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计算广告
有趣的负媒体,带你参观互联网变现的湿暗后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计算广告  ·  新年AI回顾与展望:技术、商业与未来 ·  2 天前  
计算广告  ·  [微信红包]春节快乐,发个大红包! ·  2 天前  
广告文案  ·  淘宝办证了,春晚的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计算广告

新年AI回顾与展望:技术、商业与未来

计算广告  · 公众号  · 广告  · 2025-01-30 08:36

正文

在,大家写总结和汇报,都用上AI了吧?

这两天在家挺尸,被大火的Deepseek炸了起来,也打算就AI两年来的热潮写点个人体会。没错,我发现AI最好用的地方,除了查资料,就是写没人真看的文档——什么小学生作文、年终总结、项目标书、毕业论文,都行!但凡真有人看,经常还是会有一种想卷人又下不了嘴的感觉。

当然,AI这两年的热火肯定不是白烧的。作为一名二手科学家,趁着岁末年终,我想把目前看到的AI现状,从技术、商业和未来三方面谈谈感想,与大家共勉。

技术:AI的世界正在变平

关于AI技术的进展,吃瓜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两年了,中美AI的差距,是拉大了还是缩小了?

拿DeepSeek与其他几个主流大模型的对比评测来说,虽然很难靠这几条数据就说谁领先,但是齐头并进应该是没啥问题的。再加上超低的推理成本,和开源的模式,技术上无人望OpenAI项背情况已经在发生变化。

达被吓得一个尿颤,抖落掉了几亿市值的那一夜来看,世界大同、技术平权的趋势应该是不可阻挡了。

正巧,前两天我跟老师木,也就是一流科技的创始人聊过这事儿,他从理性的评测出发,认为中美之间的差距,以及各方诸侯与OpenAI之间的差距,其实都在慢慢地拉近。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其实你用哪个大模型,都不会感到两年前那种巨大的落差了。

个人第一次明显地感受到OpenAI的领先优势淡化,其实是在去年这个时候,Sora发布的那一刻。当时,这款产品轰动世界,我也写文章谈了感受,但是总觉得有点不对劲的地方——这么着急发几个Demo,可是最近开放的试用体验实在有点拉跨,或多或少有点被资本拿鞭子赶着的意思了。

而后来的同样喝彩声一片的GPT-4o,近来也传出Demo里的样本可能跟语料有重合的现象,这同样折射出OpenAI的步调越来越急。

其实,并不单是DeepSeek跟我说,像Gemini、Claude等模型,以及国内的通义千问、豆包、文心一言这些,其实在使用体验上,已经到了“谁都差不多能用”的状况。而且,各自还有很多不同的创新性的产品探索。

所以,从技术的角度来看,AI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平,在不是只有一两座高峰。突兀地立在那里。

那么,未来AI技术世界,还会继续变平么?如果没有代际的技术突破,我坚信是的。原因很简单,存在信息传播和人员交流的情况下,技术本身已经很难有任何“秘密”可言。关于这一说法,大家可以参考名著《枪炮、病菌与钢铁》,有机会咱们再展开聊。

而唯一能带来先发优势的,是工程实践中大量的细节和参数。因此,在原理没有代际差的情况下,各家的竞争主要是个工程师密集型产业。类似的例子,在以往的工业界很多。

商业:效率的尽头是自动化飞轮

放下技术看市场,这里有一组数据:2024年,全球AI产业融资金额超4000亿元,同比增长超77%;其中通用模型融资金额达2665亿,占总融资额超50%;在应用方面,全球AI应用的访问量年度增幅达111%,Chat助手类产品占据62.93%的总流量。

那么,灵魂拷问来了,这么多浅涌进来,AI挣钱的能力到底怎么样了?毕竟,资本可不是做慈善的。而商业模式的探索,跟技术进步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拿OpenAI为例,2024年8月,他们的月收入已达3亿美元,自2023年初以来增长1700%;但是,毛利率仅41%,远低于行业云软件初创公司的65%平均水平。而且在群模乱舞的竞争格局下,这个毛利率恐怕还会快速走低。

也就是说,2C领域的跑马圈地,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盈利能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AI的商业落地还在黑夜中摸索。实际上,在“已有业务流程自动化”这个领域,我认为AI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商业模式。

