动辄黏在身上的丝绸,穿着的舒适性大大提升。连达官贵人也要在 丝绸的布料里衬着棉衣 ,就知道棉布有多受人欢迎了。而相对于亚麻布,棉布的柔软和贴合程度明显提升,细皮嫩肉的人也不会因为棉布而磨破皮肤。

棉花是君子


长絮的棉花在中国属于从西方传入的 舶来品 ,最早在 新疆 获得了大规模的种植。


《梁书·西北诸戎传》 说:“ 高昌国 ……多草木,草实如茧,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


这个高昌国就是 今天新疆腹地的吐鲁番 一带。以水果闻名的吐鲁番确实是新疆不可多得适合种植各类植物的农业沃土。 南北朝时期 的这一记载,也标志着 长絮的棉花 开始进入了今天的中国境内。


吐鲁番作为北疆、南疆、河西之间的关键枢纽

不仅便于技术的集中,也便于扩散

但是直到这一时期,其实棉花的种植还是集中在 边疆地区 ,没有能完全进入中央王朝的控制范围。直到 宋朝 ,开放的商业环境给了长絮棉花进入中国的机会。不仅是成品,甚至还包括可供种植的 植株和种子 ,都成为了中国人经济作物里的一部分。


宋朝 海陆并进的商贸体系中, 陕西、广东、福建 三个贸易大省的人民逐渐被飘洋过海而来的棉花征服,成为了棉花 种植和纺织的大户 ,中国人的服装正式进入棉衣时代。


棉花分别从西北和东南进入中国

并接入到宋朝发达的国内交通网之中


等到了 蒙元南下 ,整个欧亚大陆的一大部分都归为了蒙古帝国旗下的领土,国内的贸易更为自由便利时,棉花开始伴随着阿拉伯商人的货船 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 一下子 击垮了亚麻市场和原生的短絮棉花 。农民们发现阿拉伯人带来的新品种,逐步放弃了原来的棉花品种,种到就是赚到。


这也就是史载 “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的真实背景。


虽然元的建立极具破坏性

但也迅速打开了亚洲各国的交流通道

中国在外贸上接力丝绸的青花瓷

同样是这一时期的多文化混合产物

不过棉花在它们最早进入中国的地区,也就是从 新疆到甘肃河西走廊 一线的农地里仍然大量生长着。其实这些地区在当时已经出现了不少 沙漠化的前兆 ,不适合植物生长。但棉花还是能在此地茁壮成长。


可以看到今天许多种植棉花的地区

还是颇为干旱的

其实一直到今天, 新疆 的棉花仍然为中国的纺织业提供着极为优质的原料。在新疆 石河子 的城市边缘,棉农用人力将大石头搬走,在沙石量过半的土壤里一株一株地用手栽种棉花,让它在新疆的 8级沙暴、40度 极端高温下生长。在这里,棉花植株几乎可以说是从石头里长出来的。


也是因为稳定的天山水源(玛纳斯河)

才成就了石河子绿洲

就是在这种别的植物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 唯有棉花 吸收阳光,绽放出自己的绿色光泽,并为人们提供纺织的原料。


还不仅如此,棉花植株生在 与沙漠交界的前线 ,在漫天风沙中还有着 守护土地的作用 。在新疆的8级风暴中,棉花仍然顽强地站在自己地土地上,与勤劳的人类一起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


一颗颗在荒野中随风摇摆的纯白小棉球,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棉与自然与人


在中国倡导全棉生活的领导者 全棉时代 ,一直以来倡导“ 用棉替代化纤,多用棉,少砍树 ”。最让他们动容的,正是棉花这种君子一般的品格:在荒芜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美好, 为世界贡献更多价值 。在主产地新疆的棉花有多美好,正是他们想要告诉世人的。



受到全棉时代的邀请,去年 日本殿堂级摄影师上田義彦 三次远赴中国新疆拍摄一系列摄影大片及纪录片。


60岁的上田義彦先生用自己的照相机零距离接触棉花的生长, 详细记录棉花全生命周期 。在他的照相机镜头里,棉花、自然和人类 和谐共生 ——人们通过棉,与恶劣的环境建立了联系;让辛劳的付出,有了收获的可能;绝望的沙漠,有了 新生的希望 ,这就是大师眼中 棉·自然·人 的平衡之道。


摄影@大勇工作室


摄影@大勇工作室

一起来看几条来自大师的精美照片和大师的心语。


新疆沙漠,8级沙暴,棉,无惧严寒,向上而生。


“早春,棉花那小小的幼芽便早早地出现在了荒凉又冷冽的大地上。” - 上田義彦


酷暑之下,戈壁之上,棉,生机绽放。


“初夏,棉花的绿叶郁郁葱葱的覆盖在整片大地之上,并缀上了朵朵优美的白花。” -上田義彦


唱吧,跳吧,棉,又是丰收 。


“晚秋,饱满、柔软的纯白棉花终于迎来了收获季的绽放。”-上田義彦

棉花让人和地球像纺织一样地交织在一起,让人们从习以为常的衣物身上发现顽强、天然、环保、甚至更多令人惊叹的生命价值。


图片来自国家地理


正如上田義彦大师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追寻棉的生命之光, 全棉时代用了8年 ——并将在未来用更长的时间将棉的价值深入更多人的生活。


END

来源: 地球知识局

若您有任何关于期货品种的问题,欢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