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告文案
只发广告,只发广告,只发广告。 发广告界最不值得关注的公众号。 一句话,都不想打动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告文案  ·  春晚之外,还有22张非遗海报 ·  昨天  
计算广告  ·  新年AI回顾与展望:技术、商业与未来 ·  1 周前  
计算广告  ·  [微信红包]春节快乐,发个大红包!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告文案

18 句挂在微博上的废话

广告文案  · 公众号  · 广告  · 2019-06-13 13:52

正文

过去大半年时间里

我在微博上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精力

一是感觉因为微博的传播在回暖

我想更多地去了解大众心理


二是一些有感而发的想法/吐槽/废话

它不适合发在朋友圈讨论

发到微博上能更快速地收到反响


下面整理了 18 句作为存档

也是 18 段,18 个瞬间

有长、有短





私以为,从业者今年都有必要关注下 OPPO 和 vivo 这两家在营销层面的动作。

尤其是 OPPO 是怎么推新系列 Reno ,还有 vivo 是怎么打造 iQOO 这个新品牌的。

它们对年轻人的精准沟通,尤其是在媒介上的用户触点设计,目前不说做得最好,也很难找到比它们更好的。





2019 年你只要去留意,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只能选择走自己的路。

因为它们放眼全球,找不到自己在品牌经营层面的参照物。

以往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在提案时,乃至品牌方自己私下都会说,「我们要做中国版的 xxx」。

但现在,无论是社交、支付、短视频、消费金融、知识服务,还是手机、电商、电影、综艺节目、食品/餐饮等多个领域,中国品牌只能做自己了。

尽管我们可能还会在某条广告片里,看到某个品牌借鉴了国外某支广告的影子,但大的策略路径,是没法复制过来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当下的局面,对营销人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长沙,去机场的路上,跟一位专车司机闲聊,关于广告,他的一些反馈:

1. 公众号对他来说,90% 的订阅都来自在商家消费时的要求关注,基本用过一次就不打开。

2. 朋友圈、抖音推送的(信息流)广告,基本都会看。



3. 看网文、小说、腾讯新闻的时候,App 推送的广告会看。

4. 他觉得现在 100 个专车司机里,有 95 个宁愿开车听音乐,也不会开车听广播,更不用说听广播广告。

5. 他说到了他这个年纪,穿衣基本定型,不会被服装品牌的广告打动,但是会因为食品广告去买吃的,因为一些汽车、手机相关的配件广告而去购买物件。

6. 他现在因为广告消费最多的是「被迫消费」。他举了个例子,自己 2 岁多的女儿前几天还跟爷爷吵着要吃妙可蓝多,后来一问她从电视上看广告看到的,虽然他觉得很贵,几片奶酪要十几块,但孩子要吃,就买了。

7. 他还觉得,他们这个圈层的人,很多品牌他们是不知道的,多亏了我们这些做广告的在打广告。





前几天,天猫发布了 2019 年的品牌沟通主题「生活各自理想」,有人说这让他想起网易的那句 slogan 「各有态度」。



这个对比还挺有意思的,稍微咀嚼一下:

「各自理想」比较柔,「各有态度」比较刚;前者有点感觉向内走,后者有点感觉往外冲。

再准确点说,「各有态度」这 4 个字,是网易新闻(不是网易集团)在 2017 年提出的 slogan,当时是从「有态度」变成了「各有态度」。





同样也是在 2017 年,天猫做了一次品牌升级,把核心 slogan 从「上天猫,就够了」变成了「理想生活上天猫」。

没记错的话,当时两者换 slogan 的时间点,非常接近,对外发布的时间点网易新闻在前,天猫在后,间隔不超过半个月。

两年过去后,回看这两个品牌的动作,网易新闻似乎已经淡化了「各有态度」,至少从 2018 年到现在,很少看见它围绕这 4 个字来做过什么传播。

天猫则围绕「理想生活上天猫」,落地了品牌代言人、天猫 Club、全明星计划等一系列的营销内容来支撑它,然后现在还用「生活各自理想」来承接「理想生活上天猫」继续往前走。

我隐约觉得,网易新闻迟早会抛弃「各有态度」,网易集团也不太可能会把「各有态度」上升到一种品牌战略层面去做沟通和考量。(希望被网易打脸)