比如微软的Copilot,由于AI能力的引入,目前已经有超过5000万的付费用户。仅仅在24年的2季度,用户就增长了60%。为什么Copilot这么受欢迎?正是由于微软全系列办公软件的使用流程中,原有的大量人工操作和创作,在AI的助力下逐渐变得自动化,这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提升。

那么,是不是只有微软这样的办公软件巨头,AI的商业价值才比较容易体现呢?并不是,只要从业者开动脑筋,沿着“将原有人工流程自动化”的方向去思考,AI的商业机会都不少。

比如国内市场的百度文库,也在由原有的“数字图书馆”转型为“AI内容和创作平台。你猜现在的付费用户有多少了?据美国媒体Seeking alpha报道,目前它的付费用户已超过4000万,仅次于微软Copilot的5000万。从国内某位科技大V那里了解到,文库的付费用户,已经产生了数十亿收入。

还有一个领域,就是数字广告。这方面咱们聊得很多了,简单说,随着自动创意生成和商家智能体技术的进展,创意和客服这两个在广告增长中最依赖人工的环节,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了。虽然像咱们介绍过的讯妙思、妙问,以及百度擎舵、商家智能体等产品,并不直接向商家收费,但是因此带来的广告业务增量,其实是不容小觑的。

无论是办公还是投广告,AI带来的变现都不能简单地视为效率提升:实际上,由于原来人工部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升,可以想象,整个流程的优化过程,像是从自行车轮变成汽车轮,转速大大加快,这催生的业务边界探索能力,将是前所未有的。

这个概念,我把它叫做“自动化飞轮”。这也是目前AI商业落地,最有前景的方向。

未来:成败还要看未知的新需求

那么,是不是AI已经建立了坚实的商业模式,称为人类社会下一步发展的驱动力量呢?对不起,目前这么说还为时过早。因为,目前AI探索的方向和解决的问题,还有一项共同的硬伤!我认为这个硬伤将来大概率会被人类的智慧解决,但是目前的关注还不够。

这个硬伤就是:一项新技术,要在现代商业社会带来深远的支柱性价值,重要的是创造新需求,而不是仅仅提升生产力。

像现在各种AI工具一样,以提升现有流程的效率乃至自动化为目的,这就是提升生产力。谁的生产力提升了,那就利润更高,干掉同行。然而,仅仅如此的话,必然带来原有工作岗位的收缩,财富向少数掌握先进生产力的人群集中,乃至整个社会消费能力的丧失。

为什么财富集中了,消费能力会下降?我看到过一个数据,美国占据头部0%财富的那部分人,消费只占了整体的10%——对比尔盖茨们来说,天天穿纯金的袜子,三餐拿鱼子酱打卤吃,那又能花掉多少?

也有人说,AI还是的工具,离不了人。这个没错,但是工作岗位的流失,并不是把人都干掉——原来需要十个码畜,现在两个码畜用AI写完了改改就行,那剩下那八个码畜是不是就失业了?

有没有可能把活都交给机器,人类一份工作、九分娱乐就行了呢?这涉及到整个社会分配模式的巨大革命,像OpenAI CEO等AI大佬也在摸索。而从目前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在欧洲的一些初步试验来看,似乎不那么乐观——你发给我的九分已经够吃了,剩下那一分,我为什么还要干?

当然,很多乐观派的大佬说:以往的重大科技进步,并没有带来大面积的失业啊?每次都会有新的机会产生!这个也没错,但是回顾历史的话,这种新机会,恰恰需要“创造新的需求”。

19世纪,织布机的工业化,要靠更加异彩纷呈的服装设计,才能让纺织业的规模,超越人类保暖遮羞的诉求迅速扩大;

20世纪,被内燃机汽车取代的人力交通运输,在福特”家用轿车“的新理念引领下,成长为现代最大宗的消费品之一;

21世纪,诺基亚统治下的”刀枪不入百元机“市场,因为乔布斯神奇地注入了声色犬马的能力,已经扩大了几个数量级。

AI也一样,要想真正起飞,得找到向上面那样的新需求增长点,而不是仅仅在现有的业务中提升效率,替代人工。而整个行业对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相比底层模型技术和快速商业模式而言,仍然是相当不够的。

我有个设想,是不是可以举办一次AI应用大赛,参赛的所有项目,都不能是已有流程的效率优化,必须是平地抠饼的新需求?如果接到这样大赛的邀请,你会有什么好主意呢?



加入星球,探讨用户增长与变现专业话题