把这件事拿出来说,不是讨论它们谁错谁对,毕竟各自的产品和业务模式都不一样。

而是想到这几年,本土品牌很少再围绕一句核心广告语,去不断地构建它、丰富它。

比如目前能想到的,有 Keep 还在深挖「自律给我自由」,快手还在深挖「记录世界,记录你」,方太还在深挖「因爱伟大」。



像很多品牌都不太去特别强调自己的核心广告语是什么,甚至有的一年换一句。

比如陌陌,过去这几年用过「我是陌陌分之一」「总有新奇在身边」「做个动物」「视频社交,就在陌陌」「很高兴认识你」——每句话都对应它在不同阶段所主打的业务。



还有的不去特别强调,一方面跟品牌高层的定力不够有关(比如 CMO 换了人就要做一波新的 campaign)。

另一方面,品牌想要找到一句适合自己的广告语,确实也很难。

尤其对互联网品牌来说,更难,因为创始人也没法保证自己的核心业务是不变的,能活下来是第一要务。

而就着这个话题再深想下去,还会落到一个问题上,那就是:

「slogan 在今天是不是不重要了?或者说,不那么重要了?」

但在具体作业的时候,广告人如果没有这句话,创意往往就没有落脚点,设计也找不准基调,一场发布会也没有一个发力的沟通方向。

市场部等到年末再去回看的时候,做了很多事情,但这些事情,又没有特别明显的主线可以串联起来。

如果有这根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部没有换人,始终有一个坚守标尺的人在把控。

而不是企业从上到下,都觉得这个方向对。

说到这里,就特别羡慕 NIKE,哪怕它现在不在尾版里写上 just do it ,你也会觉得它的气质就是 just do it 。

国内有个品牌,媒体行业的《南方周末》,现在还一直在用的那句「在这里,读懂中国」,也有点这个意思,只是已经不太为大众所熟知。







回看知乎这几年做的传播,一个感觉是:

2015 年知乎写的这段文案,往后就从来没有被它自己超越过。



那个时候的知乎,对自己是有清晰的认定的。

今天则是,越来越模糊,到现在还喊出了「我们都是有问题的人」。



不知其所以然的人,不怼你一句「你有问题,你全家都有问题」算客气的啦。

拿「问题」来做传播并没有错,但它只能在术的层面来运用。

在大的品牌主张和情感传递里,仍然还是要给自己的用户,传递那些正向又美好的观念。

Keep 可以在它的 APP 开屏上放上那句「自律给我自由」,但知乎不应该,也不能在自己的 APP 开屏上放上这句「我们都是有问题的人」。

这对自己的用户是有心理暗示的。

想一想,哪怕面临营收压力,「认真」这个标签,或者「认真,你就赢了」这句 slogan,知乎在今天,还是有机会可以去坚持一下的吧。






公众人物有必要和媒体保持距离,但一定要有信得过的媒体。

信得过不是相信对方能写到你心里去,而是愿意交给对方你真实的那一面。

这真实的那一面里,也包括你不希望、或者担心、害怕大众看到的那个部分。

这样危机来临时,公众人物会有一个第三方管道来输出自己的声音,争取到中立的那一部分观众。

媒体的 be true,不妨碍公众人物的 be real,甚至会让公众人物更 real——这一点也适用于品牌。

但这件事的悖论就在于:

如果公众人物善于处理媒体关系了,那么他身上「人」的那一面,就会被无意识掩藏起来。

而善于处理媒体关系的公众人物,和不善于跟媒体打交道的公众人物,两者吸引到的追随者,又会不一样。

所以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公众人物/品牌建立公关团队的必要性,有时候不一定是为了经营自己的商业价值。

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延长自己的职业生涯。

更重要的,
让喜欢自己的那些人,可以一直看到自己专注在喜欢的事情上面。


——写在凯文 · 杜兰特受伤后




做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是不会纠结这个 996 的。

但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工作,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内心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工作。

当然,如果把 996 硬性写进公司制度,就去xx的吧。




在我心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客户,永远排第一位。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能接受我给出建议的客户,也可以并列第一位。





找到一个共同成长的伙伴确实挺难。

在广告领域里,如果找到了,更多时候,是甲方带着乙方往前走。

别不好意思承认这点。




做市场传播的无力感,有时候来自于明星屁大点的事儿都能上热搜。




不知道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传播规律:


在「广告文案」这个微博上,目前转发人次超过 1000 的广告片,都是从二次元(动漫+网络文学)这个圈层开始撬动的。




有钱真好,可以买大媒体放自己做的烂广告。




「创意是冒犯」,最近比较迷这句话。但是这句话,其实是我说的。




经济基础决定广告建筑。


比起产品创意所真正地改变生活,广告创意就像是生活的一层滤镜。




网络热词可怕之处在于,容易脱口而出,又自以为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